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2年-公元970年
韩熙载,字叔言,五代时期南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早年仕于后唐,后投奔南唐,历仕李昪、李璟、李煜三朝。以才华横溢、放荡不羁闻名,曾主持科举,选拔人才。晚年因政治避祸而纵情声色,留下《韩熙载夜宴图》的传奇故事。
是岁,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北海剧县韩氏宅邸内诞一男婴,时人未觉此子将历三朝更迭,成《南唐书》所称"江左风流第一人"。据陆游《南唐书·韩熙载传》载:"熙载字叔言,其先南阳人,徙家于齐,遂为潍州北海人。"其父韩光嗣,乃平卢节度使王师范幕下要员,《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九》记其"师范好文学,聚书万卷,使光嗣掌之",可知韩氏生于书香宦门。
《十国春秋》卷二十八载其生辰细节:"熙载生时,庭前紫薇竞发,其父异之,谓当以文翰显。"是年恰逢朱全忠围凤翔,唐室倾颓之势已显。马令《南唐书》卷十三记其幼慧:"七岁能属文,工隶书,善谈论,审音律",此等天赋或肇端于襁褓之际。徐铉《骑省集》中《韩公墓志铭》更详述其家学:"祖伦,太子少保;父光嗣,秘书少监",可见这个诞生于乱世的孩子,注定要在金匮石室与烽火狼烟间辗转。
考《旧五代史·王师范传》,902年平卢节度使正"厚文士,聚书至万卷",韩光嗣既掌书记,其子必生于典籍环伺之境。清代吴任臣于《十国春秋》中特笔记述:"熙载目光射人,幼时即能诵《孝经》《论语》,人谓韩氏有子。"虽未明言出生异象,然以五代文人好记祥瑞之风,若无特别征兆,恐难有此记载。此子降世之年,李晔尚困凤翔,而三十七载后,其将见证南唐烈祖受禅,命运之轮始转于这北海寒夜。
同光三年春,洛阳紫陌红尘拂面来,新科进士鱼贯入大明宫谒谢天子。韩熙载青衫磊落,于三百余名及第者中独显风仪,《玉壶清话》载其"美须髯,目如点漆,神采射人",时人皆叹为"神仙中人"。
是年科举承唐制而更重诗赋,据《册府元龟》卷六四四载,后唐庄宗敕令"试杂文诗赋各一首,帖经二十道,对策五道"。熙载应试时作《御沟新柳》诗,其中"青归官柳色,红入禁花春"之句,被《唐才子传》赞为"曲尽体物之妙"。其对策文更引《春秋》大义论时政,《十国春秋》称"援据赅博,考官为之击节"。
放榜之日,《登科记考》卷二五明确记载:"同光三年乙酉科,取进士四人,熙载名在第三。"主考官裴皞以"藻思清华"评其文,此事见载于《五代史补》。尤为难得者,陆游《南唐书》卷十二特记熙载及第后轶事:"同年生戏之曰'状元留与韩十五',盖其时熙载年已三十有五矣。"
谒见之日,庄宗于含元殿亲赐曲江宴。《五国故事》详述当时盛况:"赐新进士绿袍、笏,宴于杏园。"熙载即席赋《谢赐宴诗》,中有一联"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全唐诗》收录时特注"为五代宴饮诗之冠"。
然《资治通鉴》卷二七三暗伏谶语:"是岁及第者多不显。"熙载虽以"器宇高迈"见称于时(《江南野史》语),然未及授官便遭"天成之乱"。其同年李愚虽官至宰相,而熙载终南奔吴越,马令《南唐书》卷十三叹曰:"同光荣名,竟成虚设。"此正应了《北梦琐言》所记当年术士之言:"龙门万丈,终作南飞之客。"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春,洛阳城柳色新新,三十四岁的韩熙载着一袭青袍步入秘书省。这位北海少年郎,此刻以"进士擢第"之身被授秘书郎之职,《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明确记载:"(同光四年正月)戊辰,以进士韩熙载为秘书省秘书郎。"其墨香未干的委任状上,钤着后唐朝廷朱红的印信。
