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沉时,渔山神女的鸾驾正欲归去。唐代诗人王维以《相和歌辞》古题,在《祠渔山神女歌·送神》中勾勒出一幅人神缱绻的别离图景——这原是楚地祭祀文化的余韵,经乐府采撷,终成盛唐时仍传唱的送神曲。
琼筵金盏间,巫者的舞袖翻飞如蝶。神女的目光似沾了山间露水的蛛丝,轻轻掠过人间筵席却终不可留。此般"来不言兮意不传"的含蓄,恰是《九歌·少司命》"入不言兮出不辞"的遥远回响。当急管繁弦催动离思,暮雨空山便成了最哀艳的布景,楚辞中"东风飘兮神灵雨"的意象,在此化作"愁空山"三字的凝练叹息。
倏忽云收雨霁的转折,暗合《高唐赋》中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典故。但王维以"山青青兮水潺湲"作结,又为这缥缈神话添了盛唐人独有的清朗——正如钱钟书所言,唐人送神曲终要"将神性化入自然"。渔山祠庙的香烟散尽后,唯见山水永恒,这或许正是对《旧唐书·礼仪志》所载"祭祀既终,神返其天"最诗意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