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

2025年07月05日

野人迷节候,端坐隔尘埃。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映岩千段发,临浦万株开。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

王绩

译文

野人迷节候,端坐隔尘埃。
我这山野之人忘了时节,静坐远离尘世喧嚣。
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忽然看见菊花绽放,才知重阳佳节已到。
映岩千段发,临浦万株开。
山岩间千丛菊花怒放,水岸边万株黄花盛开。
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
空握满把菊花幽香,却无人为我送酒共赏。

词语注释

节候:节气时令
素节:指重阳节。古代以阴阳五行配节气,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故称'素节'
浦(pǔ):水边

创作背景

秋风掠过绛州城垣时,王绩正以"斗酒学士"的雅号隐居于河汾之间。这位历经隋唐易代的诗人,在武德五年(622年)的重阳日,以素笺写下《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墨痕里浸透着双重孤寂——既是魏晋风骨的当代回响,更是易代文人的精神图腾。

史载崔善为时任绛州刺史,这位精通天文历法的能吏,与王绩有着"琴酒相得"的知交之谊。当诗人"端坐隔尘埃"时,实则是以陶渊明式的姿态,构筑着对抗新朝权力场的屏障。唐初宫廷盛行应制诗之际,王绩却让笔下的菊花"映岩千段发",这分明是借重阳典故完成对魏晋风度的隔空致意——史载陶渊明重阳无酒,坐宅边菊丛中,恰是"香气徒盈把"的蓝本。

在"忽见黄花吐"的顿悟瞬间,时间呈现出奇妙的叠影:隋大业年间的秘书省正字、唐武德年间的待诏门下省,两个王朝的官职如落叶般在记忆里簌簌剥落。诗人特意选用"素节"这个暗含《易经》"白贲"美学的词汇,将重阳的纯白意象与自己的遗民身份悄然缝合。当崔使君的官轿行过汾水之滨时,这位曾三仕三隐的诗人,正用菊花香砌成一道透明的墙,让魏晋的菊香与初唐的宦海在时空中形成微妙对峙。

赏析

秋日的阳光斜斜地穿透云层,将山野染成一片金黄。王绩的这首《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恰如一幅用淡墨勾勒的重阳写意画,在疏朗的笔触间流淌着隐士的孤高与寂寥。

"野人"二字劈空而来,既是诗人对自我的放逐,亦是对世俗的有意疏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指出,这"隔尘埃"的端坐姿态,实为六朝以来隐逸传统的延续,但王绩的独特处在于"以田园酒徒的面目重塑了陶渊明的形象"。当诗人蓦然惊觉野菊绽放时,时间仿佛在"忽见"与"方知"的顿挫间产生了美妙的凝滞——这不仅是节候的觉醒,更是生命意识的突然照见。

那"映岩千段发,临浦万株开"的菊海,在学者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被解为"极具张力的空间建构":纵向的岩壁与横向的水岸形成十字坐标,而怒放的菊花则打破了重阳节固有的萧瑟意象。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特别激赏"发"字的使用:"仿佛整座山岩都在迸射金光,这种生命力的喷薄与诗人困守书斋的状态形成残酷对照。"

最耐人寻味的是尾联的悖论式表达。据中华书局《王绩诗注》考证,此句暗用陶渊明白衣送酒典故,但"徒盈把"三字将期待彻底解构。中国人民大学冷成金教授在《唐诗的哲学解读》中分析:"香气越是充盈,缺席的酒就越显荒诞,这种物质与精神的错位,暴露出诗人表面超脱下的深层焦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则指出,该诗"以菊花的集体狂欢反衬个体的孤独,开创了后世重阳诗词'乐景写哀'的范式"。

当我们的目光掠过那些摇曳的菊丛,最终停留在空悬的酒杯上时,忽然懂得:这位自诩"野人"的诗人,终究在山水与红尘的边界,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徘徊背影。

点评

此诗以隐逸之笔写重阳真趣,王维辋川之余韵,孟浩然鹿门之遗响。明代诗评家胡震亨《唐音癸签》赞曰:"子寿(王绩字)此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黄花素节之语,分明陶令东篱魂魄。"其妙处正在以野人视角破题,将时间感知的错位感化为诗意——"隔尘埃"三字,已见魏晋名士风骨。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赏其颈联:"'千段发''万株开'六字,如金屑散地,光芒四射。写菊不取形似而摄其神魄,此盛唐手段也。"岩浦相对,千段万株,非实景描摹,实乃心象外化,恰与其《野望》"树树皆秋色"同具化工之妙。

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杂论》点出结句深意:"'无人送酒'之叹,非真渴酒,乃渴知音耳。使君善为当是解人,故子寿以陶潜自况。"空握芬芳而无人共赏,寂寞中反见洒脱,此种矛盾语式,正是王绩"以孤寂写繁华"的独到笔法。

全诗如一幅金秋写意,墨色淋漓处见魏晋风骨,留白处藏盛唐气象。黄花素节之辨,非徒记节令,实乃生命觉醒之隐喻,此正合钟嵘《诗品》"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之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