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5年-公元644年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河东绛州龙门县的汾水畔,时值隋开皇五年(585年)深秋,霜林尽染之际,后世称为"斗酒学士"的王绩降生于太原王氏别支。据《王无功文集序》载:"其先出自太原,晋阳之裔也,后徙河汾,今为绛州龙门人",这个以《野望》诗名垂千古的诗人,初啼声便融入了黄河支流奔涌的韵律中。
《唐才子传》卷二记载其家世时特别提及:"高祖虬,北齐时显宦;祖彦,官至铜川县令;父隆,以道术闻于乡里。"当王绩出生时,其兄王通方才六岁,这个后来开创"河汾之学"的兄长,已在庭院琅琅诵读《尚书》。吕才《东皋子后序》描绘其家学渊源:"门多长者,家富坟籍",藏书万卷的琅嬛福地中,新生儿裹在青缣襁褓里,乳母或许正望着庭院中那株据传是王虬手植的老槐——它后来成为王绩《古意六首》中"杂树映朱栏"的灵感来源。
《旧唐书·隐逸传》载其"性简放,不喜拜揖",这种疏狂气质在襁褓时已现端倪。乡老相传,百日抓周礼上,婴儿竟同时抓住漆觞与竹简,其叔父王静见状抚掌:"此儿当为酒中之仙,文场之帅!"虽属传说,却暗合后来《五斗先生传》中"以酒德游于人间"的自我预言。是年隋文帝正推行"开皇之治",关中粮仓盈溢,这或许解释了为何王绩日后诗中总浮现"岁岁常丰稔"的集体记忆。
河汾之地寒意料峭的初冬,新生儿的啼哭与汾水的冰裂声交织。据《元和郡县图志》载,龙门县此时正值"桑柘荫翳,民多酿酒"的太平年景,这种弥漫着黍酒芬芳的童年环境,孕育了后来《醉乡记》里"其土旷然无涯"的瑰丽想象。当夜观星,太史奏"文昌星明于河东",谁又能料这婴孩六十年后将留下"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千古绝唱?
那一年长安城的柳色正新,十五岁的少年王绩青衫磊落,踏着朱雀大街的晨光走向越国公府。《唐才子传》记载其"性简傲,好饮酒",此刻却敛了疏狂,袖中藏着精心誊写的诗卷。杨素府中高朋满座,这位平定江南的权臣正与尚书左仆射高颎等人议事,忽闻门吏来报:"绛州龙门王无功求见。"
少年入厅时,满座公卿皆觉清风拂面。《旧唐书》称其"聪敏好学,博闻强记",果然应对间"词韵铿锵,风调高远"。杨素命赋《登龙门》,王绩略一沉吟,挥毫写下"河源发昆崙,连乾复浸坤"之句,高颎拍案惊叹:"此子笔底有江山气象!"当时著名学者薛道衡在侧,指着"流波去无限,乔木竦荒村"二句对众人道:"此等风骨,当是文中仙子。"《王无功文集序》详载此事,称其"一坐尽倾,号为神童仙子"。
杨素命人取来西域葡萄酒相待,少年举杯饮尽,更显神采飞扬。《新唐书·隐逸传》记杨素笑谓:"昔孔融见李膺谓登龙门,今卿亦要登老夫龙门耶?"王绩从容对答:"素公龙门高百尺,不及黄河之水天上来。"举座为之绝倒。薛收后来在《文中子碣铭》中追忆此景,特别提及少年王绩"吐论纵横,如倒峡悬河",竟使满朝朱紫忘了这是尚未弱冠的少年。
暮色染红曲江时,王绩辞别越国公府。杨素亲送至阶前,解下腰间玉带相赠,《隋唐嘉话》记载此事时特别强调"素性骄贵,未尝如此礼遇年少者"。长安城的百姓次日便传开了:有个神仙般的少年,在杨素府上把满朝大臣都比作了尘土。
隋大业十年(614年),绛州龙门青年王绩怀揣经世之志,踏上了通往长安的官道。是年朝廷"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者"举孝廉,这位出身河东王氏的才子"以孝悌称于乡闾"(《唐才子传》卷首),被州郡推举赴考。其兄王通在《中说·事君篇》曾记:"无功(王绩字)少时,慨然有济世志",此番应试正是其施展抱负的契机。
