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日

2025年07月05日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王勃

译文

九日重阳节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
开门有菊花
推开门便见菊花绽放
不知来送酒
不知是谁送来美酒
若个是陶家
莫非是陶渊明这样的雅士之家

词语注释

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
陶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以爱菊闻名,此处借指高雅隐士的居所

创作背景

秋光澹荡,金风送爽,又是一年重阳至。王勃这首《九日》诗,便作于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的某个重阳佳节。彼时大唐开国未久,盛世气象初显,文人雅士尤重节令之会。

据《旧唐书》载,唐代重阳风俗极盛,宫廷民间皆以赏菊、饮菊花酒为尚。诗中"开门有菊花"之句,正是当时长安、洛阳等地"重阳簪菊"风习的写照。而"陶家"用典,暗引东晋陶渊明"白衣送酒"的典故——《宋书·隐逸传》记载,陶潜九月九日无酒,独坐宅边菊丛,恰逢江州刺史王弘遣白衣人送酒而至。诗人借此既表达了对隐逸之趣的向往,又透露出几分初唐文人常见的怅惘——在繁华盛世中,何处寻得真正的精神归所?

此诗语言虽简,却暗含双重时空的对话:既有当下重阳的现实欢愉,又有穿越历史的文脉追思。二十余岁的王勃,以少年才笔将节俗、典故、心境熔于一炉,恰似那新酿的菊花酒,清冽中带着时光沉淀的芬芳。

赏析

暮秋的重阳佳节,诗人推门便与金菊相逢,这寻常场景被王勃点染得极富禅意。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赞叹:"开门见菊,已堪把玩,况送酒者乎?"那猝不及防闯入视线的明艳,恰似陶渊明白衣送酒的典故在现实中重现。

"不知来送酒"的迟疑最是精妙,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评此句"疑实相生,趣味隽永",将诗人恍惚间的错觉写得如在目前。金菊的绽放本是无心,在诗人眼中却成了有意的馈赠,这种物我交融的错觉,正是盛唐诗歌"无理而妙"的典范。宋代刘辰翁《王孟诗评》特别称许这种"天真烂漫之趣",认为比刻意用典更高明。

"若个是陶家"的设问,将时空折叠成趣。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指出:"非真问陶宅,实叹菊之品格耳。"诗人并非真要寻找陶潜故居,而是在菊花的风骨里认出了隐士的魂魄。这种跨越三百年的精神共鸣,被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称为"神交之妙"。

二十字的短章里,藏着三重境界:初见之喜,恍惑之趣,追慕之思。明代钟惺《唐诗归》总结得最透彻:"眼前景,意外想,淡淡说来,风流自现。"那束门前的秋菊,既是自然馈赠,也是文化符号,更是诗人放达性灵的投影。在重阳这个特定的时空坐标里,日常与永恒完成了诗意的邂逅。

点评

王维这首《九日》诗,如一枚被秋露浸润的菊花,在简淡中见深致。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其"神韵天然,若不经意,而陶家风骨自现",恰道出此诗妙处。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为"直如口语,却得陶潜三昧"。看似平铺直叙的开门见菊,暗合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意象,将重阳风物点染得不着痕迹。

后两句"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清代学者纪昀在《批点王右丞集》中批注:"用典如盐着水,反诘作结更见高致"。诗人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笔法,将陶渊明白衣送酒的典故化为空灵一问,黄叔灿《唐诗笺注》称其"不写己之慕陶,而写菊之疑陶,翻进一层,意趣横生"。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总评此诗:"二十字中,菊酒相映,人我两忘,右丞学陶而得其神髓者。"可见这首小诗如一枚素菊,在千年诗圃中始终散发着陶渊明式的隐逸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