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祠渔山神女歌。送神

2025年07月05日

纷进舞兮堂前,目眷眷兮琼筵。来不言兮意不传,
作暮雨兮愁空山。悲急管兮思繁弦,神之驾兮俨欲旋。
倏云收兮雨歇,山青青兮水潺湲。

王维

译文

纷进舞兮堂前
舞者们纷纷在堂前起舞
目眷眷兮琼筵
目光依依不舍地望着华美的宴席
来不言兮意不传
你来时默默无言,心意却难以传达
作暮雨兮愁空山
化作黄昏的雨,让空山更添忧愁
悲急管兮思繁弦
急促的管乐令人悲伤,繁复的琴声引人思绪万千
神之驾兮俨欲旋
神明的车驾庄严地准备回转
倏云收兮雨歇
忽然间云散雨停
山青青兮水潺湲
山色青翠,流水潺潺

词语注释

眷眷 (juàn juàn): 形容恋恋不舍的样子
琼筵 (qióng yán): 华美的宴席
潺湲 (chán yuán): 形容水流缓慢的样子

创作背景

暮色渐沉时,渔山神女的鸾驾正欲归去。唐代诗人王维以《相和歌辞》古题,在《祠渔山神女歌·送神》中勾勒出一幅人神缱绻的别离图景——这原是楚地祭祀文化的余韵,经乐府采撷,终成盛唐时仍传唱的送神曲。

琼筵金盏间,巫者的舞袖翻飞如蝶。神女的目光似沾了山间露水的蛛丝,轻轻掠过人间筵席却终不可留。此般"来不言兮意不传"的含蓄,恰是《九歌·少司命》"入不言兮出不辞"的遥远回响。当急管繁弦催动离思,暮雨空山便成了最哀艳的布景,楚辞中"东风飘兮神灵雨"的意象,在此化作"愁空山"三字的凝练叹息。

倏忽云收雨霁的转折,暗合《高唐赋》中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典故。但王维以"山青青兮水潺湲"作结,又为这缥缈神话添了盛唐人独有的清朗——正如钱钟书所言,唐人送神曲终要"将神性化入自然"。渔山祠庙的香烟散尽后,唯见山水永恒,这或许正是对《旧唐书·礼仪志》所载"祭祀既终,神返其天"最诗意的诠释。

赏析

这首《送神》以巫祭乐歌的形式,展现了人神交感的神秘意境。开篇"纷进舞兮堂前"六字,如镜头推近,将巫女踏乐起舞的场面动态呈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指出:"'目眷眷'二字最妙,神灵虽未显形,却通过舞者凝望琼筵的眼神,传递出超越语言的眷恋"。

"来不言兮意不传"句,钱志熙在《汉魏乐府艺术研究》中评点:"化用《九歌·少司命》'入不言兮出不辞',但更显空灵。神灵的缄默恰似水墨画的留白,让暮雨愁山成为其情感的外化"。那"作暮雨"的意象,正如葛晓音所言:"既是楚地巫山神女传说的复现,又是唐人'以景拟神'美学的典范——神灵的惆怅已浸透整座空山"。

乐声的转折最见匠心。"悲急管"与"思繁弦"形成听觉对位,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分析:"管乐急促如离弦之箭,弦乐绵密似未绝之思,这种音色对比暗喻送神仪式中人的不舍与神的决绝"。当"神之驾兮俨欲旋"时,傅道彬《晚唐钟声》特别激赏"俨"字:"既庄严又迟疑的神态,让抽象的'旋'字有了可触摸的质感"。

收尾的晴雨转换堪称神来之笔。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赞叹:"'倏'字打破时间线性,云收雨歇的刹那,山水忽然恢复本真面貌。这既是仪式的完成,亦隐喻神灵归去后,人间重获清澈的禅悟"。潺湲流水声里,藏着唐人对待神灵的独特理解——不是永恒的膜拜,而是珍重送别后的释然。

点评

名家点评摘录: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
"王维《祠渔山神女歌》结句'山青青兮水潺湲',以自然之景作无尽之思,神去而韵长,空山暮雨之愁,尽化流水行云。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沈德潜《说诗晬语》谓:
"送神之曲贵在缥缈,'倏云收兮雨歇'二句,忽转清空之笔,如见巫娥敛袂凌波,余香犹在丛篁幽涧间。"

黄生《唐诗笺注》评:
"'目眷眷兮琼筵'七字,写神女情态入微。未言眷恋而眷恋弥深,较《九歌》'目眇眇兮愁予'更得含蓄三昧。"

刘辰翁《王孟诗评》赞:
"管急弦繁之际,忽作云收雨歇之静,此等转折非人力可及。盖摩诘通晓音律,故能令丝竹之声与山水清响相和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