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

不详-公元910年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词人,出身京兆韦氏,为初唐宰相韦见素之后。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词风清丽疏朗,是花间派代表作家,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有《浣花集》传世。早年屡试不第,历经黄巢起义战乱,创作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名动一时,人称“秦妇吟秀才”。乾宁元年(894年)中进士,后入仕唐廷,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编选唐诗选集《又玄集》。天复年间入蜀依附王建,为其重要谋士,前蜀建立后官至宰相,参与制定开国制度。

生平

不详

早年多次漫游江南、中原等地,增长见闻,创作《菩萨蛮》等早期词作

暮春的江南,烟柳画桥间总见一袭青衫踽踽独行。韦庄袖中藏着半卷诗笺,在润州渡口看斜阳浸透江水,恍若当年温庭筠笔下"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意境。《浣花集》中"十年身事各如萍"的自述,正是他光启三年(887年)前辗转大江南北的写照。

据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考证,韦庄约在咸通四年(863年)初游江南,于金陵瓦官寺见"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残碑断碣,遂有"江雨霏霏江草齐"的六朝怀古之思。其《菩萨蛮》五首,夏氏断为"中和、光启间作于江南",其中"人人尽说江南好"的旖旎,实藏着《北梦琐言》记载的兵戈暗影——当时中原"藩镇乱离",词中"还乡须断肠"之叹,恰是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破长安后,诗人"窜身南国"的真实心境。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特别指出韦庄早期词"显直处似白乐天"。在洛阳天津桥畔,他目睹"新晴日照小桃枝"的明媚,转眼却记下《秦妇吟》中"内库烧为锦绣灰"的惨烈。这种双重性被王国维《人间词话》点破:"端己词情深语秀,虽规模后主,而胜在写亲身经历。"其《上行杯》"芳草灞陵春岸"的疏朗,实为乾宁四年(897年)入蜀前,对中原漂泊的最后一瞥。

《唐才子传》载韦庄"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他在姑苏台遗址写"满宫杨柳绿如烟"时,尚不知日后将成"花间别调"。那些被《花间集》收录的早期词作,正如缪钺《诗词散论》所言:"把温庭筠的秾丽化为清艳,如同褪尽金粉的素绢。"会稽禹庙的苔痕,广陵渡头的雁影,最终都化作《浣花集》里"惆怅玉鞭醉袖"的江南记忆,见证着晚唐词人如何在乱世中淬炼出"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独特词境。

不详

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期间创作大量反映失意心境的诗词

长安的槐花开了又谢,朱雀大街的尘土年复一年沾染着举子的青衫。韦庄握着卷轴的手指节发白,这是乾符四年(877年)的放榜日,《唐摭言》记载着那个瞬间:"其日,榜下被驳落者,皆嗟叹泣下。"四十岁的韦庄站在礼部南院的粉墙下,看着墨迹淋漓的榜单上依然没有自己的名字,这已是他第五次目睹黄纸黑字将他的仕途梦想碾作齑粉。

暮春的雨丝沾湿了他新题的诗句:"槐陌蝉声柳市风,驿楼高倚夕阳东。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关河道中》)在洛阳的逆旅客舍里,他将这些浸透失意的文字编入《浣花集》。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八记载他"应举时,黄巢犯阙,著《秦妇吟》云",战乱中的科场停摆让他的科举之路更添坎坷。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入长安时,韦庄正在城中准备次年春闱,《旧唐书·僖宗纪》里"贼怒坊市百姓迎王师,乃下令洗城"的惨状,化作他笔下"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的血泪诗行。

中和三年(883年),四十七岁的韦庄再度落第。他在鄠杜郊外的破庙墙壁题写"年年为客遍天涯,梦迟归路赊"(《浣溪沙》),《十国春秋》称其"羁旅十年,备尝流离困苦"。直到乾宁元年(894年),五十九岁的韦庄终于进士及第,《登科记考》卷二十四乾宁元年榜上终于出现了那个被岁月反复摩挲的名字。此刻他两鬓已霜,当年同考的张曙都已成为知贡举,正如他在《与东吴生相遇》中自嘲:"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这些浸透墨痕的落第诗稿,最终堆叠成《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五至七百收录的五百余首作品。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评价其诗"清丽深婉",却少有人见那锦心绣口背后,是三十年科场颠沛铸就的苍凉底色。当暮年的韦庄在西蜀王建幕府中整理文集时,那些长安槐花下的叹息,早已凝成《浣花集》里最蚀骨的篇章:"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寓言》)

