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卢主簿

2025年07月05日

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城阙居年满,琴尊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分袂忽多违。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王勃

译文

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
即便前路艰难,我也不觉遗憾,空寂的居室中自有你我相伴相依。
城阙居年满,琴尊俗事稀。
在这繁华的都城已居住多年,如今琴酒相伴,俗务渐渐稀少。
开襟方未已,分袂忽多违。
正欲敞开心扉畅谈,却又要匆匆分别,总是聚少离多。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东山的松竹繁茂葱郁,但愿岁末之时,我们能一同归隐于此。

词语注释

穷途:指艰难困苦的处境。
虚室:空寂的居室,此处指清贫的生活环境。
城阙:指都城或繁华的城郭。
琴尊:琴与酒尊,象征高雅闲适的生活。
开襟:敞开衣襟,比喻敞开心扉交谈。
分袂(mèi):分别,离别。袂指衣袖。
东岩:东边的山岩,此处指隐居之地。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城垣之际,王勃执笔写就《送卢主簿》时,墨痕里浸透著初唐文人特有的苍茫意气。考其创作背景,当在总章二年(669年)前后,彼时少年才子历经沛王府放逐,正漫游蜀地,而卢主簿其人虽史册无载,然以"主簿"官职推之,应为某州县掌管文书的僚属。

诗中"穷途非所恨"之叹,实与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遥相呼应。据《旧唐书》载,勃"坐事除名"后,常有"天地不仁"之慨,然此际送别友人,却以"虚室自相依"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境,将仕途困顿转化为精神超脱。城阙年满琴尊稀"二句,暗合唐代官员考课制度——"居年满"或指卢氏任期届满调任,而"琴尊"意象则源自《晋书·陶潜传》中无弦琴典故,折射出初唐下层官吏"大隐于朝"的生活状态。

末联"东岩富松竹"之景,恰与蜀地《华阳国志》"其山林泽渔,园囿瓜果"的记载相符。王勃在《入蜀纪行诗序》中曾言"暂游万里,少别千年",此中"岁暮同归"的期许,非止物理空间的同返,更是对魏晋风骨中"竹林之游"的精神追慕。全篇以送别为表,实则承载著初唐寒士在门阀制度未消时,寻求心灵依托的深层文化心理。

赏析

诗人以"穷途非所恨"开篇,便展现出超脱世俗的豁达胸襟。明代诗评家唐汝询在《唐诗解》中盛赞此句"起得高旷,已见达人本色",那并非真正的穷途末路,而是诗人与友人精神相契的写照。"虚室自相依"化用《庄子》典故,暗喻主客皆具澄明心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这一意象"将道家哲学意境完美诗化"。

颔联"城阙居年满,琴尊俗事稀"构成精妙对比。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王勃诗析》中分析道:"'城阙'的喧嚣与'琴尊'的清雅,暗示着诗人对仕宦生活的疏离。"数字"年满"与"事稀"的对仗,既写实又充满象征,展现时间流逝中的精神选择。

转折处"开襟方未已,分袂忽多违"突然荡开情感波澜。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先生特别激赏这个"忽"字:"将人生聚散的无常感表现得惊心动魄"。衣袖刚展开便要分离的细节,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唐代送别诗中最具张力的瞬间描写"。

尾联"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将情感升华至永恒境界。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指出:"松竹意象既是对友人品格的赞美,又暗含《论语》'岁寒知松柏'的典故意蕴。"那个"幸"字尤为绝妙,台湾学者叶嘉莹解读为"在无常中把握永恒的禅悟",使全篇在岁暮的苍茫中透出温暖的曙光。

全诗情感脉络如清溪流淌,从开始的超然,经中段的怅惘,至结尾的澄明。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认为:"这种情感曲线完美呈现了初唐士人特有的精神世界——既有魏晋风骨,又具盛唐气象。"在短短四十字中,诗人完成了对离别主题的哲学超越,使寻常送别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况味。

点评

此诗如清泉漱石,泠然有出世之响。唐汝询《唐诗解》评曰:"子安此作,以淡泊语写深挚情,'穷途非所恨'五字已尽显其豁达,而结句'岁暮幸同归'更见君子之交,温厚不迫。"

陆时雍《诗镜总论》尤赏其中兴象:"'城阙居年满'一句,似疏实密,将宦游况味轻轻点破。后四句忽开霁色,东岩松竹之想,正是诗人骨相清高处。"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云:"王勃此篇,不着一字牢骚,而失意人怀抱自见。'虚室自相依'五字,可与陶公'虚室有余闲'并读,俱得老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