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王勃因作《斗鸡檄》触怒权贵,被逐出沛王府。这位"初唐四杰"之首的才子,在长安城外的灞桥畔,为赴蜀州任县尉的杜姓友人送行时,写就了这首旷古烁今的送别诗。
三秦大地拱卫着巍峨城阙,诗人极目远眺蜀地五津,但见风烟渺茫。此时大唐正值贞观之治后的鼎盛时期,科举制度让无数士子踏上宦游之路。王勃与杜少府这对挚友,同是远离故土的宦游之人,在长安这座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帝都相遇相知。
诗人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打破了六朝以来送别诗"哀怨悱恻"的窠臼。这既是初唐昂扬气象的折射,也暗含了诗人被贬后的豁达胸襟。据《旧唐书》记载,王勃此次被贬后曾漫游蜀地,或许正是与友人相似的命运,让他悟出了"无为在歧路"的洒脱——不必像小儿女般泪湿衣巾,因为真正的友情能跨越时空的阻隔。
当杜少府的车马消失在蜀道蜿蜒处,这首融合了盛唐气度与个人际遇的诗篇,便永远镌刻在了中国诗歌的长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