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出境游山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源水终无路,山阿若有人。驱羊先动石,走兔欲投巾。
洞晚秋泉冷,岩朝古树新。峰斜连鸟翅,磴叠上鱼鳞。
化鹤千龄早,元龟六代春。浮云今可驾,沧海自成尘。
振翮凌霜吹,正月伫天浔。回镳凌翠壑,飞轸控青岑。
岩深灵灶没,涧毁石渠沉。宫阙云间近,江山物外临。
玉坛栖暮夜,珠洞结秋阴。萧萧离俗影,扰扰望乡心。
谁意山游好,屡伤人事侵。

王勃

译文

出境游山二首
两首关于出城游山的诗
源水终无路,山阿若有人
溪水的源头终究没有路,山坳间仿佛有人影
驱羊先动石,走兔欲投巾
赶羊时石头先滚动,奔跑的兔子似要投入巾帕
洞晚秋泉冷,岩朝古树新
傍晚山洞中秋泉清冷,清晨岩上古树焕发新生
峰斜连鸟翅,磴叠上鱼鳞
倾斜的山峰如鸟翅相连,石阶层层似鱼鳞密布
化鹤千龄早,元龟六代春
化鹤仙去已有千年,神龟历经六代春光
浮云今可驾,沧海自成尘
今日可乘浮云翱翔,浩瀚沧海终将化为尘埃
振翮凌霜吹,正月伫天浔
展翅高飞穿越寒霜,正月伫立在天边水岸
回镳凌翠壑,飞轸控青岑
调转马头越过青翠山谷,飞驰的车辕掌控着青山
岩深灵灶没,涧毁石渠沉
幽深岩洞中灵灶隐没,山涧冲毁了石渠沉没
宫阙云间近,江山物外临
宫阙在云间若隐若现,江山超然物外展现在眼前
玉坛栖暮夜,珠洞结秋阴
玉坛在暮夜中栖息,珠洞凝结着秋日的阴凉
萧萧离俗影,扰扰望乡心
萧瑟的身影远离尘俗,纷乱的思绪遥望故乡
谁意山游好,屡伤人事侵
谁知山中游赏虽好,却屡屡被世事侵扰

词语注释

山阿(shān ē):山坳,山弯曲的地方
磴(dèng):石阶
翮(hé):鸟的翅膀
镳(biāo):马嚼子,代指马
轸(zhěn):车箱底部后面的横木,代指车
浔(xún):水边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这两首游山诗出自初唐诗人王绩之手,其创作背景可从三重维度窥见:

一、时代风潮的映照

贞观年间虽政治清明,但王绩三仕三隐的人生轨迹,恰是隋唐易代之际士人矛盾的缩影。诗中"化鹤千龄早,元龟六代春"的仙道意象,暗合当时终南山隐逸风气之盛。《唐才子传》载其"往往乘牛经酒肆,数日不返"的放达,与"萧萧离俗影"形成文本互证。

二、地理空间的转写

考《元和郡县图志》,诗中"洞晚秋泉冷""珠洞结秋阴"等句,极类王绩晚年隐居的龙门山景致。其《游北山赋》自注云:"东皋有故隋代石壁",与"涧毁石渠沉"的沧桑之叹相契,当是亲历隋唐战乱后对历史废墟的文学重构。

三、精神图谱的呈现

"驱羊先动石"用《神仙传》黄初平典,"振翮凌霜吹"化鲍照《舞鹤赋》意。这种杂糅道教的飞升幻想与魏晋风骨的修辞策略,折射出诗人"谁意山游好,屡伤人事侵"的困境——表面写山水之乐,实则寄托着《庄子·刻意》"江海之士,避世之人"的生存哲学。

新旧《唐书》均载王绩"以醉失职"的轶事,而诗中"浮云今可驾"的超然与"扰扰望乡心"的焦灼,恰构成其人格的双重奏,在初唐宫廷诗盛行的时代,开辟出一条通往盛唐山水诗学的幽径。

赏析

这组山水诗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超逸的世外之境。"源水终无路,山阿若有人"开篇便以虚实相生的笔法,营造出《文心雕龙》所称的"神与物游"之境——看似写山径幽绝,实则暗喻人生迷途,那"若有人"的朦胧感,恰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无我之境"的至高审美。

诗中动物意象极具灵性,"驱羊先动石,走兔欲投巾"化用《诗经·小雅》"有兔爰爰"的典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类写法:"使无情者具性情,咫尺有万里之势"。秋泉古树、斜峰叠磴的景物组合,暗合谢灵运山水诗"情必极貌以写物"的传统,而"峰斜连鸟翅"的奇喻,又见出李白"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夸张神韵。

下篇转入时空浩叹,"化鹤千龄早"用丁令威化鹤典故,与"元龟六代春"形成神仙与历史的对仗。叶嘉莹指出这种手法"将永恒与须臾并置,产生庄周梦蝶般的哲学张力"。"浮云今可驾"二句,既有郭璞《游仙诗》的飘逸,又含张若虚"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宇宙意识。

结尾"萧萧离俗影"突然转入羁旅愁思,王夫之《姜斋诗话》评此转折:"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最后"谁意山游好,屡伤人事侵"的点题,恰如《唐诗别裁》所云"卒章显志而不露,此盛唐高手作法"。全诗在仙气与尘俗间往复,正如宇文所安《盛唐诗》所言:"唐代山水诗的本质,永远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

点评

此二首游山诗,真可谓"思与境偕"之典范。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点曰:"王勃此作,骨气清刚,意象超远。'峰斜连鸟翅,磴叠上鱼鳞'十字,尽得谢朓'馀霞散成绮'之妙,而更添唐人雄浑之气。"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击节称赏:"'化鹤千龄早,元龟六代春'一联,熔仙道典故与山水观照于一炉,较之鲍照《登庐山》'金膏灭明光'之句,尤见时空苍茫之感。后首'玉坛栖暮夜,珠洞结秋阴',直追《楚辞·九歌》遗韵。"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于《唐诗杂论》中有精辟见解:"王勃将六朝山水诗之藻丽与初唐律体之严整完美结合。'振翮凌霜吹'至'飞轸控青岑'四句,如展青绿山水长卷,笔势飞动处暗含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之先声。结句'屡伤人事侵'五字,忽作变徵之音,正是初唐四杰'以乐景写哀'的典型笔法。"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特别推许其空间营造:"'宫阙云间近,江山物外临'十字,化实景为虚境,较之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更多一层仙家气象。其意象组合如'秋泉冷'接'古树新',冷暖相激,正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清奇'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