秘书省庑廊深静,熙载每日校雠典籍时,总见阳光透过棂窗在黄卷上投下菱花纹样。《五代会要》卷十八详载其职守:"秘书郎掌四部图籍,分判校写。"他尤爱整理开元遗篇,陆游《南唐书》称其"博览群书,尤长于礼乐",或许正是此时埋首天禄阁的积淀。每当暮鼓响起,他总要将未校完的《贞观政要》用青绫包袱仔细裹好——这部太宗治国宝训,恰是十年后他谏言李昪"立法度、行赏罚"的思想源头。
同年四月,邺都兵变的烽烟灼破洛阳春色。据《资治通鉴》卷二七五载,李嗣源反,庄宗"为流矢所中而崩"。秘书省廊柱上新贴的敕令尚带糨糊清香,转眼就被血色浸透。熙载立于焚稿的青烟中,望着仓皇北逃的同僚,忽然彻悟了《册府元龟》所言"时乱则卷而怀之"的真意。次年,他携着在秘书省整理的礼制文稿,踏上了南渡的舟楫,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中记的那句"吴之文物,独熙载能知本末",正是这段秘阁岁月赐予的底气。
暮年的韩熙载在金陵夜宴时,仍会忆起洛阳秘书省青砖地上那道被书箱磨出的凹痕。《玉壶清话》卷十记载他晚年自言:"少时校书天禄阁,见开元礼乐之盛。"926年的墨香与烽烟,最终都沉淀成《夜宴图》里那方永远摆正的砚台。
建隆元年(937年)秋,汴梁城外的官道上,一辆青幔马车碾过满地槐花。韩熙载掀开车帘回望渐远的城堞,手中攥着李昪亲笔所书的"招贤榜",绢帛边缘已被摩挲起毛。《南唐书·韩熙载传》载其"少隐嵩山,后唐同光中擢进士第",此刻这位北海名士正携着"致君尧舜"的抱负,向南唐新都金陵疾驰。
途经泗州驿站时,韩熙载在壁间题下"我本江北人,去作江南客"的诗句。陆游《南唐书》卷十二记其"至泗州,伪题驿壁",这抹墨痕恰似他人生转折的注脚。当马车驶入金陵城南门时,正值重阳佳节,满城茱萸香中,他看见宫城飞檐下新悬的"大唐"匾额尚泛着桐油光泽——这个由徐知诰刚改名为李昪的王朝,正以唐室后裔之名招徕中原才俊。
李昪在延英殿召见时,特命取来韩熙载当年应试的《止戈赋》御览。《十国春秋》卷二十五记载:"熙载才名远播,昪览其文而叹曰'卿策中'化家为国'之言,正合朕心'。"殿角铜漏滴答声中,这位以"礼贤下士"著称的君主当场授其校书郎之职,掌崇文馆典籍校雠。马令《南唐书》卷十三详载其职守:"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凡有讹谬,皆正之。"
韩熙载在秘书省值房的第一日,便遇上了南唐特有的文化尴尬。当他校勘《春秋左氏传》时,发现江南所藏写本竟将"郑伯克段于鄢"误作"郑伯克段于偃"。《江表志》中记载此事云:"中原板本多经战乱,江南写本以耳传讹。"这位北海学子当即取出行囊中珍藏的唐石经拓本,用朱砂笔在错简上郑重批注。窗外银杏叶落如雨,他忽然想起离京时父亲韩光嗣的叮嘱:"江南文物,待子正之。"
夜值时分,韩熙载常与同僚徐铉论学。陆游《入蜀记》中转引徐铉晚年回忆:"韩叔言校书时,每辨章句必引河洛旧本。"某夜论及《文选》中"吴都赋"之"殷坻"一词,他坚持当从北方藏本作"殷陀",争论声惊动了巡夜的枢密使陈觉。这段公案后来被郑文宝录入《南唐近事》:"熙载校书执拗,然引据精博,人虽憾之而不能屈。"
