暮春时节的长安郊外,渭水畔的河阳桥边,柳絮纷飞如雪。这座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古桥,历经秦汉烽烟,至唐时已成为连接两京的咽喉要道。窦郎中家的佳人独倚雕栏,望着桥上络绎不绝的车马,手中团扇半掩朱颜,恰似当年班婕妤纨扇题诗的清愁。
此时杨中舍的骏马踏着落花驰过石桥,玉佩金铃之声惊起岸边鸥鹭。这位以边塞诗闻名的才子,曾在中书省紫薇花下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豪句,此刻却被桥头那抹云鬓霞裳牵动诗肠。他不知这袭罗裙的主人,正是因夫君窦郎中奉使西域而独守空闺的尚书之女。
佳人指尖抚过桥柱上斑驳的刻痕,那里还残留着开元年间诗人们题写的残句。她想起去岁上巳节,夫君尚在长安时,曾在此处为她折柳画眉。而今胡笳声里玉关遥,唯有将心事付与流波。当杨中舍遣侍童送来新作《河阳柳枝词》时,她望着绢帛上"章台柳色黄金嫩"的句子,忽然觉得这春日的阳光竟比秋霜更教人断肠。
暮鼓声中,她以金错刀在薛涛笺上刻下回文:"判知秋夕带啼还,那及春朝携手度"。墨痕渗入纸纹,如同离愁沁入骨髓。这十四字背后,藏着贞观年间房玄龄夫人"不食周粟"的典故,更暗合当时士大夫阶层"重气节而轻离别"的风尚。侍儿捧着诗笺穿过重廊时,桥下春水正载着片片桃花,流向玉门关外的沙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