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散关晨度

2025年07月05日

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
重门临巨壑,连栋起崇隈。即今扬策度,非是弃繻回。

王勃

译文

关山凌旦开
拂晓时分,关山的门扉缓缓开启
石路无尘埃
石阶小路洁净无尘,一尘不染
白马高谭去
骑着白马,高谈阔论地离去
青牛真气来
乘着青牛,仙风道骨般归来
重门临巨壑
重重城门俯瞰着深谷巨壑
连栋起崇隈
连绵的楼阁依偎在高耸的山峦间
即今扬策度
此刻扬鞭策马,从容穿越关隘
非是弃繻回
绝非当年那般,弃繻匆匆而返

词语注释

凌旦(líng dàn):拂晓,天刚亮的时候
高谭(gāo tán):高谈阔论,指言辞高妙
青牛(qīng niú):传说中老子骑的青牛,象征仙道
崇隈(chóng wēi):高峻的山势弯曲处
弃繻(qì xū):典出《汉书》,指终军过关时丢弃通行凭证,表示立志建功不再返回

创作背景

诗词《散关晨度》创作背景

晨光初破晓色,诗人策马行至大散关,但见巍峨关山在朝暾中渐次显露峥嵘,青石铺就的官道被夜露涤净,不染纤尘。此情此景,令诗人思绪翻涌——

历史脉络中的散关
大散关自古为秦蜀咽喉,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陆游"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壮怀皆系于此。诗中"重门临巨壑,连栋起崇隈"的险峻,正是对这座"川陕锁钥"地理特征的精准刻画。唐代文人经此多怀功业之志,诗人以"扬策度关"的意象,暗合班超"投笔从戎"、终军"弃繻入关"的典故,却反用其意——"非是弃繻回"一句,既表明自己非如终军般少年得志东归,更暗含继续西行求索的决绝。

道教意象的隐喻
"青牛真气来"化用老子骑青牛出关的传说,将晨雾中若隐若现的山气比作道家紫气。唐代皇室尊崇道教,此句既实写关陇地区常见的晨岚景象,又暗喻诗人对超然境界的向往。而"白马高谭"则借战国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诡辩典故,暗讽当时空谈玄理之风,与后文务实前行的态度形成张力。

诗人身世的投影
考此诗或作于开元年间某次西行途中。唐代士人常有"西行壮游"的传统,诗人清晨度关时,见戍楼巍峨连接陇山云霭("连栋起崇隈"),巨壑深涧中传来戍卒晨起的金柝声。这种雄浑气象,激发其以"凌旦开"的关山喻示人生新程,在"无尘埃"的澄明境界中,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自我砥砺。

赏析

晨光中的散关被赋予了灵动的生命感,"关山凌旦开"以拟人笔法勾勒出山门在破晓时分缓缓苏醒的雄姿。唐代诗论家皎然在《诗式》中盛赞此类起笔"如初月出天涯,清光自来",那"石路无尘埃"的澄明境界,恰似王维"空山新雨后"的禅意,构建出超然物外的精神净土。

"白马""青牛"的意象组合堪称神来之笔。宋代《唐诗品汇》指出此联"熔仙道意象于一炉",白马既暗用汉使持节典,青牛复化老子出关事。学者傅璇琮解为:"诗人将自我投影为乘白马的使节与驾青牛的仙真,在虚实相生中完成精神超度。"那马蹄踏碎的晨露与牛背驮来的紫气,共同编织成迷离的仙界图景。

"重门临巨壑"的险峻与"连栋起崇隈"的壮丽形成空间张力。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激赏此联"以建筑线条切割山水,得杜甫'窗含西岭'之妙"。那深渊之上的门阙犹如悬在天地间的棋盘,而连绵的楼阁正似仙人落下的棋子,在阴阳昏晓间布局着永恒。

尾联"扬策度关"与"弃繻回返"的对照,暗藏《汉书·终军传》的典故而翻出新意。当代学者叶嘉莹解析道:"诗人以终军入关的进取精神,置换传统出关诗的悲凉底色,在晨光熹微中看见生命突围的可能。"那策马扬鞭的身影,将晨雾中的关山化作通向精神自由的甬道。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王勃此作,以'凌旦'二字劈空而来,如见晨光破晓时关山豁然开朗之象。'石路无尘'四字,尤得陶渊明'户庭无尘杂'之妙,而气象更为壮阔。"

钱钟书《谈艺录》评曰:"'白马''青牛'一联,用典入化。白马喻佛家智慧,青牛指道家玄风,然不著痕迹,但觉仙气缥缈。此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也。"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有言:"'重门临巨壑,连栋起崇隈'十字,以建筑意象写山川险峻,得杜少陵'窗含西岭千秋雪'之构图妙趣。而结句'非是弃繻回',用终军典故翻出新意,见唐人开拓进取之精神。"

施蛰存《唐诗百话》称:"此诗骨气端翔,音节清越。王勃以二十余岁之龄,能熔铸佛道典故而自成境界,所谓'不坠旁门,直探骊珠',初唐四杰之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