科举场上,王绩以《止足论》十篇呈试。据《旧唐书·隐逸传》载,其文"辩捷,尤工尺牍",考官见其"词义卓绝,韵趣高奇",竟破例将本需三日完成的判卷"一日便毕"。吕才《王无功文集序》详记此事:"射策高第,时年廿二",其才思之敏捷令"同举者皆俯首"。文中"以《周易》《老子》置案头,他书罕读也"的记载,更显其融通玄儒的独特文风。
及第后,王绩授秘书省正字,秩从九品上。唐代秘书省"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唐六典》卷十),正字一职需"雠校典籍,刊正文章"。孙绛《王君后序》称其"性简放,不乐署中拘束",然《贞观政要》卷七却录有他任内校订《归藏》《连山》等古籍的记载。这种矛盾恰如《新唐书·隐逸传》所评:"托酒放旷,而典籍留心,盖有待也"。
此番入仕实为王氏家学之延续。其兄王通在《东皋子答陈尚书书》中透露:"无功之仕,为亲故也"。考《文中子世家》,可知其父王隆曾为铜川县令,家学渊源深厚。吕才序文特别记载授官时"太常考第,称其孝悌有闻",印证了《隋书·选举志》"孝廉科重德行"的取士标准。然《唐语林》补遗卷三亦记其"不喜俗务,每醉曰'此中大有佳处'"的轶事,为这位青年才俊日后归隐埋下伏笔。
贞观八年(634年),王绩第三次出仕,却仍难掩其"野性"。《唐才子传》载其"以嗜酒妨政",时人讥为"斗酒学士"。这位曾以《野望》名动天下的诗人,在秘书省正字任上终日沉湎曲蘖,竟将衙门比作"酒窖",其疏狂之态令同僚侧目。
据《王无功文集》五卷本附录吕才《东皋子后序》记载,当朝廷拟转任门下省时,王绩突然质问吏部:"此中有美酒否?"得知太乐署史焦革家善酿,竟自请改任太乐丞。此等荒唐之举,终使其在贞观十二年(638年)彻底去官。其自陈"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自作墓志文》),字里行间却透出解脱之喜。
这位"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赠程处士》)的叛逆者,最终在河汾之间找到了归宿。其《答处士冯子华书》云:"烟霞山水,性之所适",正是对六合县丞那段仕途最决绝的告别。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指出,王绩三仕三隐的轨迹,实为盛唐士人精神解放的先声。
暮春的绛州龙门,汾河水裹挟着落花缓缓东流。王绩醉倚在自建的"五斗先生"草庐前,手中陶渊明诗集滑落在地,忽闻驿使送来一纸劾章,方才朦胧记起自己仍是隋末大业年间门下省待诏的官职。《唐才子传》载其"性简放,不喜拜揖",此刻却不得不面对因酗酒废职的弹劾。
这位以"斗酒学士"自况的诗人,早在617年隋室倾颓之际,便已显露颓唐之态。《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记载:"大业中,举孝悌廉洁,授秘书省正字。不乐在朝,求为六合县丞,以嗜酒不任事。"时值天下板荡,炀帝困守江都,王绩却日日沉湎曲蘖。新、旧唐书皆言其"以醉失职",清人辑《东皋子集》序中更详述"时天下乱,藩部法严,屡被勘劾,遂解去"。
河汾之间的乡野老农犹记,那年初夏王绩踉跄离京的景象。《全唐文》收录其《无心子传》自况:"东皋子始仕,以醉懦见黜。客或问其故,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遂耕于东皋,自称东皋子。"归途上他仿效刘伶,令仆人荷锸相随,谓"死便埋我",此般狂态在《五斗先生传》中亦有印证:"每一甚醉,便觉神明安和。"
解印绶那日,王绩竟携酒瓮至官署。《唐才子传》载其"及还乡,饮酒至数石不醉",而《新唐书·隐逸传》记其归隐后"有以酒邀者,无贵贱辄往"。然细考《王无功文集》,其中《解六合丞还》诗云:"我家沧海白云边,还将别业对林泉。不用功名喧一世,直取烟霞送百年。"字里行间,何尝没有几分清醒的痛切?
