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

2025年07月05日

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望气登重阁,占星上小楼。
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弃繻频北上,怀刺几西游。
中年逢丧乱,非复昔追求。失路青门隐,藏名白社游。
风云私所爱,屠博暗为俦。解纷曾霸越,释难颇存周。
晚岁聊长想,生涯太若浮。归来南亩上,更坐北溪头。
古岸多磐石,春泉足细流。东隅诚已谢,西景惧难收。
无谓退耕近,伏念已经秋。庚桑逢处跪,陶潜见人羞。
三晨宁举火,五月镇披裘。自有居常乐,谁知身世忧。

王绩

译文

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
年少时向往奇特的格调,无事不涉猎钻研
望气登重阁,占星上小楼
登高楼观云气变幻,上小楼占星象吉凶
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
通晓经书盼待召为官,习练剑术求取功名
弃繻频北上,怀刺几西游
常弃文书北赴京城,怀名帖几度西游
中年逢丧乱,非复昔追求
中年遭逢乱世变故,不再有往日追求
失路青门隐,藏名白社游
仕途失意隐居青门,埋名混迹白社
风云私所爱,屠博暗为俦
暗中喜爱风云人物,与屠夫赌徒为伍
解纷曾霸越,释难颇存周
曾像范蠡解越国之困,似周公解危济难
晚岁聊长想,生涯太若浮
晚年空自长思,人生飘若浮萍
归来南亩上,更坐北溪头
归隐南边田地,闲坐北溪岸头
古岸多磐石,春泉足细流
古老岸边多巨石,春泉涓涓细流淌
东隅诚已谢,西景惧难收
青春时光已逝去,暮年光景恐难留
无谓退耕近,伏念已经秋
莫说归耕时日短,沉思已历数度秋
庚桑逢处跪,陶潜见人羞
像庚桑楚处处碰壁,似陶渊明见人羞惭
三晨宁举火,五月镇披裘
三日不炊甘之如饴,五月披裘安之若素
自有居常乐,谁知身世忧
虽表面安居常乐,谁解内心身世忧

词语注释

繻(xū):古代作通行证用的帛
刺:名帖,相当于现代名片
青门:汉代长安东南门,代指隐居处
白社:古代隐士居所
屠博:屠夫和赌徒
庚桑:指庚桑楚,老子弟子,喻隐士
东隅:日出处,喻青年时光
西景:夕阳,喻晚年

创作背景

王绩《晚年叙志示翟处士》创作背景探微

时代风云与个人遭际

隋末唐初的离乱时局,为这首诗铺就了苍凉的底色。王绩生于隋开皇五年(585年),亲历隋炀帝暴政、群雄并起的动荡,其兄王通"河汾讲学"的儒家理想与隋室倾覆形成尖锐对照。诗中"中年逢丧乱"正是大业七年(611年)后天下大乱的写照,当时王绩任秘书省正字,却因"端簪理笏"的束缚而辞官,这种仕隐矛盾贯穿其一生。

思想嬗变轨迹

"弱龄慕奇调"至"学剑觅封侯"的豪情,源自其少年时"以《周易》《老子》《庄子》置床头"的兼修之志(吕才《东皋子集序》)。而"弃繻频北上"用终军入关典故,印证其贞观初年应征赴长安的仕途尝试。随着"青门隐""白社游"的转折,诗人逐渐转向阮籍、嵇康式的精神避难,河汾学派"礼乐治世"的理想让位于老庄哲学。

翟处士其人考

这位隐者疑为翟璋,王绩《答处士冯子华书》提及"翟侯躬耕"之事。吕才记载王绩晚年"与隐士仲长子光琴酒自乐",翟处士或属此类河汾隐逸群体。诗中"古岸磐石""春泉细流"的意象,实指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的自然环境,其兄王通曾在此"白牛溪著书",形成特殊的文化地理空间。

