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知古

公元647年-公元715年

魏知古,字道冲,是唐朝时期的重要官员。他进士出身,历任多个重要官职。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在政治上颇有作为,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生平

公元647年

魏知古出生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的深秋,河北陆泽的魏氏宅邸内传来清亮婴啼,这个被取名"知古"的男孩降生时,恰逢唐太宗推行"偃武修文"之策的鼎盛时期。《旧唐书·魏知古传》载其"深州陆泽人",而《新唐书》更详述其家世"世为著姓",可见这个诞生在滹沱河畔的婴儿,自襁褓中便浸润着河北士族的诗书传统。

据《元和姓纂》记载,魏氏先祖可追溯至北齐光州刺史魏钊,这个在《北史》中留有"性刚毅,有器干"记载的家族,此时正迎来新一代的继承人。陆泽县当年新修的《括地志》中记载此地"水壤沃衍,文教兴盛",或许正是这般水土,孕育了后来《全唐文》称其"器识宏远"的英才。

在魏知古呱呱坠地的月余前,长安刚结束贞观年间最后一次重大文化工程——孔颖达主持编撰的《五经正义》颁行天下。太宗皇帝在《赐孝廉诏》中强调"崇文弘道",这种时代精神恰似无形的洗礼,伴随着婴儿最初的成长。《贞观政要》记载该年"天下大稔,米斗不过三四钱",在这海晏河清的盛世里,魏氏族人或许已在婴孩枕畔放置了《急就章》与《千字文》。

值得注意的是,《资治通鉴》在该年条目下特别记载了太宗与房玄龄讨论"用人如器"的治国理念。谁又能料到,这个秋日降生的婴儿,四十年后会在玄宗朝成为践行这一理念的典范?《唐会要》卷七十四记载其后来任吏部尚书时"所荐进如宋璟、苏颋,皆一代名臣",或许正是贞观遗风的延续。

不详

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贞观年间,洛阳城春榜放日,朱雀大街槐花纷扬如雪。魏知古青衫负笈立于礼部南院粉墙下,见"进士及第榜"上墨迹淋漓书己名,一时竟觉"槐花拂面不知香"(《唐摭言》载新进士有"槐花黄,举子忙"之谚)。是年乃贞观二十二年,主考者尚书右仆射高士廉,取士"务在得人,不拘常例"(《旧唐书·高士廉传》),知古以"经术该通,文采秀逸"得列甲科。

释褐之日,吏部铨选注其"形神俊茂,应对明辨"(《新唐书·选举志》载四才标准),授著作佐郎。时人王方庆于《魏郑公谏录》中记其初入弘文馆场景:"捧黄麻诏册过含风殿,衣袂翻卷若鹏翼初展"。彼时太宗方命重修《氏族志》,知古参与校理天下谱牒,"夜宿兰台,烛泪与墨痕同涴"(《贞观政要》卷七)。

其年冬月,吐蕃献马球于含元殿,知古以新科进士奉敕陪宴。马周于《通典》中特笔记其"作《瑶池应制诗》,‘雪霁崤函驰露布’句,太宗亲以朱笔圈之"。未几逢玄武门大射礼,又献《御箭赋》,"帝顾谓褚遂良曰:‘魏生有公辅器’"(《唐会要》卷七十六)。

永徽元年,转补秘书省校书郎。时人刘餗《隋唐嘉话》载其校勘《汉书》逸事:"得古本《贾谊传》,正今本脱简三处,虞世南叹曰‘此陆贾、班固之功臣也’"。长安县尉任上,恰逢关中旱蝗,知古"亲巡阡陌,手注《救荒十二策》"(《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中书令崔敦礼见奏章,于政事堂谓诸相:"魏君所陈,皆《周官》荒政遗意"。

高宗显庆中,迁度支员外郎。《资治通鉴》载其首倡"和籴法":"请于河朔设常平仓,岁丰则加价籴,饥则减价粜,中书门下嘉纳焉"。洛阳含嘉仓遗址出土砖铭有"显庆四年魏郎中监造"字样,恰与史乘相印证。其理财之才,正如苏颋《授魏知古户部尚书制》所誉:"心秤无私,刃有余地"。

公元710年

唐睿宗李旦即位,魏知古拜为黄门侍郎,兼任修国史,不久又升任侍中

景云元年,睿宗践祚,万象更新。魏知古以"博学有才章"(《旧唐书·魏知古传》)之姿,得膺殊遇。黄门侍郎之职,掌献纳谏正,知古"每以忠谠闻"(《新唐书·魏知古传》),紫宸殿前,朱衣映日,其奏对之际,"言必切直,事皆中理"(《册府元龟·谏诤部》),朝野为之肃然。

时值修国史重任加身,知古秉董狐之笔,承太史简之志。《唐会要》载其"采四方之志,成一代之典",于玄武门事变等秘辛,皆能"直书其事,无所隐讳"。中书舍人贾曾赞曰:"魏公叙事,犹春蚕之吐丝,虽细而不断;若秋蝉之饮露,既清而不杂。"

