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铜雀妓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
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王勃

译文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金凤台紧邻着铜雀台,隔着漳河遥望邺城。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君王已无处寻觅,唯有楼台依旧如往昔。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
舞席散乱无人整理,歌梁高悬仿佛未曾倾颓。
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
西陵的松树和槚树冷冷清清,谁还记得当年的繁华与深情。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我本是深宫中的歌妓,重重宫门紧闭。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君王的宠爱已尽,如今歌舞又为谁而演。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锦被不再折叠,罗衣又有谁来缝补。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站在高台上向西北眺望,只能对着青松流泪。

词语注释

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位于邺城。
漳河:流经邺城的河流。
邺城:古代城市名,曹操的统治中心。
台榭:楼台亭榭,泛指建筑。
舞席:跳舞的席子,指歌舞场所。
歌梁:支撑歌台的梁木,借指歌台。
西陵:曹操的陵墓所在地。
松槚:松树和槚树,常种在墓地。
绮罗:华丽的丝织品,借指繁华生活。
层城:指高大的城墙或深宫。
锦衾:锦缎做的被子。
襞:折叠。
罗衣:轻软的丝织衣服。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五年冬,邺城铜雀台落成时的笙歌犹在漳河水面回荡,曹操临台作赋的豪言已成绝响。当沈佺期提笔写下《铜雀妓》时,铜雀三台的金虬玉栋早已蒙上魏文帝黄初元年的寒霜。

诗人驻足漳河南岸,望见西陵松槚在暮色中凝成黛色。昔日曹操《遗令》中"月旦十五日,辄向帐作妓乐"的喧闹,如今只剩歌梁间徘徊的尘埃。那些被囚禁在十二重铜台上的"深宫妓",锦衾罗衣再无人问津,唯有西北高台下的青松,记得她们舞袖拂过建安风骨的余温。

沈佺期以冷峭笔锋剖开华丽台榭的幻象:曹操"平生"经营的霸业终化虚无,铜雀妓"绮罗情"随着漳水东流。当唐代的月光照见魏宫的残瓦,诗人用"流涕向青松"五字,将政治无常与红颜薄命熔铸成永恒的青铜镜像。

赏析

铜雀台上金凤纹饰与铜雀相映成趣,漳河水悠悠流过邺城旧址。诗人以"金凤""铜雀""漳河"等意象构建起时空交错的画面,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望'字将邺城故址与铜雀台联系起来,形成苍茫的历史纵深感"。台榭依旧巍峨,却已不见当年那位意气风发的魏武帝,唯有舞席歌梁空自伫立,见证着盛衰无常。

"西陵松槚冷"五字堪称诗眼,清代学者黄生《唐诗摘钞》评此句:"不言人亡,但言松冷,而悲凉之意自见"。松柏本为常青之木,着一"冷"字,顿使永恒的自然景物也染上人世沧桑。那些曾在铜雀台翩跹的绮罗佳人,她们的缱绻情思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唯有青松白杨默默守护着帝王陵寝。

第二首以宫妓口吻道尽世态炎凉。"层城闭九重"的深宫意象,恰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析:"闭字下得沉重,见禁锢之严,亦见恩宠之断"。昔日为君王精心叠整的锦衾,如今再无人需要;曾经歌舞升平的罗衣,也再无人缝制。末句"高台西北望"的凝望姿态,与王夫之《唐诗评选》中"涕泪向青松,此恨绵绵"的评点相呼应,将宫妓对君王的复杂情感——既有追念,又有怨怼,更有对自身命运的悲叹——都凝结在西北望的剪影里。

两首诗皆以乐景写哀情,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其"以铜雀之盛,写西陵之衰,较直言凭吊更觉凄婉"。金凤铜雀的华美与松槚青松的冷寂形成强烈反差,歌舞喧嚣的往昔与"谁见""谁容"的当下构成时空对话,最终在"流涕向青松"的意象中完成对历史虚无与生命短暂的深刻咏叹。

点评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二诗:"以冷笔写热肠,铜雀荒台事,一经道破,便成千古凄凉。'西陵松槚冷'五字,真堪击碎唾壶。"其以金凤铜雀起兴,漳河邺城为幕,将曹操身后事写得如睹如闻。

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尤赏其结句:"'流涕向青松',非独写妓之哀,实道尽人间欢爱无常之理。绮罗情与松槚冷相映,字字皆带秋声。"末句青松意象,恰成永恒与短暂的残酷对照。

清人黄生《唐诗摘钞》点出其章法之妙:"前首写景含情,后首直抒胸臆。'舞席''歌梁'之虚写,与'锦衾''罗衣'之实写,犹画道中远近法也。"两诗如双面屏风,一面绘铜雀台之寂寥,一面摹宫妓心之幽怨。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特别称许其历史洞察:"'君王无处所'与'歌舞为谁容'二语,直将曹公一世之雄,与宫妓半生之宠,俱付之漳水东流。"此评道破诗眼——繁华终归虚无,铜雀高台不过作了盛衰兴亡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