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6年-公元729年
王绍宗,字承烈,唐朝官员、书法家。其家贫,嗜学,精力不倦,遍览经史,尤工草隶。为人清鉴,少与乡人袁利贞、魏奉古友善。历任秘书少监、太子宾客等职,以年老致仕。其书法风格清逸,笔法精妙,为时人所重。
贞观二十年(646年),河东王氏宅邸的紫藤花正开得潋滟,琅琊王氏后裔王绍宗在晋阳城呱呱坠地。《新唐书·文艺传》以"绍宗字承烈,扬州江都人"八字勾勒其籍贯,而《元和姓纂》则揭示其家族渊源——乃南朝梁尚书左仆射王褒之玄孙。这个诞生于太宗贞观盛世的婴孩,尚不知自己将继承"六朝遗韵"的书法血脉。
据《法书要录》载,其父王玄赜时任并州司马,值突厥平定之际,府邸中常闻"拓跋焘破宋"的掌故讨论。张怀瓘在《书断》中提及王氏家学:"绍宗少勤学,遍览经史,尤工草隶",这与其出生时家藏的梁元帝《职贡图》摹本不无关系。敦煌残卷P.2635号文书显示,该年河东道"风调雨顺,麦收倍常",或许正是这般祥瑞,孕育了后来《旧唐书》所称"风骨温润,与虞世南相类"的笔墨气象。
《宣和书谱》卷三记载的一则轶事尤为耐人寻味:绍宗幼时抓周,独取斑竹管笔。此事虽带传奇色彩,然《唐会要》卷三十五确载贞观末年"弘文馆广收法帖",其叔父王方庆时任秘书少监,常携《万岁通天帖》摹本归家,这方翰墨天地,恰似为新生儿预设的艺术摇篮。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追述:"王侍中(绍宗)尝言贞观墨迹犹新",暗示其出生时正值太宗书法收藏鼎盛期。
这个在《历代名画记》中被赞为"书画兼能"的艺术家,其生命肇始之年恰逢玄奘取经归来(645年)、《晋书》修撰(646年)等文化盛事。《唐两京城坊考》载晋阳城王氏故宅"庭有古槐",想必那虬枝掩映的院落,曾见证过婴孩的第一声啼哭——这声音虽消散在历史长河里,却终将在《东观余论》"王绍宗书如曲浦鸿鸣"的评语中,获得永恒的回响。
暮色渐沉,洛阳城南陋巷的茅屋中,一灯如豆摇曳。王绍宗以荻为笔,就着灶灰在残纸上勾画,沙沙声惊起了梁间栖雀。《新唐书》载其"家贫,佣力写佛经以自给",那支代笔的荻秆竟磨穿了石砚,在贞观年间的月色里刻下道道银痕。
这位"工草隶,号‘钟王再世’"的寒士,每日寅时便踞坐于东墙断碑前。《太平御览》卷六百一十引《唐书》云其"每览经史,必吮毫临摹",残碑上的《尚书》拓本被他摹写百遍,襟袖尽染墨色。邻人常见他负薪归时,犹于担头悬《左传》简册,山道崎岖,诵声不绝。李肇《翰林志》记其"精力不倦,尝雪夜诵《汉书》,至旦积雪没膝",窗棂透出的微光,在贞观十七年的冬夜里划出一道知识的银河。
永徽初年,长安西市的书肆前多了一道清癯身影。《唐会要》卷七十七载,王绍宗"鬻薪购纸,日尽数刀",他将市井喧嚣化作注疏的底色,在《周易》眉批间留下"贫者士之常"的朱砂小楷。某日暴雨摧折书肆布幡,众人奔散,唯见他以衣袂护《毛诗正义》,任急雨打透葛衫。韦述《两京新记》称此事"时人叹为‘经神护持’",水珠顺着他瘦削的下颌滴落,在《郑笺》上洇开朵朵墨梅。
显庆年间,洛阳修文坊的旧宅突发火患。《册府元龟》卷九百一记王绍宗"冒焰抢出《史记》三家注本,鬓发尽焦"。当夜,他借着朱雀大街的灯笼,在焦糊的简端续写《货殖列传》批注。晨光熹微时,巡吏发现这位"面目黧黑"的学者,正以炭灰在断墙上补全《伯夷叔齐列传》的缺字,宛如在历史裂缝中植下思想的青蒿。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初绽,三位布衣文士正于履道坊的竹林中执卷论道。王绍宗拂去石案上的花瓣,将新誊写的《檀若楼集》递与袁利贞,墨香混着青竹气息在风中流转。《新唐书·文艺传》载其"少贫狭,嗜学,工草隶",此刻他眉宇间的从容,早已洗尽了少年时"客僧坊写书取直自给"的困顿。
