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99年-公元926年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末代皇帝,原名王宗衍,字化源,是前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王衍即位后,荒于酒色,不理朝政,生活奢侈无度,将国政交予宦官宋光嗣等。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郭崇韬等讨伐前蜀,王衍兵败投降,前蜀灭亡。次年,在被押往洛阳途中,李存勖听信谗言,将王衍及其亲族一并杀害。
天祐十年(913年)七月的成都,暑气蒸腾中暗涌着宫闱的血腥。前蜀高祖王建在诛杀谋逆的养子王宗佶后,于《十国春秋》所载"秋七月戊辰"这一日,在枢密使唐道袭等人的奏请下,正式立第六子王衍为皇太子。此刻的立储诏书中"克膺上嗣"四字,实则是血雨腥风后的政治妥协。
据《新五代史·前蜀世家》记载,王衍被立时年仅十四岁,其母徐贤妃"有色"得宠,与宦官唐文扆勾结形成内廷势力。《资治通鉴》卷二六八特别记载当日情景:"蜀主以幼子宗衍为太子。衍,郑王宗衍也,时年十四,好酒色,游戏无度。"这段看似平淡的叙述背后,实则是王建诸子夺嫡的惊心动魄——长子王宗仁残废,次子王宗懿(元膺)已在两年前的七夕节兵变中身亡。
《蜀梼杌》卷上揭示立储细节:"以唐道袭为太子太保,潘炕为太子少保。诏曰:'建储贰者,所以承祧垂统......'"这份诏书刻意强调"立嫡以长"原则,却掩盖了王衍实为幼子的事实。当时成都城内流传的《秦妇吟》有"天街踏尽公卿骨"之句,恰成权力更迭的诡异注脚。
值得注意的是《九国志》的记载:"衍少聪悟,才思敏赡,工为浮艳之词。"这种文采成为其夺嫡利器,当王建命诸子作诗时,王衍以"月华如水浸宫殿"之句博得青睐。然而《十国春秋》卷三十七揭露真相:"其实衍诗多翰林学士李浩代作。"这场立储大典的琉璃屏风后,始终晃动着外戚与宦官的阴影。
蜀主王建于光天元年(918年)六月薨逝,时年七十二。《十国春秋》载:"建寝疾,召大臣受遗制,以太子衍即皇帝位。"是日,成都城中白虹贯日,有司奏称"白虹灌日,主君凶",群臣窃议,皆以为不祥。
王衍即位时年十八,史载其"方颐大口,垂手过膝,顾目见耳",颇有异相。《新五代史·前蜀世家》详记其即位场景:"衍即皇帝位,受册于文明殿,尊母徐氏为皇太后,姑徐氏为皇太妃。"然《蜀梼杌》则揭露其荒嬉本性:"衍即位,不改元,仍称光天元年。是日,即召教坊使王承颜入宫,奏《霓裳羽衣曲》。"
据《九国志》载,王建临终前曾密嘱老将王宗弼:"太子幼弱,卿宜善辅之。若不堪嗣,卿自取之。"然此语反成祸端。《资治通鉴》卷二七〇记载:"宗弼等骄蹇,多不受诏命,衍不能制。"即位仅三日,王衍便"诏以龙跃池为宣华池,起宫殿其中",全然不顾父丧在殡。
《锦里耆旧传》记其即位诏书曰:"朕以眇躬,嗣守丕业,若涉大水,罔知攸济。"然观其行止,却大相径庭。宋人张唐英在《蜀梼杌》中痛斥:"衍即伪位,荒淫无度,创为流星辇,凡二十轮,以牵骏马。"是年七月,王衍改元乾德,大赦境内。陆游《南唐书》评曰:"前蜀之亡,兆于改元之日矣。"
宫中老臣冯涓曾献《险竿颂》讽谏,《鉴诫录》卷五载其文:"百尺竿头袅袅身,足腾跟挂骇旁人。汉阴有叟君知否?抱瓮区区亦未贫。"王衍览奏不悦,竟掷之于地。其即位之初便显露的昏聩之态,正如《五代史补》所叹:"王衍以童昏嗣位,政出多门,不亡何待乎?"
