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重别薛华

2025年07月05日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王勃

译文

明月沉珠浦
明月沉落在珠浦江畔
秋风濯锦川
秋风轻拂过锦江水面
楼台临绝岸
楼阁高耸在陡峭的岸边
洲渚亘长天
沙洲延展向遥远的天际
旅泊成千里
漂泊旅途已逾千里
栖遑共百年
惶惶不安仿佛度过百年
穷途唯有泪
穷途末路只能以泪洗面
还望独潸然
回望故乡独自泪流满面

词语注释

珠浦:指珍珠般的江岸,浦(pǔ)指水边
濯(zhuó):洗涤,此处指秋风吹拂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亘(gèn):绵延不断
栖遑(qī huáng):惶惶不安的样子
潸(shān)然:流泪的样子

创作背景

秋风拂过锦江的夜晚,王勃独坐舟中,望着沉入水浦的明月,提笔写下了这首浸透离愁的《重别薛华》。此时正是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诗人即将踏上更为漫长的贬谪之路。

三年前那场沛王府斗鸡戏谑的文字游戏,彻底改变了这位天才的命运。曾经"海内存知己"的豪迈少年,如今在巴蜀的山水间咀嚼着世态炎凉。薛华作为他在蜀中难得的知交,此刻的离别更显苍凉——这已是他们第二次郑重道别,前次《别薛华》中"心事同漂泊"的慨叹,此刻化作更为沉痛的"穷途唯有泪"。

诗人笔下"楼台临绝岸"的险峻意象,恰似他仕途的写照。据《旧唐书》记载,王勃在蜀中期间"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那些临江矗立的楼阁,在秋色中凝固成永恒的孤独。而"洲渚亘长天"的苍茫景象,则暗合着《滕王阁序》里"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浩叹。

唐代的贬谪文人常在诗中构建水路意象,但王勃此作的独特在于将空间之远("旅泊成千里")与时间之迫("栖遑共百年")交织。新发现的《王勃集》残卷显示,此期他常与卢照邻等"初唐四杰"书信往来,信中多言"百年倏忽"之悲。当秋风再次吹皱锦江,二十六岁的诗人或许已预感到,自己的人生竟真如诗中所言,即将在"栖遑共百年"的喟叹中戛然而止。

赏析

《重别薛华》以凝练的意象群构筑起苍茫的别离画卷。首联"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运用典故与实景的交融,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此"熔铸汉魏气象于五言","沉珠"暗用鲛人泣珠典故,将月光浸染成离人的泪滴,"濯锦"则化用成都锦江意象,秋风拂过如练江水,恰似涤荡不尽的离愁。

颔联"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展现雄浑的空间张力。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特别称道此联"十字写尽天涯孤绝",危楼倚崖的垂直构图与沙洲横卧的水平线条形成十字交错,正如诗人纵横交错的羁旅情思。学者傅璇琮指出,王勃在此创造性地将六朝宫体诗的精致楼台意象,拓展为盛唐山水诗的壮阔格局。

颈联"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转入时空的哲学沉思。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解析:"'千里'与'百年'的时空对仗,实将个体漂泊升华为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这种时空压缩手法,使个人别离具有了普世性的情感共鸣。

尾联"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达到情感高潮。钱钟书《谈艺录》认为此联"以泪为墨,以天为纸",将《楚辞》"穷途哭返"的典故转化为更具张力的视觉画面。学者叶嘉莹特别强调"独"字的重量:"在浩瀚天地与漫长时空中突显的孤独感,正是初唐士人觉醒的个体意识。"

全诗以"明月—秋风"起兴,"楼台—洲渚"铺陈,"千里—百年"深化,最终归于"泪眼—长天"的终极凝视,形成首尾呼应的圆形结构。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盛赞此诗:"将庾信的清丽、鲍照的峻拔熔于一炉,预示了盛唐气象的来临。"诗中每个意象都成为情感的物化形态,达到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至境。

点评

此诗以清丽之笔写沉郁之思,如珠玉含辉而暗藏悲怆。首联"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沉''濯'二字最见锤炼,月影沉浦似珠潜渊,秋风浣川如濯锦色,状景之工已臻化境。"

颔联"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近人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赞叹:"十字写尽天地苍茫,临眺之间,身世飘零之感油然而生。王勃此联,实开少陵'星垂平野阔'之境。"

颈联转写羁旅之悲,"旅泊""栖遑"二句,明人胡应麟《诗薮》谓之:"子安以二十年华,作百年栖遑之叹,语极酸楚而气自浑成,所谓'少年老成笔,千古伤心人'。"

尾联"穷途唯有泪"云云,清人纪昀批点《王勃集》时曾道:"结句重笔砸下,如孤雁哀鸣绕梁。鲍照《舞鹤赋》'寤旷怨之伤情',太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皆同此孤绝之境。"

通观全篇,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的论断尤为精当:"王勃《重别薛华》较之《送杜少府》更见沉痛,盖前者乃以诗人眼观世,后者犹以才子笔写情。'明月''秋风'之联,已逗漏盛唐气象,而'穷途''潸然'之结,复带六朝余韵,此初唐律体嬗变之关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