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变行路难

2025年07月05日

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前驱引旗节,千重阵云匝。
单于下阴山,砂砾空飒飒。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

昌龄

译文

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
傍晚时分,横笛吹奏出悲凉的曲调,风声与战马的嘶鸣交织在一起。
前驱引旗节,千重阵云匝。
先锋部队高举旌旗引领前进,层层战云密布,仿佛要将天空笼罩。
单于下阴山,砂砾空飒飒。
单于率军从阴山而下,砂石飞扬,发出飒飒的声响。
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
为了建功封侯而投身战场,哪里还顾得上思念家中的妻儿。

词语注释

横吹:一种横吹的管乐器,类似笛子。
旗节:古代军队中用以指挥的旗帜和符节。
单于(chán yú):古代匈奴的君主称号。
阴山:山脉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飒飒(sà sà):形容风声或砂石飞扬的声音。
闺阁:指家中的妻子或内室。

创作背景

暮色如血染穹苍,横笛声咽碎斜阳。风卷战旗裂帛响,万马齐喑动八荒。《变行路难》的每一个音节都浸透着盛唐边塞的霜雪与烽烟,这是属于金戈铁马时代的悲怆咏叹。

朔风中的历史回响
开元天宝年间,大唐与突厥战事频仍。诗人以"单于下阴山"的凌厉笔锋,勾勒出突厥可汗率部南侵的史实——据《资治通鉴》载,突厥骑兵常借阴山隘口突袭,其马蹄扬起的砂砾"飒飒"作响,正是岑参"平沙莽莽黄入天"的具象呈现。而"千重阵云匝"的恢宏意象,恰与敦煌莫高窟第322窟唐代壁画《骑兵交战图》中层叠的军阵互为印证。

功名与闺阁的永恒撕扯
"封侯取一战"道破唐代军功制度的残酷诱惑。《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勋官十二转,转多为贵",多少将士在"宁为百夫长"的功名诱惑下,将"岂复念闺阁"的决绝化作墓志铭上"阵殁"二字。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的闺怨,在此化作铁衣征戍的苍凉注脚。

乐府旧题的新变奏
郭茂倩《乐府诗集》将此类作品归入"杂曲歌辞",恰凸显其"因事制歌"的特质。当南朝《行路难》的世路艰险主题,在唐代诗人手中裂变为"都护行营太白西"的战争叙事,汉乐府"行役之艰苦"的母题,终在边塞诗人的横吹悲声中完成盛唐气象的涅槃。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变行路难》以边塞征战为题材,通过凝练的意象群和跌宕的情感张力,展现了盛唐边塞诗中特有的雄浑气魄与人性沉思。

意象构建上,诗人采用"横吹悲""风动马嘶"的听觉意象开篇,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评此"未睹战场而先闻杀伐之气"。随后"千重阵云"与"砂砾飒飒"形成垂直空间的压迫感,阴山山脉的介入更将画面拉伸至苍茫境界,恰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意象共同编织出塞外征战的典型环境。

情感表达方面,诗歌呈现明显的转折结构。前六句通过"悲""嘶""空"等字眼渗透苍凉基调,而末两句"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突然振起,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特别指出这种"突转笔法":"以功业心压倒儿女情,正是唐人边塞诗特有的精神气象"。但细味"岂复念"三字,实含无奈之思,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谓之"慷慨中自藏悲凉,此真变行路难之神髓"。

艺术特色上,诗歌继承了汉乐府"行路难"的叙事传统,又融入近体诗的凝练表达。葛晓音《八代诗史》认为此诗"将空间跳跃与情感留白结合得恰到好处",尤其"砂砾空飒飒"的"空"字,既写实景又隐喻功业虚幻,与王昌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异曲同工。这种多重意蕴的交叠,正是盛唐边塞诗"即目即事,而自有深远之致"(殷璠《河岳英灵集》评语)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边塞战事为背景,气象雄浑而意蕴深长。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诗薮》有云:"'风动马嘶合'五字,写尽征人耳畔凄凉,较之'大漠风尘日色昏'更添三分呜咽。结句'岂复念闺阁'直追盛唐风骨,然'封侯'二字已暗伏讽意。"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曰:"'千重阵云匝'句,如见黑云压城之状。通篇不作苦语而苦自见,此王龙标(王昌龄)嫡传笔法也。末句以功名反照思妇,铁衣下裹着柔肠。"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补录中特别提及:"'砂砾空飒飒'五字,真所谓'无我之境'。阴山飞沙与甲胄寒光交射,读之如闻金铁相击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