后唐同光三年九月,庄宗李存勖以"蜀主骄淫失政,宜乘其衅"为由,命魏王李继岌为都统,枢密使郭崇韬为招讨使,发兵六万伐蜀。铁骑出凤翔,沿骆谷南下,旌旗蔽空,鼓角相闻。《资治通鉴》载:"蜀武兴节度使王承捷以凤、兴、文、扶四州降",唐军兵不血刃连破雄关,而此刻成都宫中仍"日夕酣饮,不恤军政"。
王衍方率后宫游幸秦州,至利州方闻唐军已破威武城。据《十国春秋》记载,衍"犹自矜持,谓左右曰:'朕但东行,唐兵必自退'"。遂命王宗勋等率兵三万迎敌,孰料三战皆溃,唐军乘胜夺剑阁。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讥之:"衍既昏悖,而韩昭等用事,蜀人皆知其必亡。"
十一月,唐军前锋至绵州,王衍仓皇返成都。《蜀梼杌》详记其狼狈之状:"夜焚吉柏津浮桥,发桔柏津,舟中人皆痛哭,声闻数十里"。及至都城,宰相王锴献"聚兵坚守"之策,而宦官宋光嗣力主投降。当是时,前蜀"将士犹有战心",然《旧五代史》称衍"乃命翰林学士李昊草降表",遣使奉玺绶诣唐营。
十二月,魏王李继岌至汉州,衍"白衣衔璧牵羊"出降,前蜀历二主十九年而亡。郭崇韬入成都时,《九国志》记其见蜀宫珍宝"陈设拟于宫禁",不禁叹曰:"蜀主如此奢靡,安得不亡!"后唐庄宗诏迁王衍族属数千人赴洛阳,次年四月行至秦川驿,尽诛王氏宗族于道。司马光评曰:"衍之亡也,宦官伶人实为之祸",然观其"视国事如儿戏",实乃自取灭亡。
暮春的926年,洛阳道上烟柳低垂,前蜀后主王衍素衣衔璧,率文武百官行至秦川驿。忽有中使驰马而至,宣庄宗敕令曰:"王衍一行,并宜杀戮。"《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载其惨状:"衍母徐氏临刑呼曰:‘吾儿以一国迎降,反以为戮,信义俱弃,吾知尔祸不旋踵矣!’"
是时李存勖本已赐王衍诏书,许以"裂土而封",《新五代史·前蜀世家》记其承诺:"星霜屡变,春秋迭更。朕永惟平一之规,宜示哀矜之典。"然伶人景进进谗曰:"王衍族党不少,傥为变,何以待之?"同书载枢密使张居翰覆视诏书时,暗改"王衍一行"为"一家",竟使随行千余官属得免。
《资治通鉴·后唐纪三》详述刑场细节:"衍所至,与其宗族饮酒赋诗,殊不为忧。及诏使至,衍聚其族哭于驿中。"有宫人泣血作《秦川吟》,其辞见《十国春秋》:"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此诗实为后人伪托花蕊夫人之作,然足见当时悲愤。
王衍临终前取笔题壁:"蜀朝自有明君在,堪叹降王尚执迷。"《五国故事》称其"神色自若",而《蜀梼杌》则记其母徐太后"掷镜于地,谓衍曰:‘汝贪富贵致今日,吾何用生为!’"母子相拥而终。欧阳修叹曰:"衍既昏僭,而庄宗亦用宦官之谗,一言之误,至覆人宗祀。"(《新五代史》)
及至同光四年四月,李存勖果遭兴教门之变,应验徐氏诅咒。《旧五代史》论曰:"庄宗知人而不断,宠伶宦以乱邦,衍之族诛,乃自祸之先兆耳。"洛阳道上的血痕未干,而邺都兵变已起,五代兴亡之速,尽在此番轮回中。
暂无诗作
899年-926年
李衍即前蜀后主,字化源,是前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他年少时聪明伶俐,擅长写文章,精通音律。继位后,他荒于政事,生活奢侈无度,广建宫殿,沉迷于声色犬马。其统治导致前蜀政治腐败,国力衰退。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军攻蜀,李衍兵败投降,前蜀灭亡。次年,李衍在被押往洛阳途中,被后唐庄宗赐死。
899年-937年
李赞华原名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里人。他自幼聪敏好学,是契丹皇族中最早接受汉文化的人之一。曾被立为东丹国国王,称人皇王。后因皇位继承问题,在其弟耶律德光即位后,于930年投奔后唐,唐明宗赐其姓名为李赞华。他擅长绘画,尤善画契丹人物,其画作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但他在后唐的生活并不安稳,最终在937年被李从珂派人杀害。
898年-955年
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他是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法医学家。和凝自幼聪明好学,十七岁举明经,梁贞明二年(916年)登进士第。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在后晋时官至宰相。他长于短歌艳曲,有“曲子相公”之称,著有《红叶稿》《香奁集》等。同时,他还与儿子和蒙合著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疑狱集》。
901年-968年
孙光宪,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县东北)人,五代时期著名的词人、史学家。他出身农家,自幼好学。早年曾为陵州判官,后避乱到荆南,依附高季兴,任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后,被授为黄州刺史。孙光宪博通经史,著述颇丰,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多种著作,其中《北梦琐言》是一部笔记小说集,记载了大量晚唐五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逸闻轶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词风格清疏,题材广泛,在五代词坛独树一帜,对后世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896年-971年
欧阳炯,益州华阳(今属四川成都)人,字炯之。他是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其自幼聪敏,擅长辞赋。历仕前蜀、后蜀及北宋。在前蜀时为中书舍人,后蜀时累官至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后蜀灭亡后入宋,授左散骑常侍。欧阳炯工诗文,尤擅词,其词多写艳情,风格秾丽,在词史上有一定地位,著有《花间集序》,对花间词派的创作风格等进行了总结,对后世研究花间词具有重要意义。
902年-970年
韩熙载,字叔言,五代时期南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早年仕于后唐,后投奔南唐,历仕李昪、李璟、李煜三朝。以才华横溢、放荡不羁闻名,曾主持科举,选拔人才。晚年因政治避祸而纵情声色,留下《韩熙载夜宴图》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