公元883年

创作长篇叙事诗《秦妇吟》,描绘黄巢起义时期战乱景象,名震一时,人称“秦妇吟秀才”

暮春的洛阳城,残阳如血般浸染着断垣残壁。韦庄青衫拂过满地黄尘,指尖划过佛寺斑驳的墙垣,忽然触到一行模糊的刻痕——"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触目惊心的诗句让他猛然缩手,恍惚间又见三年前那场席卷长安的浩劫。

据《北梦琐言》记载,中和三年(883年)的韦庄正辗转于洛阳民间,耳闻"黄巢犯阙,车驾幸蜀"的惨状。他遇见的流民中,有位从长安逃出的秦中妇人,其"自蓝田抵洛阳,历述所见"的哭诉,成为《秦妇吟》最原始的注脚。孙光宪在笔记中特别提及:"韦庄应举时,遇黄寇犯阙,著《秦妇吟》一篇",可见这场对话如何刺痛了诗人的心魄。

全诗一千六百六十六字,以"中和癸卯春三月"开篇,将时间锚定在黄巢入京的广明元年(880年)。当笔下出现"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时,韦庄或许正望着洛阳贵族宅邸的废墟。《浣花集》未收此诗的谜团,宋人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给出线索:"庄讳之,号《秦妇吟》秀才,后乃戒子孙勿传"。原来诗中"天街踏尽公卿骨"的直笔,触犯了后来仕蜀的王建政权中诸多曾事黄巢的权贵。

那年的文坛却为之震动。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载:"(韦庄)作《秦妇吟》,时人争为障泥",贵族竟以装饰马鞍的昂贵织物抄录此诗。敦煌石室出土的十种写本更印证其盛况,残卷中"南邻走入北邻藏,东邻走向西邻避"的流民图景,与《旧唐书·黄巢传》"扶羸携幼,塞路流离"的记载形成互文。

在韦庄的笔墨间,历史呈现出惊人的细节真实。当写到起义军"蓬头垢面犹眉赤"时,恰与《新唐书》"其徒皆赭其衣"的记载吻合;而"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的物价描写,更可在《资治通鉴》中找到中和二年"关中饥,米斗三十缗"的佐证。诗人以"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作结时,长安城中的韦氏宗族,正应了《唐语林》所述"衣冠荡析,名族流落"的命运。

这首被郑振铎称为"唐代叙事诗最后的光焰"的长诗,最终随着韦庄的显达而遭封存。直到敦煌藏经洞的开启,才让后世得以窥见,那个在战火中执笔记录时代的"秦妇吟秀才",如何用血泪文字完成对历史的审判。

公元894年

乾宁元年中进士,授校书郎,正式步入仕途

乾宁元年(894年)的春风拂过长安城时,五十九岁的韦庄终于迎来了人生转机。据《唐才子传》载:"庄应举时,正黄巢犯阙,兵火交驰,遂著《秦妇吟》,有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流布甚广。"这段战乱记忆,恰成为他科举文章的底色。当礼部放榜的金榜题开,这位"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十国春秋》语)的诗人名列进士及第,实现了三十载科场沉浮的夙愿。

新科进士们循例要赴曲江宴游,韦庄却独坐校书郎官廨整理典籍。《旧唐书·职官志》载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正九品上。他青衫下的手指抚过兵燹余生的典籍时,或许想起《浣花集》中自述"避寇奔驰,窃食青松之涧"的岁月。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其"乾宁元年进士,为校书郎时,李询为两川宣谕使,辟为判官",可见这段清贫的校书生涯不过数月。

在光德坊的官舍烛影里,韦庄常与同年进士郑谷酬唱。郑谷《云台编》有《次韵和韦校书》诗:"苔色满墙人迹少,君来犹得话三余。"透露出这位新晋校书郎的清苦与勤勉。而韦庄《浣花集》中《癸丑年下第献新先辈》诗云"未酬阚泽佣书债,犹欠君平卖卜钱",恰与此刻"天禄校书臣"的身份形成微妙呼应。

这位曾以"秦妇吟秀才"闻名天下的诗人,此刻正以校书郎身份参与着唐王朝最后的文献整理。《唐摭言》记载当时"举子不第,投献方物,谓之'买春钱'",而韦庄却以知命之年躬身典籍之间。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特别提及:"韦庄应举时,遇巢寇犯阙,著《秦妇吟》,公卿多垂讶,庄乃讳之。时人号'秦妇吟秀才'。他日撰家戒,不许垂《秦妇吟》障子。"此刻校书郎的青绶,或许正是他对这段往事的某种救赎。

