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夜喜遇王处士

2025年07月05日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王绩

译文

北场芸藿罢
在屋北的菜园锄完豆藿
东皋刈黍归
又从东边的高地收割黄米归来
相逢秋月满
恰逢秋夜圆月高悬时与你相逢
更值夜萤飞
更有流萤点缀夜空翩翩飞舞

词语注释

芸藿(yún huò):锄豆。芸通“耘”,除草;藿,豆类作物的叶子。
刈黍(yì shǔ):收割黍子。刈,割;黍,黄米,古代重要粮食作物。
皋(gāo):水边高地,诗中泛指田园。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的隋末唐初,山河犹带烽烟余烬。王绩,这位自号"东皋子"的隐士,正经历着从仕宦到归隐的人生转折。大业年间见弃于官场的苦闷,化作笔下陶渊明式的田园咏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的秋夜,成为诗人精神皈依的见证。

场圃间的豆藿刚经锄理,东边高地的黍稷已收成完毕。农事劳作的汗水未干,却在归途邂逅故人王处士——或是同隐山林的知交,或是偶遇的乡野高士。此时秋月澄澈如银盘悬空,流萤点点似星雨坠地,两种光源在夜幕中交织成动态的画卷。

这看似平常的田园剪影,实为诗人精心构建的精神桃源。以"北场""东皋"对仗展开空间,用"芸藿""刈黍"串联时间,最终在"月满""萤飞"的意象碰撞中,完成对乱世中诗意栖居的宣言。王绩将庾信《拟咏怀》的典故化入白描,让南朝宫体诗的精致与北方田园的朴野浑然相融,恰似那夜流转的月光与飞舞的萤火,照亮了初唐五绝的新境。

赏析

暮色四合时,农人荷锄而归的身影被月光镀上银边。王绩用最朴素的农耕意象构建起一幅隋末乱世中的桃花源图景——"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两句中,芸藿(锄豆)与刈黍(割黍)的农事活动形成工整对仗,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这种平行对称的句式,恰似农人劳作时规律的动作节奏"。

月光成为贯穿全诗的灵魂意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秋月满'三字堪称诗眼,既交代了时间的饱满(十五月圆),又暗喻友情的圆满"。当流萤提着微光的小灯笼掠过月色,动态的萤火与静态的月华形成奇妙的光影交响,正如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的评价:"飞萤是打破月夜凝固美的精灵,让整个画面产生了呼吸感"。

在情感表达上,这首诗展现了唐人特有的含蓄美学。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王绩诗评注》中分析道:"全诗无一'喜'字而欢喜自现,这种情感藏在农具相碰的叮当声里,隐在月光下相视而笑的皱纹中"。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先生进一步阐释:"乱世中的偶然相逢,因有了秋月与流萤的见证,便升华为永恒的精神慰藉"。

诗人王绩在此展现了隐逸诗人的独特视角。陕西师范大学霍松林教授在《唐诗精品》中强调:"他将陶渊明的田园诗传统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不是逃避现实的隐居,而是在劳作中寻找生命真谛"。那夜飞过的萤火,或许正是诗人心中不曾熄灭的理想微光。

点评

秋夜喜遇王处士一诗,如清泉漱石,自然天成。王绩以素朴之笔,绘就一幅田园相逢的隽永画卷。前二句"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对起对结,而浑成流转,全以韵胜。"农事活动的白描,暗含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隐逸情怀。

后二句"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清人黄叔灿《唐诗笺注》赞叹:"写景处有情,缘情处有景,此真得陶家三昧者。"满月与流萤的光影交织,将寻常邂逅点化为诗意永恒。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此诗:"不著一字议论,而隐逸之致自见,此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也。"

全诗二十字中,时空由劳作向夜境的自然过渡,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月满萤飞的意象群,既是对田园生活的礼赞,更是对偶然性相逢的诗意提纯,在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