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散关晨度》创作背景
晨光初破晓色,诗人策马行至大散关,但见巍峨关山在朝暾中渐次显露峥嵘,青石铺就的官道被夜露涤净,不染纤尘。此情此景,令诗人思绪翻涌——
历史脉络中的散关
大散关自古为秦蜀咽喉,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陆游"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壮怀皆系于此。诗中"重门临巨壑,连栋起崇隈"的险峻,正是对这座"川陕锁钥"地理特征的精准刻画。唐代文人经此多怀功业之志,诗人以"扬策度关"的意象,暗合班超"投笔从戎"、终军"弃繻入关"的典故,却反用其意——"非是弃繻回"一句,既表明自己非如终军般少年得志东归,更暗含继续西行求索的决绝。
道教意象的隐喻
"青牛真气来"化用老子骑青牛出关的传说,将晨雾中若隐若现的山气比作道家紫气。唐代皇室尊崇道教,此句既实写关陇地区常见的晨岚景象,又暗喻诗人对超然境界的向往。而"白马高谭"则借战国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诡辩典故,暗讽当时空谈玄理之风,与后文务实前行的态度形成张力。
诗人身世的投影
考此诗或作于开元年间某次西行途中。唐代士人常有"西行壮游"的传统,诗人清晨度关时,见戍楼巍峨连接陇山云霭("连栋起崇隈"),巨壑深涧中传来戍卒晨起的金柝声。这种雄浑气象,激发其以"凌旦开"的关山喻示人生新程,在"无尘埃"的澄明境界中,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自我砥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