公元896年

任左补阙,参与编选唐诗选集《又玄集》,收录杜甫、李白等150位诗人作品

暮春的曲江畔,新柳拂过韦庄的青色官袍。这位五十九岁的诗人正执笔端坐于集贤院西廊,案头堆叠的唐人诗卷在斜照里泛着淡金。他翻开李太白《蜀道难》的旧抄本,指尖在"连峰去天不盈尺"处稍顿——据《唐才子传》载,此刻他正以左补阙之职奉诏编选《又玄集》,这是继姚合《极玄集》之后,大唐诗坛又一次庄严的遴选。

窗外传来内侍省官吏的脚步声,韦庄想起三日前在延英殿面圣的情形。据《旧唐书·昭宗本纪》记载,乾宁三年(896)正月,皇帝特诏"择近臣充补阙",而《新唐书·艺文志》明确记载韦庄此时"迁左补阙,集《又玄集》三卷"。他蘸墨的笔尖微微颤动,想起僖宗朝时在成都浣花溪畔见到的杜甫残碑,此刻《又玄集序》中"但掇其清词丽句,录在西斋"的句子已渐成竹在胸。

书案右侧摊开着从秘书省调来的元白诗卷,左侧则是民间征集的寒士诗稿。韦庄严格按照《崇文总目》记载的体例,将三百首作品分为上中下三卷。当他抄录杜工部《春望》时,忽然停笔沉吟——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八曾特别记载:"庄选《又玄》,取杜诗最多,凡七首。"而同时代韦縠《才调集》序言中"更采李杜集"的记载,正与此相互印证。

初夏蝉鸣初响时,韦庄将最终选本呈递集贤殿。据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唐写本残卷,此集确收诗人一百五十家,除李杜外,王维、李商隐、温庭筠等皆在列。北宋吴公武《郡斋读书志》尤重其"清丽"之选,而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一更称:"唐人自选诗,《又玄》最称精审。"当暮鼓响彻大明宫时,这位诗人轻轻合上诗卷,江畔的桃花正落满他归途的衣襟。

公元900年

奉唐廷之命入蜀宣谕西川节度使王建,因中原战乱加剧,遂留蜀为王建幕僚

暮春的成都,浣花溪畔的垂柳正抽出新芽,韦庄握着那道早已被战火熏黄的诏书,站在西川节度使府邸的朱漆大门前。天复元年(901年)的春风里裹挟着长安传来的焦土气息,这位六十五岁的诗人望着门楣上"永镇西川"的金匾,忽然想起《蜀梼杌》里记载的王建"性机变,多智数"的评价,指尖不觉紧了紧诏书的绢帛。

入蜀宣谕的使命本不该如此沉重。据《资治通鉴》卷二六二载,昭宗在凤翔行在召见韦庄时,案几上还摊着王建"请诛宦竖"的奏表。可当他的车驾刚过散关,汴军已攻破同州的消息便追上了行程。《十国春秋》记载这段颠沛时特别提到:"时李茂贞劫驾凤翔,朱全忠围之,庄所赍诏命,竟不及达。"诗人站在剑门关的栈道上回望,但见秦岭云横,长安早已湮没在烽烟之中。

王建在花厅接见这位朝廷使者时的情形,《九国志》有生动记载:"建见庄诗名夙著,降阶执手,礼遇甚隆。"但真正打动这位"目不知书"的枭雄的,恐怕是韦庄袖中那卷《秦妇吟》。当读到"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时,据《北梦琐言》载,王建竟"掷卷太息曰:'此真宰相器也!'"此刻的西川正需要这样既通晓朝廷典章,又能以文采装点门面的士人。

韦庄在《浣花集》卷五的《喻东军》中写道:"四年龙驭守峨嵋,铁马西来步步迟。"这分明是诗人在天复四年(904年)对滞留蜀地的自况。彼时朱温已弑昭宗于洛阳,而王建"虽墨制除官,而犹称天复年号"(《蜀梼杌》)。在《为蜀高祖答王宗绾书》中,韦庄以"三川故地,久陷逆庭"为由,劝说王建"且奉唐正朔",这与其说是对旧朝的忠诚,不如说是乱世中士大夫的生存智慧。

