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台上金凤纹饰与铜雀相映成趣,漳河水悠悠流过邺城旧址。诗人以"金凤""铜雀""漳河"等意象构建起时空交错的画面,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望'字将邺城故址与铜雀台联系起来,形成苍茫的历史纵深感"。台榭依旧巍峨,却已不见当年那位意气风发的魏武帝,唯有舞席歌梁空自伫立,见证着盛衰无常。
"西陵松槚冷"五字堪称诗眼,清代学者黄生《唐诗摘钞》评此句:"不言人亡,但言松冷,而悲凉之意自见"。松柏本为常青之木,着一"冷"字,顿使永恒的自然景物也染上人世沧桑。那些曾在铜雀台翩跹的绮罗佳人,她们的缱绻情思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唯有青松白杨默默守护着帝王陵寝。
第二首以宫妓口吻道尽世态炎凉。"层城闭九重"的深宫意象,恰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析:"闭字下得沉重,见禁锢之严,亦见恩宠之断"。昔日为君王精心叠整的锦衾,如今再无人需要;曾经歌舞升平的罗衣,也再无人缝制。末句"高台西北望"的凝望姿态,与王夫之《唐诗评选》中"涕泪向青松,此恨绵绵"的评点相呼应,将宫妓对君王的复杂情感——既有追念,又有怨怼,更有对自身命运的悲叹——都凝结在西北望的剪影里。
两首诗皆以乐景写哀情,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其"以铜雀之盛,写西陵之衰,较直言凭吊更觉凄婉"。金凤铜雀的华美与松槚青松的冷寂形成强烈反差,歌舞喧嚣的往昔与"谁见""谁容"的当下构成时空对话,最终在"流涕向青松"的意象中完成对历史虚无与生命短暂的深刻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