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

译文

城阙辅三秦
长安城被三秦大地环抱守护
风烟望五津
遥望蜀川风烟弥漫五大渡口
与君离别意
与你分别时心中满怀离愁
同是宦游人
我们都是漂泊在外的游子
海内存知己
四海之内有知心好友
天涯若比邻
即便远在天涯也如近邻
无为在歧路
不必在分岔路口
儿女共沾巾
像小儿女般泪湿衣襟

词语注释

城阙(què):指长安城的宫阙
三秦:泛指关中地区
五津:指蜀中五大渡口
宦(huàn)游:外出做官
歧(qí)路:岔路,指分别的地方
沾巾:泪湿手巾

创作背景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王勃因作《斗鸡檄》触怒权贵,被逐出沛王府。这位"初唐四杰"之首的才子,在长安城外的灞桥畔,为赴蜀州任县尉的杜姓友人送行时,写就了这首旷古烁今的送别诗。

三秦大地拱卫着巍峨城阙,诗人极目远眺蜀地五津,但见风烟渺茫。此时大唐正值贞观之治后的鼎盛时期,科举制度让无数士子踏上宦游之路。王勃与杜少府这对挚友,同是远离故土的宦游之人,在长安这座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帝都相遇相知。

诗人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打破了六朝以来送别诗"哀怨悱恻"的窠臼。这既是初唐昂扬气象的折射,也暗含了诗人被贬后的豁达胸襟。据《旧唐书》记载,王勃此次被贬后曾漫游蜀地,或许正是与友人相似的命运,让他悟出了"无为在歧路"的洒脱——不必像小儿女般泪湿衣巾,因为真正的友情能跨越时空的阻隔。

当杜少府的车马消失在蜀道蜿蜒处,这首融合了盛唐气度与个人际遇的诗篇,便永远镌刻在了中国诗歌的长廊里。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开阔的意境,抒写了唐人特有的豁达胸襟。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如泼墨山水,用三秦大地与五津风烟构筑起宏大的空间感。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此联:"以地理的辽远暗示人世的聚散,将离愁升华到宇宙意识的层面"。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二句转入细腻抒情。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评点道:"'同是'二字最妙,将个人离愁转化为普遍的人生体验"。诗人以宦游人的共同身份消解了离别的特殊性,这种"以同化异"的手法展现出初唐士大夫的精神高度。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千古绝唱。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称其"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而青出于蓝,把空间距离彻底转化为精神距离"。当代学者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分析:"这两句将地理意象'海内''天涯'与情感意象'知己''比邻'对举,创造出超越物理空间的诗意空间"。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以洒脱姿态作结。宋代刘辰翁《王孟诗评》指出:"'无为'二字力透纸背,既否定世俗的缠绵之态,又暗含对真性情的尊重"。这种"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正体现了盛唐气象将个体情感与社会理性完美融合的特质。

全诗在空间处理上极具匠心,从三秦城阙到五津风烟,从海内到天涯,最终收束于歧路沾巾的细节,形成"远—近—远—近"的节奏变化。这种艺术张力,正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所言:"将汉代游侠精神与六朝文人情怀熔铸为新的唐音"。

点评

此诗气脉流通,写别绪而独超众类,盖其胸次浩然,吐属自异凡响。明人陆时雍《唐诗镜》评曰:"王勃五律,此篇最为警策。'海内'二句,虚处传神,乃千古绝唱也。"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赞其意境开阔:"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似泛实切,初唐风格故高。"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尤赏其章法:"首联对起严整,以地理之辽远引别情;颔联转作宽慰语,颈联忽推开天地,铸伟词以见真谊。结句收束有力,正见少年英特之气。"

至若"无为在歧路"二句,清人黄叔灿《唐诗笺注》叹其情深而不溺:"不作寻常沾巾态,转以勖勉之辞作结,方是丈夫送别。子安(王勃字)此作,已开盛唐气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