在草堂寺的银杏树下,韦庄常与冯涓等"避地文人"唱和。某夜观星时,冯涓指着紫微垣的黯淡星光说"帝星不明",韦庄却转述王建的话:"吾在梦中见天帝,命我为西川节度使"(《太平广记》卷八十六)。诗人忽然明白,《新五代史》所称"建虽起盗贼,而为人多智诈,善待士"的背后,是蜀地正在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当他在中和堂为王建起草《乞归私第表》时,笔下"臣已老矣,乞骸骨归"的辞藻,终究没能用在昭宗身上。

公元901年

任王建掌书记,为其起草表章文书,参与谋划割据蜀地策略

暮春的成都,浣花溪畔的垂柳蘸着细雨,韦庄执笔的手停在半空,墨滴在奏章上晕开如未干的泪痕。《蜀梼杌》载:"王建镇蜀,表庄为掌书记",这位六十六岁的诗人正为西川节度使起草《为蜀王答王宗绾书》,笔锋转折间尽是割据西南的深谋远虑。

天复元年(901年)的蜀地弥漫着铁锈与茶香交织的气息。韦庄在节度使府的青砖小院里,常与王建对弈至夜半。《十国春秋》记其"凡开国制度、号令、刑政、礼乐,皆庄所定",他蘸墨时总要先将狼毫在端溪砚上旋三转,仿佛要将中原士族的文脉揉进巴蜀的山河。某夜起草《请行墨制奏》时,窗外忽有杜鹃啼血,他笔锋一顿,却在文末添上"西川将士久沐皇恩"八字——这精妙的平衡术被《唐文拾遗》全文收录,字里行间尽是藩镇与朝廷的微妙博弈。

七月流火的时节,韦庄在《谏王建讨茂州书》中写下"地险不可轻取"的警句。《九国志》称其谋略"如观纹枰",实则他案头总摊着《华阳国志》,蜀道险隘早已化作笔下蜿蜒的墨痕。某日王建问及剑南赋税,他当即背诵《元和郡县图志》所载贞元旧例,袖中却滑出新拟的《两税折纳法》,绢帛与铜钱的换算比率精确到毫厘。

冬至祭天时,韦庄主持撰写的祝文令三军动容。《全唐文》卷八百九存其《为蜀王谒昭烈庙文》,"再辟乾坤"四字暗含玄机。是夜他在锦江画舫会见南诏使臣,案几摆着《蛮书》与《云南志》,烛火将"永结邻好"的盟约映在舷窗上,恰似当年诸葛亮南征的旧地图。

公元907年

唐朝灭亡,王建在成都称帝,建立前蜀,韦庄被任命为宰相,主持制定开国礼仪、法律制度

残阳如血,照在长安城斑驳的宫墙上。当朱温逼迫哀帝禅位的消息传到成都时,韦庄正执笔的手微微一颤,墨汁在奏章上洇开一片。《十国春秋》记载:"梁祖篡唐,庄闻之,北向痛哭。"这位六十六岁的诗人掬起一捧锦江水,仿佛要洗净盛唐最后的月光。

王建在万里桥畔设坛祭天时,韦庄身着紫袍立于阶下。《蜀梼杌》详载其"制礼作乐,损益唐旧典"的细节:他以太常寺雅乐为蓝本,将《霓裳羽衣》残谱与巴渝竹枝调相糅,创《蜀国弦》新声。每制定一项朝仪,必引《开元礼》为据,《新五代史》称其"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在制定律法时,他坚持将《唐律疏议》中"八议"条款完整保留,《锦里耆旧传》记其言:"虽新邦肇建,不可弃先王之道。"

芙蓉城细雨迷蒙的清晨,总见韦庄秉烛入朝的身影。《全唐文》收录的《为蜀高祖答梁主书》显露其政治智慧:既不承认后梁正统,又避免激怒强邻。他主持编纂的《开国统纪》今已散佚,但据《崇文总目》残卷可知,其中特设《大唐故制》专章。宋人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盛赞:"韦相以唐进士仕蜀,犹守贞观故事。"

每当夜深人静,这位宰相会在笺上默写《秦妇吟》诗句。《北梦琐言》记载其"戒子孙勿传",却在前蜀永平二年(912年)主持科举时,仍以进士科取士。他最后修订的《蜀程图》现存残卷中,所有驿站里程仍以长安为原点计算。正如《十国春秋》所言:"庄身仕新朝,心系故唐,每定一制,必西望涕下。"

