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冬郊行望

2025年07月05日

桂密岩花白,梨疏林叶红。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

王勃

译文

桂密岩花白
桂树繁茂,岩间花朵洁白如雪
梨疏林叶红
梨树稀疏,林中叶子已染红霜
江皋寒望尽
站在江岸寒风中极目远望
归念断征篷
思归的念头切断了远行的船帆

词语注释

江皋(jiāng gāo):江边的高地
征篷(zhēng péng):远行的船,这里指代旅途

创作背景

朔风漫卷的初唐时节,王勃正经历着人生最凛冽的寒冬。这位"初唐四杰"之首的才子,在宦海浮沉中贬谪巴蜀,于咸亨二年(671年)的岁暮独行在涪江畔。岩间经冬不凋的桂花犹自皎洁,却与诗人鬓边新生的华发相映成趣;疏林间几枚倔强的红叶,恰似他笔下未冷的丹忱。

江岸的寒雾浸透了诗人单薄的青衫,当年在长安"海内存知己"的豪情,此刻都凝结成舟楫上冰凉的霜花。眺望天际孤悬的征帆,他忽然读懂了自己写就的《羁游饯别》——那些关于"穷途"与"他乡"的谶语,正在这荒寒的冬郊逐一应验。

史载王勃此次南行后不久便惊悸而亡,使得这首五绝成为他生命最后的绝响之一。字里行间看似写尽物候变迁,实则暗藏着一个盛世天才与严酷现实的最终和解:岩花再密终要零落成泥,红叶再艳难免归于尘土,唯有那叶断念的征篷,永远停泊在唐诗的星河里。

赏析

冬日的郊野在诗人笔下呈现出凝练而深远的意境。岩间怒放的白色山花与疏林中零星点缀的红叶,构成了"桂密岩花白,梨疏林叶红"的冷暖交响。学者叶嘉莹曾评点此联:"以密对疏,以白映红,在枯寂的冬景中暗藏生命悸动,这种对立统一的构图手法,正是王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

"江皋寒望尽"四字被《唐诗鉴赏辞典》特别称许:"‘尽’字三重意蕴——既是视野穷尽,亦是寒意极尽,更是诗人凝望之专注达于极致。"冰冻的河岸延伸向远方,与天际线模糊成一片苍茫,这种空间处理暗合了宋代严羽《沧浪诗话》"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的美学追求。

末句"归念断征篷"以具象写抽象,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其"化无形乡愁为可触物象"。飘零的船帆既是眼前实景,更是诗人漂泊身世的隐喻。台湾学者柯庆明指出:"‘断’字用得极险,既言归途阻隔,又暗含决绝之意,将羁旅愁绪推向悲剧美的境界。"

全诗二十字间,冷暖色块的碰撞、远近景深的调度、虚实意象的转换,构建出"尺幅万里"的艺术效果。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唐人绝句最重‘目击道存’,此诗以画家的眼睛捕捉瞬间,又以哲人的心灵沉淀永恒,在冬日荒寒中开出温暖的人性之花。"

点评

"王勃此作,以五言裁冰镂雪,二十字中自具千里苍茫之致。'桂密''梨疏'二句,不独状物工细,更于密白疏红间暗藏时节代谢之机,直如李思训金碧山水小幅,咫尺具万里之势。"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子安《冬郊行望》如寒塘鹤影,去留无痕。'江皋寒望尽'五字,写尽羁旅者之眼与心——眼之所极是寒水茫茫,心之所极是归程杳杳。后来柳宗元'孤舟蓑笠翁'之境界,此处已见端倪。"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此诗骨相清峻,似瘦蛟蟠于冻砚。前二句设色奇绝:岩桂之白密如堆雪,林梨之红疏若滴血,冷艳对照间,冬景竟带秋骸。后二句忽作苍茫之笔,"断征篷"三字尤妙,既实指江上孤舟,复暗喻飘零身世。黄叔灿《唐诗笺注》谓其"得南朝谢朓之清绮,兼初唐杜审言之遒劲",诚为的评。

"归念"二字是全诗诗眼。钱锺书《谈艺录》独赏其"双层透视法":"诗人立寒江而望,目光穿透空间之远(征篷),更穿透时间之远(归程),遂使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叠印为同一片苍茫。"此种时空交错的写法,实开李商隐"夕阳无限好"之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