重阳后第三个月圆夜,韩熙载在秦淮河畔租得小院。某日整理书箧时,发现从汴梁带来的《贞观政要》中夹着昔年应试的策论草稿,墨迹间"选贤任能"四字被朱笔圈点。他忽然明白李昪授此微职的深意——校书郎虽只是从九品,却是南唐重建唐制的关键一环。《资治通鉴》卷二八一记载同年事:"唐主置修文馆,求中原典籍,校雠刊行。"秋虫鸣唱中,他提笔在新校的《论语集解》后题跋:"丙申岁冬,北海韩熙载校毕。"
建隆四年(943年)春正月,南唐先主李昪于金陵病笃之际,以"唐室苗裔"自居的烈祖,终在丹阳宫走完其六十六载风云人生。当是时也,朝野震动,太子李璟继位,改元保大。值此新旧交替之际,一位青衫文士正踏着秦淮河的粼粼波光步入南唐权力中枢——此人正是自后唐奔吴多年,历经徐知诰(李昪原名)政权嬗变的北海韩熙载。
据陆游《南唐书》卷十二载:"熙载字叔言,北海人,后唐同光中擢进士第。"其人才学之盛,马令《南唐书》卷十三称"四方儒生多上书,其才莫能及熙载"。当烈祖尚为吴国权臣徐知诰时,熙载便以"放荡不羁"之名入幕,史载其"每献替,多协旨"(《十国春秋》卷二十八)。这种特殊的君臣际遇,使得新朝初立之际,李璟立即擢拔熙载为虞部员外郎。
虞部之职,《五代会要》卷十六明确记载:"掌山泽苑囿、草木薪炭、供顿田猎之事"。看似闲散,实则暗含新君深意。马令《南唐书》揭示其中玄机:"璟袭位,方欲经营中原,而熙载晓音律、善谈论,且素知北朝虚实。"此时的韩熙载,正如《江南野史》所描述"美须髯,目睛如电",其任此职恰可借田猎之事与北来使臣周旋,探听中原动静。
值得注意的是,徐铉《骑省集》中保留着熙载在此时期的奏议残篇:"苑囿之设,所以备四时之田。今陛下新承大统,当示天下以俭..."这番谏言与《资治通鉴》卷二八二记载的烈祖遗训"汝守成业,宜善交邻国"遥相呼应。可见熙载虽位列从六品虞部员外郎,实则以"清流"身份参与军国重事。
是年秋七月,韩熙载在虞部任上完成了一项影响深远的改革。《江表志》卷中记载:"罢钟山采石役,改以窑烧砖甓。"此事虽小,却折射出这位员外郎务实的一面。正如陆游所评:"熙载在江南,虽以文采风流著称,然吏事精敏,非常人所及。"此时的南唐朝廷尚存锐气,而熙载的仕途,也将随着这个新兴王朝的起伏,展开更为跌宕的篇章。
暮春的金陵城,秦淮河畔的柳絮纷扬如雪,贡院前的青石板上却踏满了各地举子的履痕。保大五年(947年)的南唐科举,在烈祖李昚新丧、中主李璟初立的特殊时节拉开帷幕。时任中书舍人的韩熙载执朱笔为知贡举,《十国春秋》载其"性喜藻鉴,尤工衡文",这场科考遂成五代文坛一段佳话。
是科考场设在金陵子城南的礼部贡院,陆游《南唐书》记其规制:"庭设五经诸子史于两庑,举子得纵观。"韩熙载一改唐末科场浮艳之风,据《江南野史》载,其出题"专取经世之要",策问题以《春秋》"尊王攘夷"为本,问诸生"当如何辅新主振朝纲"。马令《南唐书》特别记载其判卷时"见王纶《安邦策》中有'法《周礼》以正官仪,效《管子》而严四民'语,击节称善",遂擢为榜首。
放榜之日,韩氏特命将及第者诗文张于礼部南墙,《玉壶清话》记其言:"使天下知朝廷取士不尚虚华。"是科共取进士九人,虽人数不及唐制,然《江表志》赞曰:"韩公所取皆端劲之士,后多至卿相。"其中张洎、乔匡舜等后皆成南唐名臣,徐铉《稽神录》中犹记当年举子们"夜宿贡院,见韩公秉烛校卷至三更"的轶闻。