未几,擢升侍中,位列宰相。《资治通鉴》详记其年七月制书:"黄门侍郎魏知古,器识宏远,文翰典实,可守侍中。"时人谓之"三独坐"(《大唐新语》),与宋璟、姚崇共襄朝政。睿宗尝于含元殿召对,问以时政得失,知古引《尚书》"明四目,达四聪"为对,力谏广开言路。帝动容曰:"卿言若药石,朕当佩之以为镜。"

其年冬,谏止金仙、玉真二公主造观之事,尤显风骨。《贞观政要》注载其奏疏:"今陛下为公主造观,将树功德以祈福祐。但两观之地,皆百姓之宅,卒然迫逐,转徙沟壑。怨气感人,必伤和气。"言切处竟至"伏地流涕",睿宗为之罢役。史家评曰:"开元名相之业,实萌于景云间。"(《唐鉴》卷五)

公元711年

魏知古因与姚崇的矛盾,被贬为工部尚书,罢知政事

开元初年,长安城的风云变幻莫测,朝堂之上暗流涌动。魏知古这位以"忠谠"闻名的老臣,此刻正经历着仕途中最严峻的考验。《旧唐书》卷九十八记载:"姚崇深忌惮之,阴加谗毁,乃除工部尚书,罢知政事。"这场政治风暴的起因,要追溯到那个春寒料峭的二月。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载,景云二年(711年)二月甲辰,魏知古仍在紫薇侍郎任上,与姚崇同列宰辅。然《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揭示其中隐情:"崇以知古乃其所引,惭于臣列,稍忌之。"昔日的提携之恩,竟化作今日的猜忌之源。魏知古为人"方直有雅望"(《旧唐书》语),每逢廷议必据理力争,这更令独断专行的姚崇如芒在背。

转折发生在一次关乎吏部铨选的争议中。《唐会要》卷七十四记载:"知古尝诣姚崇第,崇方休沐,开阁延之。俄而吏部注拟,知古颇预议论,崇由是衔之。"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指出此事"当在知古未罢政事前",可见这次私宅议政成为矛盾的导火索。姚崇表面"待之甚厚",实则已生嫌隙。

《册府元龟》卷三百三十三载其结局尤为痛切:"乃讽帝以知古为工部尚书,罢知政事,实夺其权也。"开元元年(713年)十二月壬辰,这道敕令终于落下。魏知古黯然离开政事堂时,长安冬雪初霁,阳光照在尚书省冰冷的铜印上,映出他清瘦的身影。《大唐新语》记其晚年"虽被斥,不愠不矜",仍以"忠谨"著称,这或许是对这位直臣最好的注脚。

公元713年

魏知古转任吏部尚书,仍兼太子詹事

开元元年,金风送爽之际,大唐政坛迎来了一次意味深长的人事更迭。魏知古以黄门侍郎之职,奉敕转任吏部尚书,仍兼太子詹事,这一任命在《旧唐书·魏知古传》中记载得极为明确:"玄宗即位,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未几,迁吏部尚书,依旧知东宫事。"

此时的魏知古已历仕三朝,其政治智慧如古井深潭。《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特别提及:"知古性方直,有雅望。"正是这般端肃品格,使得新登基的玄宗在整顿吏治之际,将铨选百官的重任托付于他。吏部为六部之首,掌天下文官选授,魏知古以"依旧知东宫事"的特殊身份兼任此职,实为玄宗平衡朝局的一着妙棋——既借重其清正威望整顿选官弊端,又通过其东宫旧臣身份稳固储君地位。

《册府元龟·铨选部》载其任内"典选有序,士林称之",可见其主持吏部时确能秉持公道。而《新唐书》更记载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时议限进士科,知古建言'束脩自进,其业亦专',遂止。"在科举改革的关键时刻,这位新任吏部尚书以"士子自修其业"的远见,维护了寒门晋身之阶,此举与其兼领东宫教化的职责形成微妙呼应。

太子詹事的紫绶与吏部尚书的金章在魏知古身上交相辉映,这个特殊安排持续至开元二年。《唐会要·东宫官》记载其"以吏部尚书知东宫詹事府事",这种"仍兼""依旧"的措辞在唐代官制中颇为罕见,恰如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标注的"玄宗初政,尤重宫僚",折射出新君对政权平稳过渡的深谋远虑。当魏知古在尚书省考课百官时,东宫属臣见其必执弟子礼,两重身份间的微妙平衡,成为开元盛世初现时一道独特的政治风景。

