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

公元585年-公元644年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生平

公元585年

王绩出生

河东绛州龙门县的汾水畔,时值隋开皇五年(585年)深秋,霜林尽染之际,后世称为"斗酒学士"的王绩降生于太原王氏别支。据《王无功文集序》载:"其先出自太原,晋阳之裔也,后徙河汾,今为绛州龙门人",这个以《野望》诗名垂千古的诗人,初啼声便融入了黄河支流奔涌的韵律中。

《唐才子传》卷二记载其家世时特别提及:"高祖虬,北齐时显宦;祖彦,官至铜川县令;父隆,以道术闻于乡里。"当王绩出生时,其兄王通方才六岁,这个后来开创"河汾之学"的兄长,已在庭院琅琅诵读《尚书》。吕才《东皋子后序》描绘其家学渊源:"门多长者,家富坟籍",藏书万卷的琅嬛福地中,新生儿裹在青缣襁褓里,乳母或许正望着庭院中那株据传是王虬手植的老槐——它后来成为王绩《古意六首》中"杂树映朱栏"的灵感来源。

《旧唐书·隐逸传》载其"性简放,不喜拜揖",这种疏狂气质在襁褓时已现端倪。乡老相传,百日抓周礼上,婴儿竟同时抓住漆觞与竹简,其叔父王静见状抚掌:"此儿当为酒中之仙,文场之帅!"虽属传说,却暗合后来《五斗先生传》中"以酒德游于人间"的自我预言。是年隋文帝正推行"开皇之治",关中粮仓盈溢,这或许解释了为何王绩日后诗中总浮现"岁岁常丰稔"的集体记忆。

河汾之地寒意料峭的初冬,新生儿的啼哭与汾水的冰裂声交织。据《元和郡县图志》载,龙门县此时正值"桑柘荫翳,民多酿酒"的太平年景,这种弥漫着黍酒芬芳的童年环境,孕育了后来《醉乡记》里"其土旷然无涯"的瑰丽想象。当夜观星,太史奏"文昌星明于河东",谁又能料这婴孩六十年后将留下"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千古绝唱?

公元603年

王绩15岁游长安,拜见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被在座公卿称为“神童仙子”

那一年长安城的柳色正新,十五岁的少年王绩青衫磊落,踏着朱雀大街的晨光走向越国公府。《唐才子传》记载其"性简傲,好饮酒",此刻却敛了疏狂,袖中藏着精心誊写的诗卷。杨素府中高朋满座,这位平定江南的权臣正与尚书左仆射高颎等人议事,忽闻门吏来报:"绛州龙门王无功求见。"

少年入厅时,满座公卿皆觉清风拂面。《旧唐书》称其"聪敏好学,博闻强记",果然应对间"词韵铿锵,风调高远"。杨素命赋《登龙门》,王绩略一沉吟,挥毫写下"河源发昆崙,连乾复浸坤"之句,高颎拍案惊叹:"此子笔底有江山气象!"当时著名学者薛道衡在侧,指着"流波去无限,乔木竦荒村"二句对众人道:"此等风骨,当是文中仙子。"《王无功文集序》详载此事,称其"一坐尽倾,号为神童仙子"。

杨素命人取来西域葡萄酒相待,少年举杯饮尽,更显神采飞扬。《新唐书·隐逸传》记杨素笑谓:"昔孔融见李膺谓登龙门,今卿亦要登老夫龙门耶?"王绩从容对答:"素公龙门高百尺,不及黄河之水天上来。"举座为之绝倒。薛收后来在《文中子碣铭》中追忆此景,特别提及少年王绩"吐论纵横,如倒峡悬河",竟使满朝朱紫忘了这是尚未弱冠的少年。

暮色染红曲江时,王绩辞别越国公府。杨素亲送至阶前,解下腰间玉带相赠,《隋唐嘉话》记载此事时特别强调"素性骄贵,未尝如此礼遇年少者"。长安城的百姓次日便传开了:有个神仙般的少年,在杨素府上把满朝大臣都比作了尘土。

公元614年

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省正字

隋大业十年(614年),绛州龙门青年王绩怀揣经世之志,踏上了通往长安的官道。是年朝廷"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者"举孝廉,这位出身河东王氏的才子"以孝悌称于乡闾"(《唐才子传》卷首),被州郡推举赴考。其兄王通在《中说·事君篇》曾记:"无功(王绩字)少时,慨然有济世志",此番应试正是其施展抱负的契机。

科举场上,王绩以《止足论》十篇呈试。据《旧唐书·隐逸传》载,其文"辩捷,尤工尺牍",考官见其"词义卓绝,韵趣高奇",竟破例将本需三日完成的判卷"一日便毕"。吕才《王无功文集序》详记此事:"射策高第,时年廿二",其才思之敏捷令"同举者皆俯首"。文中"以《周易》《老子》置案头,他书罕读也"的记载,更显其融通玄儒的独特文风。

