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王勃立于城垣之上极目远眺,正值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的长安城郊。此时大唐王朝历经贞观之治,正步入鼎盛时期,都城内外呈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世图景。诗人以"物外山川近"起笔,暗合当时朝廷推行"山川形便"的行政区划改革,将遥远山水纳入有效治理的治国方略。
"晴初景霭新"句折射出初唐气象观测的进步,《大唐开元占经》载此时已建立系统的天文气象记录制度。而"芳郊花柳遍"的实景描写,恰与《唐六典》中"京城街衢,植槐柳成荫"的绿化政策相印证,展现都市规划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
结句"何处不宜春"的慨叹,实为对贞观以来"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惠民政策的诗意呈现。据《通典》记载,此时"百姓殷富,粟帛充盈",诗人以春光的无所不在,隐喻盛世恩泽遍及黎庶。这种将政治清明确认为自然春光的艺术表达,正是初唐"文质彬彬"美学理想的典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