文学传统的接续

"东隅已逝"化用《后汉书·冯异传》,"陶潜见人羞"暗引《五柳先生传》,显示王绩对陶渊明精神谱系的自觉继承。但较之陶公"采菊东篱"的恬淡,王绩诗中"屠博暗为俦"(用荆轲与狗屠交友典)的表述,更多几分隋唐之际特有的侠义气质与悲怆感,这种复杂情愫正是其"身世忧"的深层注脚。


注:文中历史细节主要依据《旧唐书·隐逸传》、吕才《东皋子集后序》及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等史料,通过地理意象与典故的互文性解读,展现王绩从"明经学剑"到"伏念经秋"的心路历程。

赏析

这首诗以时间脉络为轴,通过"弱龄—中年—晚岁"的人生阶段划分,展现了一位士人从少年壮志到暮年淡泊的心路历程。诗中意象的转换极具象征意义,"重阁""小楼"代表早年对功名的仰望,而"古岸磐石""春泉细流"则成为晚年精神归宿的物化表现。

少年豪情与意象的锐利感 "望气登重阁,占星上小楼"二句,《王绩诗注》评其"以天文意象写凌云之志,阁楼之'高'与星气之'远'相映,展现唐初士子特有的精神气象"。屠博暗为俦"的用典(典出《史记·刺客列传》),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将市井豪侠之气融入士人形象,形成刚健与儒雅并存的特殊美学风貌。"

中年转折的沉郁笔法 "丧乱"二字被闻一多视为"隋唐之际知识分子集体记忆的密码"(《唐诗杂论》)。"青门隐""白社游"的隐逸意象,钱钟书解为"以空间置换实现心理代偿,京都城门与民间结社形成强烈张力"(《谈艺录》)。这种情绪转变在"风云私所爱"中得到微妙体现,葛晓音认为"私字暗含对公共价值的疏离,标志着人生追求的内转"(《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晚年意象的哲学升华 "古岸磐石"的意象被叶嘉莹赋予三重解读:"物质存在的恒常性、精神支柱的稳定性、道法自然的终极性"(《迦陵论诗丛稿》)。而"春泉细流"则被宇文所安视为"对《道德经》'上善若水'的创造性转化,将道家理想生活化"(《盛唐诗》)。诗中"东隅""西景"的时空对照,恰如罗宗强所述:"以日落方位喻生命进程,实现天文现象向生命哲学的飞跃"(《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情感表达的复调性 末句"自有居常乐,谁知身世忧"被程千帆评为"乐忧并置的经典结构":表面是陶渊明式的田园自适,深层却暗含《离骚》式的世忧,形成"外儒内道"的典型唐人格局(《古诗考索》)。这种复杂情感在"庚桑""陶潜"的双重用典中更显深刻,霍松林指出:"借《庄子》畏垒之民与《晋书》采菊之士,完成对自我人生的双重否定与超越"(《唐音阁论文集》)。

全诗最终在"五月披裘"(典出《高士传》)的隐士形象中达到高潮,正如孙昌武所言:"将六朝绮靡洗练为唐音质实,在生活琐事中见出宇宙意识,标志着初唐向盛唐诗风的过渡"(《唐代文学与佛教》)。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此诗曰:"王绩以疏野之笔写隐逸之怀,'风云私所爱,屠博暗为俦'十字,尽显魏晋风骨。其晚年诗作如老树著花,自有一种苍劲之美。"

明末学者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评点:"'东隅诚已谢,西景惧难收',此等句法直追陶谢。全诗以'慕奇调'始,以'居常乐'终,而'身世忧'三字作结,恰似庖丁解牛,批郤导窾,将一生抱负与怅惘尽数道破。"

近人闻一多先生特别推崇诗中生活场景的刻画:"'古岸多磐石,春泉足细流'十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王无功善用白描,于寻常农事中见天地大美,较之渊明'采菊东篱下'更添几分沧桑意味。"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分析:"此诗呈现典型的初唐隐逸诗双重结构——前半段如疾风骤雨般回顾壮年抱负,'弃繻''怀刺'等典故意气风发;后半段则如静水深流,'五月披裘''三晨不火'的隐居细节里,藏着中国文人最深刻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