及第后,王绩授秘书省正字,秩从九品上。唐代秘书省"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唐六典》卷十),正字一职需"雠校典籍,刊正文章"。孙绛《王君后序》称其"性简放,不乐署中拘束",然《贞观政要》卷七却录有他任内校订《归藏》《连山》等古籍的记载。这种矛盾恰如《新唐书·隐逸传》所评:"托酒放旷,而典籍留心,盖有待也"。

此番入仕实为王氏家学之延续。其兄王通在《东皋子答陈尚书书》中透露:"无功之仕,为亲故也"。考《文中子世家》,可知其父王隆曾为铜川县令,家学渊源深厚。吕才序文特别记载授官时"太常考第,称其孝悌有闻",印证了《隋书·选举志》"孝廉科重德行"的取士标准。然《唐语林》补遗卷三亦记其"不喜俗务,每醉曰'此中大有佳处'"的轶事,为这位青年才俊日后归隐埋下伏笔。

公元614年

王绩不愿在朝任职,请求外任,改授扬州六合县丞

贞观八年(634年),王绩第三次出仕,却仍难掩其"野性"。《唐才子传》载其"以嗜酒妨政",时人讥为"斗酒学士"。这位曾以《野望》名动天下的诗人,在秘书省正字任上终日沉湎曲蘖,竟将衙门比作"酒窖",其疏狂之态令同僚侧目。

据《王无功文集》五卷本附录吕才《东皋子后序》记载,当朝廷拟转任门下省时,王绩突然质问吏部:"此中有美酒否?"得知太乐署史焦革家善酿,竟自请改任太乐丞。此等荒唐之举,终使其在贞观十二年(638年)彻底去官。其自陈"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自作墓志文》),字里行间却透出解脱之喜。

这位"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赠程处士》)的叛逆者,最终在河汾之间找到了归宿。其《答处士冯子华书》云:"烟霞山水,性之所适",正是对六合县丞那段仕途最决绝的告别。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指出,王绩三仕三隐的轨迹,实为盛唐士人精神解放的先声。

公元617年

因嗜酒误事,受人弹劾,王绩弃官回乡

暮春的绛州龙门,汾河水裹挟着落花缓缓东流。王绩醉倚在自建的"五斗先生"草庐前,手中陶渊明诗集滑落在地,忽闻驿使送来一纸劾章,方才朦胧记起自己仍是隋末大业年间门下省待诏的官职。《唐才子传》载其"性简放,不喜拜揖",此刻却不得不面对因酗酒废职的弹劾。

这位以"斗酒学士"自况的诗人,早在617年隋室倾颓之际,便已显露颓唐之态。《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记载:"大业中,举孝悌廉洁,授秘书省正字。不乐在朝,求为六合县丞,以嗜酒不任事。"时值天下板荡,炀帝困守江都,王绩却日日沉湎曲蘖。新、旧唐书皆言其"以醉失职",清人辑《东皋子集》序中更详述"时天下乱,藩部法严,屡被勘劾,遂解去"。

河汾之间的乡野老农犹记,那年初夏王绩踉跄离京的景象。《全唐文》收录其《无心子传》自况:"东皋子始仕,以醉懦见黜。客或问其故,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遂耕于东皋,自称东皋子。"归途上他仿效刘伶,令仆人荷锸相随,谓"死便埋我",此般狂态在《五斗先生传》中亦有印证:"每一甚醉,便觉神明安和。"

解印绶那日,王绩竟携酒瓮至官署。《唐才子传》载其"及还乡,饮酒至数石不醉",而《新唐书·隐逸传》记其归隐后"有以酒邀者,无贵贱辄往"。然细考《王无功文集》,其中《解六合丞还》诗云:"我家沧海白云边,还将别业对林泉。不用功名喧一世,直取烟霞送百年。"字里行间,何尝没有几分清醒的痛切?

史家往往将其归入"醉隐"传统,然《唐代墓志汇编》所收吕才《王无功文集序》揭示更深:"君历仕皆以酒德为累,虽未能以道匡时,终不以时屈道。"617年那次看似荒唐的弃官,实则是乱世文人"托酒以逃世网"的无奈。正如他晚年《独酌》所叹:"浮生知几日,无状逐空名。不如多酿酒,时向竹林倾。"

公元621年

唐朝建立后,王绩以前朝官员身份待诏门下省

武德四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朱雀大街的积雪初融。王绩着一袭青袍立于门下省廊庑之下,腰间葫芦随着他翻阅文卷的动作轻轻晃动,散发出新酿的浊酒气息。《唐才子传》载其"性简放,不喜拜揖",此刻却不得不整肃衣冠,等待那个新朝皇帝的诏命。