史家往往将其归入"醉隐"传统,然《唐代墓志汇编》所收吕才《王无功文集序》揭示更深:"君历仕皆以酒德为累,虽未能以道匡时,终不以时屈道。"617年那次看似荒唐的弃官,实则是乱世文人"托酒以逃世网"的无奈。正如他晚年《独酌》所叹:"浮生知几日,无状逐空名。不如多酿酒,时向竹林倾。"
武德四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朱雀大街的积雪初融。王绩着一袭青袍立于门下省廊庑之下,腰间葫芦随着他翻阅文卷的动作轻轻晃动,散发出新酿的浊酒气息。《唐才子传》载其"性简放,不喜拜揖",此刻却不得不整肃衣冠,等待那个新朝皇帝的诏命。
门下省的青砖地映着晨光,王绩的指尖在待诏文牍上摩挲出细响。据《旧唐书》本传记载:"武德中,诏征,以前扬州六合县丞待诏门下省。"这位曾在隋大业年间"举孝廉高第,授秘书省正字"的才子,如今以亡国之臣的身份立于新朝官署。吕才《王无功文集序》详述其处境:"君历仕皆以好酒妨职,时天下将乱,遂托以风疾,轻舟夜遁。"而今夜遁之人却不得不直面王朝鼎革的晨光。
每日例给的一斗官酒置于案头,成为这段待诏岁月最鲜活的注脚。《新唐书·隐逸传》记载:"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特给一斗,时人因号"斗酒学士"。这酒葫芦里晃荡的,既是魏晋风流的余韵,亦暗含对新政权的微妙疏离。其《醉乡记》所述"阮籍、陶潜等十数人并游于醉乡",实为此时心境写照。
在等待诏命的漫长日子里,王绩的竹帛笔锋却未停歇。《王无功文集》中《燕赋》等篇,多成于此时。清人孙星衍《岱南阁丛书》考据指出:"集中多有规讽时事之作,盖借文章以抒其黍离之悲。"门下省的铜驼荆棘间,这位"以《周易》《老子》《庄子》置床头"的待诏官,正用文字构筑着精神的桃花源。
暮鼓响起时,王绩常独坐省垣西南角。据《唐六典》记载,门下省有"城门郎掌皇城诸门启闭",而他更像是个自我放逐的守门人。吕才记其"虽在朱门,闭关却扫",那道未开的宫门内外,是前朝遗民与新朝显贵的双重身份在角力。直到某日诏书终下,准其"罢归",这才有了后来《野望》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千古怅惘。
贞观之治的曙光初现时,王绩却悄然解下了五斗米官的绶带。《唐才子传》载其"以疾罢归",这轻描淡写的四字背后,藏着诗人"相逢一醉饱,独坐数行书"的旷达。河汾之间的烟霞早在他任秘书省正字时便频频入梦,《旧唐书》记其"性简放,不喜拜揖",那六品青袍终究缚不住野鹤心性。
告退那年秋深,王绩踏着《野望》的韵脚回到东皋。他在《自撰墓志铭》中自陈:"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这病骨里分明浸着阮籍的穷途之哭。吕才《东皋子集序》揭示真相:"托以风疾,轻舟夜遁",太医署的诊案未必记载着诗人对"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的愤懑。
龙门山下的田舍炊烟治愈了官场的沉疴。据《新唐书·隐逸传》载,王绩归乡后"有奴婢数人,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供",这分明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盛唐回响。他写信给友人杜之松:"欲令相就,共饮一壶",那被史笔称作"疾病"的,或许正是医治功名心的苦口良药。
当长安的朝堂正在绘制凌烟阁的蓝图,这位"斗酒学士"却在汾阴醉乡重构天地。《唐文粹》收录其《醉乡记》,将病退转化为"去秦汉而酣羲皇"的精神远征。河汾诸儒后来追忆,王绩病榻前常置《周易》《老子》,葛巾漉酒的身影里,藏着对贞观盛世最清醒的疏离。
贞观之初,海内晏然,天子诏求遗贤。时有司以"特才异行"荐王绩于朝,诏征为门下省待诏,使者持节至龙门,而龙門子闭门称疾,竟不奉诏。
《唐才子传》载其"性简傲,好饮酒",当是时也,王绩正隐于河渚之间,日与仲长子光对酌,醉则拊琴而歌《酒德》。闻诏书至,但笑指案头杜康曰:"此吾三升待诏也。"其兄王凝闻之,责以"君臣大义",绩乃作《答刺史杜之松书》明志:"绩,河渚闲人,不能事君。犹君南面之尊,不能亲野人也。"
吕才《东皋子集序》详记此事云:"贞观初,以家贫赴选。时太乐署史焦革家善酿,绩苦求为丞。后革死,乃叹曰:‘天不使我酣美酒邪?’即日解官去。"虽系前事,实可窥其心志。及朝廷再召,彼已绝意仕进,《五斗先生传》自况:"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
《旧唐书·隐逸传》称其"托以风疾,轻舟夜遁",归而续修《酒经》,采杜康、仪狄以来善酿者为谱。时人见其于北山东皋著书,晴日辄负瓮灌园,疑其诈疾,绩对曰:"子非我,安知我无心疾乎?"遂不复出。后狄仁杰过龙门,犹见其手植梅花已亭亭如盖矣。
