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唐朝驿站,秋霜渐起时,王勃正经历着人生最凛冽的寒夜。据《唐才子传》记载,这位"初唐四杰"之首的诗人,在总章二年(669年)深秋被逐出沛王府后,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巴蜀漂泊。当扁舟停泊在嘉陵江畔的某座津亭,月光将离别照得愈发清冷,遂有这组浸透孤寂的五绝诞生。
第一首开篇即以"巴南水""塞北云"构建浩渺时空,暗合《元和郡县志》所载唐时"剑南道—陇右道"的漫长贬谪路线。津亭柱影间徘徊的,不仅是当代逐臣的身影,更有汉代严忌《哀时命》中"独羁旅而南行"的千古孤愤。那个"泣离群"的设问,实则是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惊觉——正如闻一多所言:"王勃把六朝宫体诗的铅华,都化作了天涯孤客的泪水。"
第二首的"乱烟碧砌"意象,在《王勃集校注》中被考证为化用南朝江淹"烟景迷离"的写法,却更添三分萧瑟。末句"江山此夜寒"五字,恰与骆宾王《于易水送人》的"风烟望五津"形成初唐送别诗的双璧。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记载:此组诗完成后不久,王勃便顺长江东下,在南昌写就千古绝唱《滕王阁序》。这两首小诗,正是天才诗人从个人悲苦走向宇宙苍茫的关键转折。
月光依旧照着唐代的津渡,当我们重读"飞月向南端"时,仿佛看见那个青衫背影正将满腹才情,化作照亮盛唐之路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