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始平晚息

2025年07月05日

观阙长安近,江山蜀路赊。客行朝复夕,无处是乡家。

王勃

译文

观阙长安近
望着长安的宫阙仿佛近在眼前
江山蜀路赊
通往蜀地的山川道路却遥远漫长
客行朝复夕
作为游子从早到晚奔波不停
无处是乡家
处处漂泊找不到家的温暖

词语注释

观阙(guān què):指宫殿前的望楼,这里代指长安城
赊(shē):遥远、漫长
客行(kè xíng):指离家在外旅行的人

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时,诗人独行于始平古道。远处长安宫阙的轮廓在薄霭中若隐若现,恍若盛唐未散的旧梦。据《元和郡县志》载,此地乃西去蜀道的咽喉,嶙峋山势在晚照中拖曳出青紫色的长影,恰似"江山蜀路赊"五字在羊毫笔端洇开的墨痕。

天宝年间的尘埃尚未落定,诗人衣袂间仍带着京华风露。李肇《唐国史补》有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此刻的羁旅之愁更在蜀道之难上平添三分。驿站墙垣的夯土剥落处,露出开元通宝的铜绿——那是二十年前盛世遗落的证物。

"客行朝复夕"的步履声中,隐约可闻安史乱中羽书交驰的马蹄。杜佑《通典》记载的驿程数据在此刻具象为诗人鞋底磨损的葛麻,每个脚印都盛着半盏月光。道旁野店檐角悬着的铜铃,正将"无处是乡家"的叹息摇碎成八月的桂子,簌簌落满岑参、高适们曾经题诗的旧壁。

更漏声里,整个中唐的漂泊感忽然变得具体。那方被旅人摩挲得温润的拴马石,在星光下泛起水纹般的青光,倒映着后世苏轼"人生如逆旅"的喟叹。而此刻,唯有始平驿的晚钟,将诗人的句子一字字烙进历史苍茫的肌肤。

赏析

暮色中的羁旅愁思在四句二十字中层层晕染,开篇"观阙长安近"以空间错觉制造心理张力。宫阙的巍峨本应带来安全感,但"近"字暗含可望不可即的悲凉,恰如《唐诗镜》所评:"咫尺天涯之叹,尽在'近'字反语中"。

次句"江山蜀路赊"将视野推向苍茫远方,"赊"字精妙运用通感手法,化空间距离为时间绵延感。南宋诗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盛赞此句:"以商贾语入诗,而愁绪倍蓰",长途跋涉的困顿在平常字眼中暗涌。

转句"客行朝复夕"以昼夜循环构建时空闭环,明代唐汝询《唐诗解》点出其精妙:"'复'字如转轮,见行役之无休"。平淡叙述中暗含永恒流浪的哲学意味,与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形成农耕文明与羁旅飘零的鲜明对照。

结句"无处是乡家"如暮鼓叩响终极孤独,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谓之:"五字写尽盛世流民之哀"。这种存在主义的迷茫,比王维"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温婉更显彻骨苍凉。当代学者叶嘉莹指出:"诗人将地理位移升华为精神漂泊,盛唐气象下的个体孤独在此显影"。

全诗以"观阙—江山"的空间对仗、"朝—夕"的时间循环,构建出天地逆旅的苍茫意境。每个意象都经过淬炼:宫阙成为权力疏离的象征,蜀道化作人生困境的隐喻,昼夜交替暗示永恒流浪。这种"以小景传大情"的手法,正是严羽《沧浪诗话》推崇的"盛唐气象,浑融透彻"的典范。

点评

暮色苍茫中,王勃的《始平晚息》如一缕轻烟袅袅升起,将羁旅愁思化入江山远阔的画卷。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叹其"以咫尺之幅,纳万里之遥",恰是此诗妙处——"观阙长安近"与"江山蜀路赊"的时空对仗,在工整的骈句间凿出天地苍茫的裂隙。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点评此诗"二十字中,有吞纳山川之气",道破了诗人以疏淡笔墨勾勒的深邃意境。朝暮奔波的"客行"与永恒的"无处是乡家"形成永恒的生命叩问,正如近代学者闻一多所言:"初唐诗人总爱把几何式的空间感,揉碎在流动的时间长河里。"

那"近"与"赊"的微妙张力,被当代文学教授葛晓音阐释为"盛世游子特有的精神图谱——天子脚下的荣光愈是触手可及,漂泊者的孤独愈是深不见底"。这短短二十言,竟成了千年文人心灵共振的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