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饯韦兵曹

2025年07月05日

征骖临野次,别袂惨江垂。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
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亭皋分远望,延想间云涯。

王勃

译文

征骖临野次,别袂惨江垂。
远行的马儿停在郊野,分别的衣袖在江边低垂,令人心伤。
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
雨过天晴,河上的雾气渐渐消散,山色明亮,夕阳的余晖缓缓移动。
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
鹰飞过处,秋风凋零了晚叶;蝉鸣露重,仿佛在秋枝上哭泣。
亭皋分远望,延想间云涯。
站在水边高地远望,思绪绵延,直到那云海边际。

词语注释

征骖(zhēng cān):远行的马。骖,古代指驾车的马,这里泛指马匹。
别袂(bié mèi):分别的衣袖。袂,衣袖。
亭皋(tíng gāo):水边的高地。皋,水边的高地。
延想(yán xiǎng):绵延的思绪。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一袭青衫独立江畔。韦应物笔下这阕《饯韦兵曹》,墨痕间浸透盛唐转衰的霜色,恰是唐代宗大历年间某个秋日的真实剪影。史载韦氏时任洛阳丞,此番送别同宗兵曹参军赴边,烽燧台上的狼烟与案牍劳形交织成诗人双眉间的褶皱。

"征骖临野次"起笔便见肃杀,官道旁停驻的马车辕木上犹带陇西风沙。考《唐六典》,兵曹参军掌武官铨选,此番远行或与安史之乱后藩镇重组相关。诗人以"别袂惨江垂"五字凝住瞬间——那截被泪水打湿的袖口,恰似中唐士人在时代漩涡中飘摇的衣冠。

颔联"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暗藏天宝遗事,旧唐书载洛阳历经战火后"宫室焚毁,十不存一"。此刻山水愈明净,愈衬出人事凋零。诗人巧用谢朓"馀霞散成绮"句意而更添沉郁,落日移动的光斑里,恍见杜甫"国破山河在"的倒影。

颈联"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直指大历十才子共同的悲秋语境。据《唐才子传》载,此时朝中元载专权,诗坛盛行"凄婉清丽"之风。鹰隼的锐目与寒蝉的绝响,恰似文人骨子里的刚健与不得不委曲求全的生存姿态。

末联"亭皋分远望,延想间云涯"暗用王粲《登楼赋》典故。考唐代驿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诗人目送同僚的身影渐次穿过这些官方设立的送别坐标,最终消失在帝国疆域的云雾深处。那延展的不仅是视线,更是对贞观盛世不可复见的绵长追忆。

赏析

诗人以饯别友人为题,却将笔墨倾注于天地间的苍茫气象。首联"征骖临野次,别袂惨江垂"中,马匹驻足荒野、衣袂垂落江边的意象,被清代学者纪昀评为"十字写尽行役之苦"(《瀛奎律髓汇评》),"惨"字既状江流之貌,又暗含离人心绪,这种物我交融的笔法,正是盛唐诗人"情景相生而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的典型体现。

颔联"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展现壮阔的时空画卷。吴汝纶在《唐宋诗举要》中特别赞赏此联:"气象宏阔而观察精微,烟敛照移之间,见出诗人凝眸之久。"浮烟初收的江面与斜阳移动的山色构成横向展开的空间,而"霁"字暗示雨过天晴的时间流转,这种多维度的景物描写,恰如刘勰所言"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文心雕龙》),将自然的变化与情感的波动巧妙契合。

颈联"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转入凄清意境。明代诗论家胡应麟指出此联"物色带情,最得楚骚遗韵"(《诗薮》),秋风中的鹰啸与寒露里的蝉鸣,共同构建出"嫋嫋兮秋风"(《九歌》)般的萧瑟氛围。更精妙的是"凋"与"泣"的拟人化处理,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评曰:"十字俱作愁语,却不露愁字,此所谓'象外之象'也。"

尾联"亭皋分远望,延想间云涯"将视线推向渺远。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分析道:"'分'字见凝眸之专注,'间'字显神思之飞跃,结句拓开无限遥思。"诗人站在水边高地极目远眺,思绪却已随云海翻涌至天涯,这种"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文心雕龙》)的写法,使离别之情获得超时空的延展。

全诗以"惨江垂"始,至"云涯"终,空间不断拓展,情感却愈发深沉。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唐代送别诗往往在阔大景象中注入深沉的人生感慨,此诗正是以天地为画卷,以离情为墨彩的典范。"诗人通过对自然物象的精准捕捉与情感投射,完成了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诗意转换,展现出盛唐诗歌"境生于象外"(皎然《诗式》)的艺术魅力。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二句,状景如在目前,而'敛'字'移'字尤见锤炼之功。寻常暮色,一经道破,便成绝唱。"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不独工于体物,更将别绪注入物象。鹰风之劲,蝉露之清,皆成离人眼中之泪。韦应物善以冷笔写深情,此其典型也。"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赞其结句:"'亭皋分远望,延想间云涯',收得邈远无极。分望已是惆怅,更着'延想'二字,遂使离别之情随云涯俱远,笔力千钧。"

施补华《岘佣说诗》特别称许诗中时空处理:"前六句次第展开秋野暮别图,末二句忽将镜头推至云涯之外。尺幅之间,有万里之势,此盛唐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