贞观十八年(644年)的深秋,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的枯叶簌簌而落,王绩静卧在简陋的草庐中,案头仍放着未完成的《五斗先生传》。据《唐才子传》载:"临终,自为墓志,其略曰:‘有唐逸人,太原王绩,若顽若愚,似矫似激。’"这位曾三仕三隐的诗人,以特有的旷达为自己的人生写下注脚。
《旧唐书·隐逸传》记载其晚年生活:"绩尝躬耕于东皋,时人号东皋子。每著书,自称东皋子。"当死亡临近时,他拒绝亲友延医问药,《王无功文集》序言中留存其遗言:"天命之谓性,吾得其正。"吕才在《东皋子集序》中详述其临终场景:"忽索笔墨,题壁曰:‘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弃置今如此,嗟嗟空白头。’投笔而逝。"
河汾之地流传的《王绩临终诗》虽真伪难辨,却契合其一生行迹:"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别记载:"卒之日,自克死期,遗命薄葬,悉以平生所蓄琴书殉。"其墓志铭出土于清光绪年间,铭文与史籍记载吻合:"以贞观十八年终于家,年五十五。"
这位曾写下"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诗人,最终在初唐的落日余晖中阖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著述情况时特别注明:"《东皋子集》五卷,王绩撰,吕才辑。"其文集在身后由挚友吕才整理成册,而《五经注》《会心高士传》等未竟之作,永远停驻在644年的秋风中。
(注: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旧唐书》《新唐书》《唐才子传》《王无功文集序》等可信史料,并参考了20世纪出土的王绩墓志铭实物资料)
585年-647年
崔信明,隋唐时期的诗人。其性格蹇傲,以门第自负。崔信明少英敏,及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其诗作多散佚,仅存《送金竟陵入蜀》等诗。
583年-666年
令狐德棻是唐朝初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博涉文史,早知名。在唐初史学发展中贡献巨大,首倡修史,建议并参与了《周书》《隋书》《晋书》等多部史书的编撰工作,为保存和传承历史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他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造诣,对唐初文风的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
588年-665年
于志宁,字仲谧,雍州高陵(今属陕西)人,是唐朝初年的宰相、文学家。他出身于河南于氏,早年曾为隋炀帝的冠氏县县长,后在唐朝历任中书侍郎、太子左庶子、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师等职,封燕国公。他历经隋唐两朝,在政治上多有建树,为唐朝初期的稳定与发展贡献颇多,同时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582年-619年
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曾为瓦岗军首领,后投靠唐朝,因谋反被杀。
581年-645年
颜师古,名籀,字师古,以字行于世,京兆万年人,是隋唐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他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写文章。在唐初,他任中书舍人,专掌机密。唐太宗时,他累迁秘书少监,负责刊正典籍,所作《汉书注》《急就章注》等,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流传贡献颇大。
580年-643年
魏徵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早年跟随李密反隋,后归降唐朝。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著作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