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褪,晨星未隐,诗人已踏上行旅。这是南朝梁代文坛的寻常一景,却因江淹笔下《焦岸早行》而永恒。五世纪的中国,正值南北朝对峙,烽烟虽暂歇,但士人羁旅成为时代常态。诗中的"侵星违旅馆"不仅是拂晓赶路的写照,更暗含文人被迫离乡的无奈——彼时门阀制度森严,寒士为求仕进,常需辗转于各州郡之间。
"复嶂迷晴色"中起伏的山峦,实为建康(今南京)至荆州官道的真实地貌。梁武帝大兴佛教,沿途寺院林立,而诗人笔下"虚岩辨暗流"的幽邃,恰与当时士大夫既追求仕途又向往隐逸的矛盾心境相契。考《梁书·文学传》,江淹早年曾任吴兴令,此诗或作于赴任途中,那"猿吟山漏晓"的清冷,正是南朝文人集体记忆中宦游的滋味。
至于陆四其人,史料湮没难考。但从"故人渺何际"的怅惘推测,当是诗人故交。南朝门阀社会,陆氏为吴郡四姓之一,这位陆四先生或许正在某处庄园"萤散野风秋"的闲适里,与奔波仕途的诗人形成鲜明对照。末句"乡关云雾浮"以地理的迷蒙喻人生的惘然,恰是那个动荡时代文人心绪的绝佳注脚——他们身体行走在山水之间,灵魂却永远漂泊于家国与出处的两难选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