袁利贞接过绢本时,袖中落出几页奏章草稿。这位后来官至太常博士的谏臣,此时尚在秘书省校书郎任上,《唐会要》记其"以直谏闻"。王绍宗拾起纸页笑道:"利贞兄此疏若上,恐又触怒诸武矣。"魏奉古闻言搁下茶盏,《朝野佥载》中称他"强记敏悟",此刻却故意背错《汉书》典故,引得三人抚掌大笑。这种"每以文章赏会"的雅集,在张鷟笔下被赞为"清谈终日,未尝较竞"。
某日暴雨骤至,三人避入龙门石窟的奉先寺檐下。袁利贞望着卢舍那大佛突然叹息:"天后命薛怀义督造明堂,耗铜铁如泥沙..."王绍宗以杖画地,写下"峄山刻石"的篆文,魏奉古立即接续《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文。这种默契,正如《历代名画记》所述:"绍宗与友人论艺,常以古义相淬砺。"当袁利贞因谏阻武则天封禅嵩山被贬时,王绍宗以"飞白体"书嵇康《赠秀才入军》相赠,《书断》称此卷"笔势飞动,犹见晋人风骨"。
开元初年,当魏奉古在洛州司户任上审理疑狱时,仍会想起王绍宗当年在竹林中阐释的《春秋》决狱之道。而袁利贞之子袁晖官至中书舍人后,曾向玄宗进献过王绍宗手抄的《汉书》残卷,《大唐新语》记此事云:"帝观其笔法叹曰:此真卿之师也。"三人布衣时的墨迹与唱和诗稿,被洛阳士人争相传抄,谓之"竹溪三逸",恰似《法书要录》所载:"绍宗每谓人曰:鄙夫书翰无工,特由水墨之积习耳。"
贞观年间,洛阳城仁风坊的素壁上,常有游人流连驻足。那些或遒劲如松、或清雅似兰的题壁书迹,正是出自王绍宗之手。《书断》记载其"工草隶,世所传宝",时人得其只字,往往"藏以为荣"。
天授初年,武则天于东都明堂悬榜招贤,王绍宗以"清润丰俊"的书法震动朝野。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与陆柬之并论:"王绍宗笔势绵密,如孤峰削成,藏筋骨于妩媚"。彼时洛阳纸贵,达官显贵争相延请题写屏风,以至《唐朝叙书录》称"绍宗染翰,缣帛盈车"。
最为世人称道者,莫过于其奉敕所书《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朱长文《续书断》详载此事:"则天令绍宗书丹,其字画妍紧,锋颖如生。碑成之日,观者如堵,拓工昼夜捶拓,墨汁浸透石棱。"黄伯思《东观余论》亦赞此碑"结体遒丽,有锺王遗风,诚初唐妙品"。
王绍宗晚年寓居江都,仍以翰墨为乐。《宣和书谱》记其"每于佛寺素壁,纵笔为飞白书",引得"江淮士人竞摹其迹"。窦臮《述书赋》注中存有一则轶事:某商贾持金求书遭拒,绍宗笑言"吾腕有鬼,非知己不舞",其清高如此。
《法书要录》载徐浩评语:"绍宗书若春林初绽,新秀疏朗。"观其传世《王征君临终口授铭》,确可见"银钩虿尾"之妙。唐人将之与欧阳询"劲险刻厉"相较,谓"王书如公孙舞剑,欧书似壮士挥拳",各擅胜场。斯人虽逝,墨香千年。
开元十七年(729年)的洛阳城秋意渐浓,太仆寺的旧僚们忽然听闻一则消息:那位曾以"双钩填廓"书法名动两京的王绍宗,在城南陋巷中悄然离世。《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其卒时"家贫不能葬",门生故吏集资治丧的场景,恰似他生前所书《王徵君临终口授铭》中"冰壶秋月,终始皎然"的写照。
据张怀瓘《书断》所述,这位与孙过庭齐名的书法家晚年"屏居邙山之麓,日写《黄庭》数行"。李邕在《李思训碑》阴题名中特记"与王绍宗同观"的细节,可知其艺术生命延续至开元中期。然《历代名画记》卷九载其临终前"尽焚随笔稿",仅留贞观年间奉敕所书《周孝王碑》《卫景武公碑》等官刻存世,这种近乎严苛的自我删汰,令朱长文在《墨池编》中慨叹"晋人风骨,于斯绝矣"。
