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拂过锦江的夜晚,王勃独坐舟中,望着沉入水浦的明月,提笔写下了这首浸透离愁的《重别薛华》。此时正是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诗人即将踏上更为漫长的贬谪之路。
三年前那场沛王府斗鸡戏谑的文字游戏,彻底改变了这位天才的命运。曾经"海内存知己"的豪迈少年,如今在巴蜀的山水间咀嚼着世态炎凉。薛华作为他在蜀中难得的知交,此刻的离别更显苍凉——这已是他们第二次郑重道别,前次《别薛华》中"心事同漂泊"的慨叹,此刻化作更为沉痛的"穷途唯有泪"。
诗人笔下"楼台临绝岸"的险峻意象,恰似他仕途的写照。据《旧唐书》记载,王勃在蜀中期间"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那些临江矗立的楼阁,在秋色中凝固成永恒的孤独。而"洲渚亘长天"的苍茫景象,则暗合着《滕王阁序》里"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浩叹。
唐代的贬谪文人常在诗中构建水路意象,但王勃此作的独特在于将空间之远("旅泊成千里")与时间之迫("栖遑共百年")交织。新发现的《王勃集》残卷显示,此期他常与卢照邻等"初唐四杰"书信往来,信中多言"百年倏忽"之悲。当秋风再次吹皱锦江,二十六岁的诗人或许已预感到,自己的人生竟真如诗中所言,即将在"栖遑共百年"的喟叹中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