公元908年

奏请王建追尊先祖,定宗庙制度,完善前蜀朝廷礼制

暮春时节的成都,满城芙蓉尚未吐蕊,前蜀宫城的朱漆廊柱却已映着新朝曙光。908年三月初九,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韦庄执象牙笏板趋步殿中,青袍上的鹘衔瑞草纹随步履轻颤,这位六旬老臣的奏请将在此刻揭开蜀地礼乐新篇。

"臣闻天子七庙,诸侯五庙,此周礼所以辨贵贱也。"韦庄的声音在武成殿内回荡,他援引《礼记·王制》的记载,建议王建追尊四代先祖为昭穆。据《十国春秋》卷三十五载,其奏议尤为强调"高祖志康皇帝、曾祖景皇帝、祖显皇帝、考武成皇帝"的尊号体系,这恰与《蜀梼杌》所述"立宗庙,追尊高祖以下四世"的记载相印证。

当谈及宗庙乐舞时,韦庄以《唐会要》卷十二的典制为本:"太祖庙奏武成之舞,高祖庙奏大观之舞"。他特别指出前蜀当效唐制"每岁五享",并援引开元礼"四孟月及腊月"的祭祀时序。宋人张唐英在《蜀梼杌》中记此事云:"命礼官定朝仪,制郊庙之礼,由是蜀中文物有唐之遗风。"

在完善朝仪方面,韦庄据《通典》卷七十五"群臣朝谒"条,拟定"朔望朝参,五品以上朱衣象笏"的规制。他特别引贞观旧制:"三品服紫,五品服绯",建议蜀地官僚"各依本品为朝服"。此事在《九国志》卷六得到佐证:"制度典章,有唐懿范"。

王建御笔朱批的刹那,韦庄望见殿角铜雀衔环熏炉升起袅袅青烟。这位曾亲历黄巢之乱的老臣或许想起《贞观政要》中"礼乐之作,盖圣人缘物设教"的箴言。据《全唐文》所录诏书,此次礼制改革最终确立"郊庙之仪,衣冠之制,皆庄所定",而《资治通鉴》卷二六七亦载"蜀之制度礼乐,于是始备"。暮色中的宫城,新铸的编钟正调试宫商,金石之声混着锦江春潮,在巴蜀大地奏响盛唐遗韵的终章。

公元910年

卒于成都,追赠尚书左仆射,其诗词作品由后人整理为《浣花集》

后梁开平四年(910年)秋,成都碧鸡坊的枇杷叶染上第一抹枯黄时,七十二岁的韦庄走完了他跌宕的一生。《十国春秋》载:"卒于成都花林坊,葬白沙之阳",这位历经唐末离乱、辅佐王建开国的诗人,最终长眠在锦江之畔的细白沙洲旁。彼时前蜀朝堂钟磬骤歇,后主王衍亲赐"尚书左仆射"的追赠,使这位开国宰相的灵位得以配享武成庙配飨之列。

据《蜀梼杌》记载,韦庄临终前将诗稿托付于弟子韦蔼,其"所为诗文,皆随时属草",散佚颇多。韦蔼在《浣花集序》中痛陈:"迄于癸亥岁(903年),又缀仅千余首",然经黄巢之乱与中原板荡,"流离漂泛,十不存三"。今传十卷本《浣花集》实收诗二百四十八首,恰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庄诗丰润富艳,晚唐翘楚",那些幸存于兵燹的残稿,终在孟蜀广政年间由书肆辑佚成册。

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记载其集得名缘由:"庄寓居浣花溪杜甫草堂旧址,故名"。在成都的暮年光景里,韦庄常循着杜甫的足迹漫步溪畔,《全唐诗》收录他晚年所作的《乞彩笺歌》犹见风骨:"浣花溪上如花客,绿暗红藏人不识"。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使得《浣花集》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正如《唐才子传》评价:"庄早尝寇乱,间关顿踬,携家来越中,弟妹散居诸郡,其诗凄婉有情致"。

当后梁贞明年间(915-921)《浣花集》首次刊刻时,韦庄当年手植于花林坊的海棠已亭亭如盖。陆游《老学庵笔记》曾追忆在蜀中见到的韦庄遗物:"有漆灯、铁如意,皆七百年前物",而真正不朽的,是那些镌刻着"洛阳城里春光好"(《菩萨蛮》)、"骑马倚斜桥"(《菩萨蛮》)的锦绣辞章,它们从唐末五代的烽烟中走来,最终在浣花溪的柔波里获得永恒。

五陵豪客多,买酒黄金贱。醉下酒家楼,美人双翠幰。 挥剑邯郸市,走马梁王苑。乐事殊未央,年华已云晚。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