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思友三首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的长安城垣上,最后一缕天光被更漏声浸透时,李白正独坐于翰林院偏厢。天宝三载(744年)的霜风穿透茜纱窗,案头烛火在《河岳英灵集》书页间摇曳,映照出诗人眉间凝结的秋色。这是他被"赐金放还"前的最后一个寒冬,昔日"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疏狂,早已在宫闱倾轧中淬炼成月下独酌的冷冽。
第一首"久别侵怀抱"的琴音,实为安州(今湖北安陆)旧事的回响。开元十五年(727年),青年李白仗剑去国,在云梦泽畔与元丹丘、孟浩然结下"醉月频中圣"的情谊。二十年后,当他在大明宫梨园宴上听闻故人星散——孟浩然病逝襄阳,元丹丘遁入嵩山求仙,那"月下调鸣琴"的指法便不自觉转为《幽涧泉》的孤绝之调。唐代薛用弱《集异记》载,李白此期常"夜登花萼楼,自歌梁甫吟",可知其相思实为对布衣交游时代的追悼。
第二首"鸿雁西南飞"的意象,暗合天宝二年(743)南诏叛唐的史实。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将李宓率军征讨时,长安士子多作《从军行》相赠。而李白此诗却以"征思断"三字,将战争背景化为精神放逐的隐喻。敦煌残卷《鸣沙石室佚书》中存有高适《赠李十二》诗:"楚山秦山皆白云,君入长安我入滇",恰可佐证当时文人群体因政局动荡产生的离散常态。
末章"清尊湛芳绿"的造境,实为对早期《襄阳歌》的祛魅。宋人赵次公注杜诗时指出:"太白出蜀后诗,凡言绿酒皆喻圣眷"。当李林甫大兴"野无遗贤"之狱,贺知章乞骸归越,这种"夜夜苍江曲"的守望,已然超越私人情谊,成为盛唐诗人群体精神图谱的最后一抹亮色。明代胡震亨《李诗通》评此组诗"托兴幽深,得风人遗意",正是洞见了字句背后整个开元文人集团的飘零命运。
三首诗共用"月下"意象勾连,恰如《唐宋诗醇》所言:"非止怀人,实自写其魂魄所寄"。在即将离开长安的寒夜里,诗人以相思为线,将安陆的青春、巴蜀的云月、长安的宫阙串成珍珠,最终坠入天宝年间的历史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