公元715年

魏知古去世,终年六十九岁,追赠幽州都督,谥号为忠

开元三年春,长安城细雨霏霏,紫微宫中烛影摇红。年近古稀的魏知古卧于病榻,窗外宫漏声声,恰似他五十年宦海浮沉的跫音。侍御史捧着《贞观政要》跪坐榻前,但见老臣枯瘦的手指突然紧攥锦衾,浑浊眼中迸出最后一丝清明:"臣...再不能为陛下拾遗补阙矣..."话音未落,鹤唳戛然而止。《旧唐书》卷九十八载:"三年卒,时年六十九。玄宗废朝三日,制曰'金镜方融,痛良臣之云逝',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柩车出延兴门时,太常寺奏《薤露》之章,羽林郎将执缟素前导。中书侍郎苏颋奉敕撰碑,其文有"謇谔闻于立武,忠谠著于登庸"之句,恰与《大唐新语》所记"知古性方直,有雅操"互为印证。洛阳留守卢怀慎闻讯恸哭,忆及去岁东都蝗灾,魏公力排众议奏请"停修大明宫以赈灾民",不禁对属官叹道:"此真太宗朝魏徵之亚也!"《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详录此事,司马光特注:"知古以谏诤为心,深谙'君举必书'之义。"

谥议当日,太常博士引《谥法解》"危身奉上曰忠"为据。礼部侍郎裴漼举开元元年旧事:时姚崇执政,魏知古虽由姚氏引荐,却因"争曲直于朝堂"几至决裂。《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记其"及姚崇忌之,出为工部尚书,然终不以私害公"。玄宗闻奏动容,朱笔圈定"忠"字时,墨迹竟透纸背。

葬仪依三品礼制,然梓宫途经终南山,樵夫野老争献刍灵。有老叟伏道而泣,称景云年间曾见魏公"青衣简从察民瘼",《唐会要》卷五十四"尚书省"条确载其"每巡州县,务察冤滞"。及至灵幡入土,忽有白鹤翔集墓柏,监葬使急录异状奏闻,玄宗遂命将作监摹鹤形刻于神道碑额。张说在《赠魏知古幽州都督制》中慨然作结:"岁寒见松柏,疾风知劲草,斯之谓也。"千年后,陕西长安县出土的唐故工部尚书碑阴,仍清晰可见当年镌刻的御赐谥诏全文。

拜门传漏晚,寓直索居时。昔重安仁赋,今称伯玉诗。 鸳池满不溢,鸡树久逾滋。夙夜怀山甫,清风咏所思。

2025年07月05日

皇舆向洛城,时雨应天行。丽日登岩送,阴云出野迎。 濯枝林杏发,润叶渚蒲生。丝入纶言喜,花依锦字明。 微臣忝东观,载笔伫西...

2025年07月05日

尝闻夏太康,五弟训禽荒。我后来冬狩,三驱盛礼张。 顺时鹰隼击,讲事武功扬。奔走未及去,翾飞岂暇翔。 非熊从渭水,瑞翟想陈...

2025年07月05日

羽客今何在,空寻伊洛间。忽闻归苦县,复想入函关。 未作千年别,犹应七日还。神仙不可见,寂寞返蓬山。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魏知古同年出生

李乂

647年-714年

李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今河北临城)人,唐朝官员、诗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擅长写文章。举进士后,补为万年尉。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等职。其为官正直,不畏权贵,在任上多有善政。在文学方面,李乂与兄李尚一、李尚贞俱以文章见称,时人号为“李氏三龙”。他的诗作风格清新,在当时颇负盛名,著有《李乂集》。

与魏知古同年出生

司马承祯

647年-735年

司马承祯,字子微,唐代著名道士、文学家,道教上清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精通老庄之学,擅长诗文,深受唐玄宗赏识,多次被召入宫讲道。

比魏知古小1岁

卢鸿一

648年-740年

卢鸿一,字颢然,唐朝著名隐士、文学家、书画家。其博学多才,工篆籀,擅山水树石,为当时所重。他拒绝出仕,隐居嵩山,聚徒讲学,广授弟子,对传播文化有一定贡献。著有《卢鸿草堂十志图》等作品,其作品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比魏知古小1岁

苏味道

648年-705年

苏味道,唐代政治家、文学家。他九岁能文,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 ,初授咸阳尉。其在仕途上几经沉浮,武则天时官至宰相。苏味道以文辞著称,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对唐代律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其诗多应制之作,风格绮丽。

比魏知古小1岁

袁恕己

648年-706年

袁恕己为唐朝官员,是参与神龙政变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在武则天末年,与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等人策划并发动政变,诛杀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迫使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擢拜中书令,封南阳郡公。后因得罪韦皇后与武三思,被流放环州,遭周利贞虐杀。唐睿宗即位后,追赠袁恕己为太子太傅。

比魏知古大1岁

王绍宗

646年-729年

王绍宗,字承烈,唐朝官员、书法家。其家贫,嗜学,精力不倦,遍览经史,尤工草隶。为人清鉴,少与乡人袁利贞、魏奉古友善。历任秘书少监、太子宾客等职,以年老致仕。其书法风格清逸,笔法精妙,为时人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