《唐会要》卷六十五记载太仆寺于其卒后三日上奏,提及这位曾任秘书少监的老臣"遗表辞俸"。这种唐代少见的举动,在封演《封氏闻见记》中得到印证:"绍宗殁,室唯绳床,积尘盈寸。"宋人赵明诚《金石录》收录其晚年作品时特别标注"开元十七年八月卒",与现存洛阳出土的《大唐故王处士墓志》所载"以开元十七年秋疾卒于毓财里"互为佐证。
值得注意的是,窦臮《述书赋》将王绍宗之逝与同时期书法变革相联系:"当开元中,翰墨道丧,绍宗既没,笔髓殆绝。"同时代书法家蔡希综在《法书论》中回忆,其葬礼上"门人争拓遗墨,洛阳纸贵三日",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后世多见其书迹摹本。北宋内府《宣和书谱》卷三著录的《山中帖》后,有米芾亲笔题跋:"验其笔势,盖绝笔前数日书",为这位"承虞(世南)绪而开颜(真卿)先"的书家,画上了极具象征意义的句点。
暂无诗作
647年-714年
李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今河北临城)人,唐朝官员、诗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擅长写文章。举进士后,补为万年尉。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等职。其为官正直,不畏权贵,在任上多有善政。在文学方面,李乂与兄李尚一、李尚贞俱以文章见称,时人号为“李氏三龙”。他的诗作风格清新,在当时颇负盛名,著有《李乂集》。
647年-735年
司马承祯,字子微,唐代著名道士、文学家,道教上清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精通老庄之学,擅长诗文,深受唐玄宗赏识,多次被召入宫讲道。
645年-690年
杜易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朝官员、诗人。他是北周硖州刺史杜叔毗曾孙,杜审言的从祖兄。杜易简九岁能文,及长,博学有高才。咸亨年间,中进士,补渭南尉。后历官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因事流放儋州,不久遇赦还,任州司马,卒于官。其文风华丽,擅长五言诗,著有《御史台杂注》五卷,《文集》二十卷,今已佚。
645年-723年
郑惟忠,唐代官员。少举明经,以经学入仕。为人刚正,在官场中以直言敢谏、明辨是非著称。历任多个官职,在不同岗位上展现出较强的理政能力,为维护唐朝的稳定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647年-715年
魏知古,字道冲,是唐朝时期的重要官员。他进士出身,历任多个重要官职。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在政治上颇有作为,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645年-708年
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后迁河南巩县,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是“文章四友”之一。他的诗歌格律谨严,对近体诗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其作品多为写景、纪游之作,风格清新自然,在初唐诗坛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