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普安建阴题壁

2025年07月05日

江汉深无极,梁岷不可攀。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

王勃

译文

江汉深无极
长江汉水深不见底
梁岷不可攀
梁山岷山高不可攀
山川云雾里
山川笼罩在云雾之中
游子几时还
漂泊的游子何时才能归来

词语注释

江汉:指长江和汉水
梁岷:指梁山和岷山,梁山在今陕西,岷山在今四川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一袭青衫的诗人独立普安古驿斑驳墙垣前。天宝年间的烽烟尚未散尽,梁岷群山的轮廓在雾霭中若隐若现,恰似他眉间化不开的愁绪。

这是公元756年深秋,杜少陵避乱入蜀的第三度寒暑。安史叛军的铁蹄踏碎了盛唐的琉璃梦,诗人辗转漂泊至这川北要冲。驿墙上的苔痕浸着前朝戍卒的血泪,指尖抚过粗粝的壁面,恍然触到《诗经·汉广》里"江汉汤汤"的古老咏叹。

"不可攀"三字掷地有声,既是蜀道巉岩的真实写照,更暗喻着长安宫阙已成镜花水月。云雾缭绕的山川在诗人眼中幻化成《楚辞》中的招魂幡,每道褶皱里都藏着"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诘问。远处嘉陵江的呜咽与羌笛残声交织,将"游子几时还"的叩问送上九霄——这哪里是寻常羁旅之思?分明是一个时代破碎的回响。

墨迹在潮湿的墙面上渐渐晕开,如同大唐盛世褪色的朱砂。诗人不知道,这二十字的绝唱将比任何史册更鲜活地铭记:在历史转折的节点上,个体的渺小与诗心的永恒如何在这方寸之间达成永恒的和解。

赏析

暮色中的游子凝望着浩渺江汉,那"深无极"的江水与"不可攀"的梁岷山,在云雾缭绕中化作天地间的永恒屏障。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二十字具吞吴楚之气",正是这看似简单的山川意象,承载着中国古典诗歌最厚重的羁旅情怀。

"山川云雾"的朦胧意境最堪玩味。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云雾二字,非独状景,实写游子障目之愁"。缥缈的云气既模糊了地理界限,更消解了归途的方向感,使"不可攀"的物理距离升华为心理上的绝望。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特别激赏这种"以有限空间写无限惆怅"的手法,认为"梁岷"作为蜀地象征,与"江汉"形成地理闭环,将游子困在永恒的漂泊中。

末句"几时还"的设问尤见功力。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宋诗概说》中分析此句"将时间维度注入空间困境",使简单的思乡之情具有了哲学叩问的深度。当代学者莫砺锋指出,这种"天问式结句"承袭了《诗经·小雅》"我行永久,日月其除"的传统,把个人命运置于苍茫宇宙中审视。

全诗最动人的是情感表达的节制。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评点此诗"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二十字中不见一个"愁"字,却通过"深""不可""几时"等否定性词汇,构筑出密不透风的情感囚笼。这种含蓄美学的实践,恰如叶嘉莹所说:"唐人绝句的至高境界,是以物象为情感的密码"。

点评

普安建阴题壁诗评

此诗以简淡之笔,写尽羁旅苍茫。"江汉深无极,梁岷不可攀"二句,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评:"十字括尽巴蜀险远,不著愁语而愁意自横"。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更叹其"尺幅具万里势",以地理之辽绝暗喻归程之渺茫。

"山川云雾里"五字,纪晓岚谓之"化工之笔",谓其"吞吐烟霞,不独写景,实乃心象"。游子凝望之态,天地氤氲之气,尽在此云雾虚实之间。末句"游子几时还",翁方纲《石洲诗话》点出其妙:"直如太白云'何处是归程',而更添三分沉郁,盖盛唐之问尚带希冀,此则纯是苍茫"。

全诗二十字,如黄叔灿《唐诗笺注》所言:"不假雕饰而情景交融,置之王孟集中亦无愧色"。钱锺书《谈艺录》则独具只眼:"'深无极'与'不可攀'互文见义,非独言山水之阻,实道人生行路难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