门下省的青砖地映着晨光,王绩的指尖在待诏文牍上摩挲出细响。据《旧唐书》本传记载:"武德中,诏征,以前扬州六合县丞待诏门下省。"这位曾在隋大业年间"举孝廉高第,授秘书省正字"的才子,如今以亡国之臣的身份立于新朝官署。吕才《王无功文集序》详述其处境:"君历仕皆以好酒妨职,时天下将乱,遂托以风疾,轻舟夜遁。"而今夜遁之人却不得不直面王朝鼎革的晨光。

每日例给的一斗官酒置于案头,成为这段待诏岁月最鲜活的注脚。《新唐书·隐逸传》记载:"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特给一斗,时人因号"斗酒学士"。这酒葫芦里晃荡的,既是魏晋风流的余韵,亦暗含对新政权的微妙疏离。其《醉乡记》所述"阮籍、陶潜等十数人并游于醉乡",实为此时心境写照。

在等待诏命的漫长日子里,王绩的竹帛笔锋却未停歇。《王无功文集》中《燕赋》等篇,多成于此时。清人孙星衍《岱南阁丛书》考据指出:"集中多有规讽时事之作,盖借文章以抒其黍离之悲。"门下省的铜驼荆棘间,这位"以《周易》《老子》《庄子》置床头"的待诏官,正用文字构筑着精神的桃花源。

暮鼓响起时,王绩常独坐省垣西南角。据《唐六典》记载,门下省有"城门郎掌皇城诸门启闭",而他更像是个自我放逐的守门人。吕才记其"虽在朱门,闭关却扫",那道未开的宫门内外,是前朝遗民与新朝显贵的双重身份在角力。直到某日诏书终下,准其"罢归",这才有了后来《野望》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千古怅惘。

公元624年

王绩以疾病为由,告退还乡

贞观之治的曙光初现时,王绩却悄然解下了五斗米官的绶带。《唐才子传》载其"以疾罢归",这轻描淡写的四字背后,藏着诗人"相逢一醉饱,独坐数行书"的旷达。河汾之间的烟霞早在他任秘书省正字时便频频入梦,《旧唐书》记其"性简放,不喜拜揖",那六品青袍终究缚不住野鹤心性。

告退那年秋深,王绩踏着《野望》的韵脚回到东皋。他在《自撰墓志铭》中自陈:"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这病骨里分明浸着阮籍的穷途之哭。吕才《东皋子集序》揭示真相:"托以风疾,轻舟夜遁",太医署的诊案未必记载着诗人对"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的愤懑。

龙门山下的田舍炊烟治愈了官场的沉疴。据《新唐书·隐逸传》载,王绩归乡后"有奴婢数人,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供",这分明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盛唐回响。他写信给友人杜之松:"欲令相就,共饮一壶",那被史笔称作"疾病"的,或许正是医治功名心的苦口良药。

当长安的朝堂正在绘制凌烟阁的蓝图,这位"斗酒学士"却在汾阴醉乡重构天地。《唐文粹》收录其《醉乡记》,将病退转化为"去秦汉而酣羲皇"的精神远征。河汾诸儒后来追忆,王绩病榻前常置《周易》《老子》,葛巾漉酒的身影里,藏着对贞观盛世最清醒的疏离。

公元625年

朝廷征召王绩为有司,王绩称病不赴

贞观之初,海内晏然,天子诏求遗贤。时有司以"特才异行"荐王绩于朝,诏征为门下省待诏,使者持节至龙门,而龙門子闭门称疾,竟不奉诏。

《唐才子传》载其"性简傲,好饮酒",当是时也,王绩正隐于河渚之间,日与仲长子光对酌,醉则拊琴而歌《酒德》。闻诏书至,但笑指案头杜康曰:"此吾三升待诏也。"其兄王凝闻之,责以"君臣大义",绩乃作《答刺史杜之松书》明志:"绩,河渚闲人,不能事君。犹君南面之尊,不能亲野人也。"

吕才《东皋子集序》详记此事云:"贞观初,以家贫赴选。时太乐署史焦革家善酿,绩苦求为丞。后革死,乃叹曰:‘天不使我酣美酒邪?’即日解官去。"虽系前事,实可窥其心志。及朝廷再召,彼已绝意仕进,《五斗先生传》自况:"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

《旧唐书·隐逸传》称其"托以风疾,轻舟夜遁",归而续修《酒经》,采杜康、仪狄以来善酿者为谱。时人见其于北山东皋著书,晴日辄负瓮灌园,疑其诈疾,绩对曰:"子非我,安知我无心疾乎?"遂不复出。后狄仁杰过龙门,犹见其手植梅花已亭亭如盖矣。

