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

2025年07月05日

帝里寒光尽,神皋春望浃。梅郊落晚英,柳甸惊初叶。
流水抽奇弄,崩云洒芳牒。清尊湛不空,暂喜平生接。

王勃

译文

帝里寒光尽
京城冬日的寒光已消散
神皋春望浃
郊野的春色满眼皆是
梅郊落晚英
郊外梅花飘落最后的残瓣
柳甸惊初叶
柳林新叶初绽令人惊喜
流水抽奇弄
溪水奏响奇妙的旋律
崩云洒芳牒
云霞铺展如芬芳信笺
清尊湛不空
杯中酒满从未空过
暂喜平生接
此刻欢聚最是人生乐事

词语注释

神皋(shén gāo):指京畿附近的沃野
浃(jiā):遍及,满溢
甸(diàn):郊外的田野
牒(dié):古代书板,此处喻云霞如笺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考略

《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当为初唐宫廷宴饮唱和之作,考其气象格调,疑为上官仪(约608-665)或其同僚应制而赋。乐游园即长安乐游原,汉宣帝时已建为皇家园林,至唐更成文人雅集胜地。

历史语境

贞观至龙朔年间(627-663),太宗、高宗常于春日召群臣曲江宴游。《唐诗纪事》载:"凡天子游幸,唯宰相及学士得从,春幸梨园并渭水祓除,则赐细柳圈辟疠"。诗中"帝里寒光尽"正合长安正月末、二月初的物候特征,与《初学记》所载"唐制,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入阁,得乘马,至太极殿前"的早朝制度相呼应。

诗艺特征

"得接字"表明属限韵赋诗,此体肇自梁陈,大行于唐初文馆。上官仪创"六对""八对"之说,此诗"梅郊"对"柳甸"、"流水"对"崩云",尽显绮错婉媚之上官体风范。末句"暂喜平生接"暗用《南史·谢朓传》"平生相与"典故,既合宴集主题,又见诗人以文学侍从身份得预盛会的荣幸。

名物考据

"芳牒"当指彩笺,《翰林学士集》残卷载贞观朝唱和多用五色花笺;"清尊湛不空"典出《文选·南都赋》"酒则九酝甘醴",唐人宴集必行酒令,敦煌写本P.3608《大唐新定吉凶书仪》详载其仪。此二句生动再现了初唐贵族"樽酒论文"的文化场景。

赏析

这首《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以精妙的意象组合构筑了一幅动态的春宴图卷。开篇"帝里寒光尽,神皋春望浃"二句,学者葛晓音指出其运用了典型的宫廷诗空间叙事手法——"寒光尽"与"春望浊"形成时空对仗,既暗示皇家庄严气象,又通过"浊"(遍及)字展现春意浸润的流动感。

中间四句的意象经营尤见匠心。"梅郊落晚英"化用谢朓"庭昏见野阴,山明望松雪"的句法,但将静态观察转为动态捕捉。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称道"柳甸惊初叶"的拟人笔法:"'惊'字赋予新叶以生命悸动,与庾信'春柳卧生根'异曲同工"。流水与崩云的意象组合更暗含《文心雕龙》"视布于麻,虽云未贵"的美学追求——自然物象经诗人点化后,抽丝般的流水声与泼墨式的云影都成为艺术化的存在。

尾联"清尊湛不空,暂喜平生接"承载着深沉的情感张力。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解析道:"'湛不空'三字暗用《庄子·逍遥游》'注焉而不满'的典故,将宴饮之乐升华为精神充盈的哲学体验"。而"暂喜平生接"的"接"字,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既扣诗题要求,又巧妙传达出"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瞬时永恒感——春宴之乐与生命感悟在此刻完美交融。

全诗在六朝绮丽余韵中注入盛唐气象,正如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所评:"虽为应制之作,却能在规矩中见性情,将宫廷诗的富丽与山水诗的清远熔于一炉"。特别是"崩云洒芳牒"的壮阔意象,与尾联的哲思升华,形成由外物到内心的完整审美历程。

点评

此篇《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真乃六朝风华之遗响,五言律体之圭臬也。唐人皎然《诗议》有云:"状飞动之趣,写冥奥之思",恰可为此诗作注。

"帝里寒光尽,神皋春望浊"二句,以皇家气象起兴,却见张说《幽州新岁作》"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之笔意。寒光春望之间,时空流转如在目前,所谓"尺幅千里"者。

中二联尤见巧思:"梅郊落晚英"承杜审言"梅柳渡江春"之细腻,"柳甸惊初叶"继谢朓"杂英满芳甸"之鲜活。更妙在"流水抽奇弄"句,钱锺书《谈艺录》谓此"'抽'字如见水纹成谱,'弄'字似闻琴筑和鸣",真化工之笔。

结句"清尊湛不空"暗合陶潜"浊酒且自陶"之趣,而"暂喜平生接"五字,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特别点出:"着一'暂'字而悲欣交集,得接字韵而余味曲包,此盛唐诗人所谓'即事非今亦非古'者也。"

全诗骨气端翔,音节浏亮,王夫之《姜斋诗话》赞此类作品:"以丽景写哀,以物候惊心,遂使寻常宴游之作,具见天地生物之心。"信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