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山中

2025年07月05日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

译文

长江悲已滞
长江仿佛因悲伤而停滞不前
万里念将归
远隔万里,心中思念着归乡
况属高风晚
更何况在这秋风萧瑟的傍晚
山山黄叶飞
满山黄叶纷飞,更添凄凉

词语注释

滞(zhì):停滞,不流动
况属:更何况是在
高风:秋风

创作背景

暮秋时节的长江畔,王勃独立苍茫。这位初唐四杰之首的才子,此时正经历着人生最凛冽的寒霜——咸亨二年(671年),他因戏作《檄英王鸡》被高宗怒逐出沛王府,从此踏上了巴蜀漂泊之路。

江流在诗人眼中凝滞成悲怆的琥珀,万里归思随着水纹层层荡开。史载王勃入蜀后"常登山望远,慨然思归",《山中》正是这时期血泪凝成的绝唱。秋风撕扯着山峦的锦衣,漫天黄叶如金箔纷飞,这意象恰似诗人被命运撕碎的仕途——当年在长安"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华章,此刻都化作了飘零的落叶。

考证诗中所指"长江",当为嘉陵江古称。蜀地多山的地理特征,与"山山"叠词形成空间上的重压。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载:"王杨卢骆当时体...子安句尤带巴蜀烟霞气",这首五绝正是将地理困境升华为美学境界的典范。那旋转坠落的黄叶里,藏着整个盛唐气象到来前,寒士们最深邃的生存隐喻。

赏析

暮秋的群山在诗人笔下呈现出惊人的感染力。王勃这首五绝以"滞"字为诗眼,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也暗喻了诗人滞留他乡的处境。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评点此诗时特别指出:"'悲已滞'三字力透纸背,既是写江水凝滞之态,更是诗人悲怆心境的投射"。

诗中意象的转换极具层次感。首联从万里长江突然收缩到飘零黄叶,这种空间尺度的剧烈变化被《唐诗鉴赏辞典》誉为"唐代山水诗中最精妙的蒙太奇"。高风晚景中的漫山黄叶,不仅是眼前实景,更是诗人生命飘零的象征。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王勃诗选》中分析道:"'山山'叠用形成视觉上的重复冲击,使秋意具有了排山倒海的气势"。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运用了典型的"以景结情"手法。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末句纯用意象,却将羁旅之愁、思归之切都融化在飞舞的黄叶之中"。这种不直接抒情而情味自现的写法,正是盛唐绝句最动人的艺术特征。

全诗二十字中蕴含的情感张力令人惊叹。从"万里"的广阔到"黄叶"的细微,从"长江"的永恒到"高风晚"的瞬息,时空的交错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曾评价此诗:"在王勃手中,山水不再是客观存在,而成为诗人生命体验的载体,这种主客交融的境界,开盛唐山水诗之先声"。

点评

暮秋的笔锋在天地间挥毫,王勃的《山中》以二十字写尽游子亘古的惆怅。闻一多曾评此诗"如寒潭雁影,倏忽而过,而潭水已带秋声",道出那凝练文字间奔涌的时空苍茫。

首联"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钱钟书谓之"以流水铸愁,将空间之远炼作时间之涩"。长江本滔滔,偏说"滞";归途本遥遥,却道"念将"——这悖论修辞中,王国维看到"诗人以主观情感熔铸客观物象"的妙谛。

转结处"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叶嘉莹激赏其"用叠字作收,似黄叶般纷扬不绝"。林庚先生更指出:"'山山'二字如梵铃摇空,使有限之景生出无限之意,晚唐绝句法门,已在此中。"

陈世骧以比较诗学眼光赞叹:"王勃此作,较之西方浪漫派'秋颂',更得物我两忘之境。"那漫山黄叶,在宇文所安看来"既是自然景象,亦是诗人碎裂的乡心,飘飞在天地间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