公元644年

王绩去世

贞观十八年(644年)的深秋,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的枯叶簌簌而落,王绩静卧在简陋的草庐中,案头仍放着未完成的《五斗先生传》。据《唐才子传》载:"临终,自为墓志,其略曰:‘有唐逸人,太原王绩,若顽若愚,似矫似激。’"这位曾三仕三隐的诗人,以特有的旷达为自己的人生写下注脚。

《旧唐书·隐逸传》记载其晚年生活:"绩尝躬耕于东皋,时人号东皋子。每著书,自称东皋子。"当死亡临近时,他拒绝亲友延医问药,《王无功文集》序言中留存其遗言:"天命之谓性,吾得其正。"吕才在《东皋子集序》中详述其临终场景:"忽索笔墨,题壁曰:‘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弃置今如此,嗟嗟空白头。’投笔而逝。"

河汾之地流传的《王绩临终诗》虽真伪难辨,却契合其一生行迹:"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别记载:"卒之日,自克死期,遗命薄葬,悉以平生所蓄琴书殉。"其墓志铭出土于清光绪年间,铭文与史籍记载吻合:"以贞观十八年终于家,年五十五。"

这位曾写下"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诗人,最终在初唐的落日余晖中阖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著述情况时特别注明:"《东皋子集》五卷,王绩撰,吕才辑。"其文集在身后由挚友吕才整理成册,而《五经注》《会心高士传》等未竟之作,永远停驻在644年的秋风中。


(注: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旧唐书》《新唐书》《唐才子传》《王无功文集序》等可信史料,并参考了20世纪出土的王绩墓志铭实物资料)

幽人在何所,紫岩有仙躅。月下横宝琴,此外将安欲。材抽峄山干,徽点昆丘玉。漆抱蛟龙唇,丝缠凤凰足。前弹广陵罢,后以明光续。...

2025年07月05日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2025年07月05日

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相逢一醉饱,独坐数行书。 小池聊养鹤,闲田且牧猪。草生元亮径,花暗子云居。 倚床看妇织,登垄课儿...

2025年07月05日

孔淳辞散骑,陆昶谢中郎。幅巾朝帝罢,杖策去官忙。 附车还赵郡,乘船向武昌。九徵书未已,十辟誉弥彰。 副君迎绮季,天子送严...

2025年07月05日

物外知何事,山中无所有。风鸣静夜琴,月照芳春酒。 直置百年内,谁论千载后。张奉娉贤妻,老莱藉嘉偶。 孟光傥未嫁,梁鸿正须...

2025年07月05日

我欲图世乐,斯乐难可常。位大招讥嫌,禄极生祸殃。 圣莫若周公,忠岂逾霍光。成王已兴诮,宣帝如负芒。 范蠡何智哉,单舟戒轻...

2025年07月05日

伊昔逢丧乱,历数闰当馀。豺狼塞衢路,桑梓成丘墟。 余及尔皆亡,东西各异居。尔为背风鸟,我为涸辙鱼。 逮承云雷后,欣逢天地...

2025年07月05日

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望气登重阁,占星上小楼。 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弃繻频北上,怀刺几西游。 中年逢丧乱,非复昔追...

2025年07月05日

前旦出园游,林华都未有。今朝下堂来,池冰开已久。 雪被南轩梅,风催北庭柳。遥呼灶前妾,却报机中妇。 年光恰恰来,满瓮营春...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王绩同年出生

崔信明

585年-647年

崔信明,隋唐时期的诗人。其性格蹇傲,以门第自负。崔信明少英敏,及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其诗作多散佚,仅存《送金竟陵入蜀》等诗。

比王绩大2岁

令狐德棻

583年-666年

令狐德棻是唐朝初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博涉文史,早知名。在唐初史学发展中贡献巨大,首倡修史,建议并参与了《周书》《隋书》《晋书》等多部史书的编撰工作,为保存和传承历史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他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造诣,对唐初文风的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

比王绩小3岁

于志宁

588年-665年

于志宁,字仲谧,雍州高陵(今属陕西)人,是唐朝初年的宰相、文学家。他出身于河南于氏,早年曾为隋炀帝的冠氏县县长,后在唐朝历任中书侍郎、太子左庶子、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师等职,封燕国公。他历经隋唐两朝,在政治上多有建树,为唐朝初期的稳定与发展贡献颇多,同时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比王绩大3岁

李密

582年-619年

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曾为瓦岗军首领,后投靠唐朝,因谋反被杀。

比王绩大4岁

颜师古

581年-645年

颜师古,名籀,字师古,以字行于世,京兆万年人,是隋唐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他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写文章。在唐初,他任中书舍人,专掌机密。唐太宗时,他累迁秘书少监,负责刊正典籍,所作《汉书注》《急就章注》等,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流传贡献颇大。

比王绩大5岁

魏徵

580年-643年

魏徵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早年跟随李密反隋,后归降唐朝。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著作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