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澹荡,金风送爽,又是一年重阳至。王勃这首《九日》诗,便作于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的某个重阳佳节。彼时大唐开国未久,盛世气象初显,文人雅士尤重节令之会。
据《旧唐书》载,唐代重阳风俗极盛,宫廷民间皆以赏菊、饮菊花酒为尚。诗中"开门有菊花"之句,正是当时长安、洛阳等地"重阳簪菊"风习的写照。而"陶家"用典,暗引东晋陶渊明"白衣送酒"的典故——《宋书·隐逸传》记载,陶潜九月九日无酒,独坐宅边菊丛,恰逢江州刺史王弘遣白衣人送酒而至。诗人借此既表达了对隐逸之趣的向往,又透露出几分初唐文人常见的怅惘——在繁华盛世中,何处寻得真正的精神归所?
此诗语言虽简,却暗含双重时空的对话:既有当下重阳的现实欢愉,又有穿越历史的文脉追思。二十余岁的王勃,以少年才笔将节俗、典故、心境熔于一炉,恰似那新酿的菊花酒,清冽中带着时光沉淀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