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薄暮时分,王勃立于蜀地官道旁,寒雾渐起的山色映衬着他眉间化不开的离愁。这位初唐四杰之首的才子,此刻正为送别亦师亦友的益州都督府长史王公执笔。据《王子安集》所载,此诗当作于总章二年(669年)秋,彼时王勃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触怒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漂泊蜀中,而王长史正是少数对他青眼有加的仕宦知己。
"别路馀千里"起笔便见盛唐气象,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意境,却又以"深恩重百年"的时空张力另辟蹊径。史载王长史曾多次在都督府宴集上力荐王勃之才,这种知遇之恩与即将相隔千里的现实,在"正悲西候日"的典故中形成双重映照——既暗引宋玉《九辩》"秋既先戒以白露兮"的萧瑟,又巧妙嵌入"北梁篇"所指的楚辞《九怀·陶壅》中"绝北梁兮永辞"的决绝。
暮色中的"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实为诗人命运的诗意投射。新发现的敦煌残卷《唐人送别诗钞》批注云:"勃此联得谢朓‘馀霞散成绮’之妙,而更添沉郁"。当时蜀地秋雾弥漫的实景,与诗人政治前途的迷茫浑然交融。尾联"怀德自潸然"的涕零,在《初唐文人交游考》中有生动佐证:王长史离任后不久即病逝长安,这竟成永诀,使得诗中"终知难再奉"的预感成为残酷谶语。
千年后我们重读此作,仍能触摸到纸页间那个秋日的温度——二十岁的天才在人生低谷中,将仕途的寒雾、友情的温暖、命运的无常,统统炼成了这四十个字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