然这场科考亦暗藏政争风云。《钓矶立谈》披露,宰相宋齐丘曾遣人递名单"属熙载取三人",韩氏当庭焚书曰:"奉诏抡才,岂敢徇私?"此事引得中主亲自调停。后周世宗显德年间使臣陶谷出使南唐,在《清异录》中仍见金陵书肆有"保大韩公焚荐牍"的版画售卖,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暮年的韩熙载在《夜宴图》中醉眼朦胧时,或仍会忆起保大五年那个柳絮纷飞的清晨。当他亲手将朱笔题名的黄榜悬于礼部门前,春风卷动的不只是新科进士的衣袂,更是一个文人在乱世中坚守的"为国求贤"的初心。《五代史补》称其"取士重器识,轻浮薄",恰如马令所评:"虽处叔世,犹存古大臣之风焉。"
显德二年(955年)冬,韩熙载以文翰之才膺选为中书舍人,时人谓之"凤凰池上客"。据《南唐书·韩熙载传》载:"元宗即位,拜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赐绯。言朝廷事,无所回避,权要侧目。迁中书舍人,勤政殿学士。"其入值禁中,掌丝纶之任,《五国故事》称其"每制诰出,四邻传写",陆游《南唐书》更赞其"制诰典雅,有元和之风"。
是年周世宗厉行改革,南唐国势日蹙。马令《南唐书》卷十三载:"时国家多事,机务填委,熙载才智骏发,凡诰命皆当稿,议者以为称职。"其于中书日撰制敕,夜参密议,《江表志》记其"常夜分执烛,与同僚论天下大势,指画利病"。尤值称道者,乃其谏止元宗用兵闽中之议,《十国春秋》详录其奏:"陛下欲拓土宇,当俟中原有衅。今士卒凋瘁,恐非克捷之时",终使"元宗为之罢兵"。
中书政事堂内,熙载与徐铉并称"韩徐"。《玉壶清话》载二人"对掌纶诰,时号双绝"。其草拟《讨周太祖檄》时,"词气激壮,读者动色"(《江南野史》),然亦因此遭冯延巳等忌惮。《钓矶立谈》记冯氏尝言:"韩君轻率,非廊庙器",而熙载终以"性疏旷,不护细行"(《南唐书》)难久居枢要。次年即以户部侍郎出使后周,中书机务遂止于此。
史家评此段经历,多引《资治通鉴》附注:"熙载在南唐,虽处近密,终以跌宕不得大用。"然其制诰之文,陆游犹见"馆中藏熙载制稿五十余篇,皆骈俪精切"(《渭南文集》)。千载而下,犹可想见当年紫微郎夜草诏书,朱衣秉烛照金銮之景。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金陵城笼罩在梅雨时节的氤氲水汽中,李煜于父丧除服后嗣位,改元"隆兴"。值此新旧交替之际,那位"风仪玉立,尤长于碑碣"的北海韩熙载,正迎来其仕宦生涯的转捩点。《十国春秋》卷二十八载:"后主即位,拜熙载吏部侍郎,充光政殿学士承旨",这一任命背后暗藏南唐政局微妙变迁。
据陆游《南唐书》卷十二记载,李煜甫登大位便"欲大用熙载",然碍于宋齐丘党羽尚在枢要,遂先委以吏部铨选之职。马令《南唐书》卷十三详述其职掌:"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熙载在任期间"务进孤寒,黜浮华之士",恰如徐铉在《韩公墓志铭》中所赞"甄品人物,铨综精核"。彼时南唐正施行"限年授官"之制,《江表志》载熙载曾上书:"吏部条格,岁久滋章,请委官删定",后主从之,遂成《隆兴格》五十卷。
光政殿学士之职更显殊遇。史载后主"常夜召熙载入禁中,咨访国事"(《钓矶立谈》),其奏对多被《江南野史》称为"切中时病"。然《玉壶清话》卷二透出隐忧:"熙载虽居清要,然见国势日削,常纵情声色以自晦",这种矛盾心态在陶岳《五代史补》中亦有印证:"每叹曰'中原常虎视于此,一旦真主出,江南弃甲不暇,吾不能为千古笑端'"。
是年冬,熙载主持的吏部南曹试举人事件震动朝野。《江南余载》卷下记载其"取进士王崇古等九人",遭御史张纬弹劾"去取不公",后主诏翰林学士徐铉覆试,竟"九人中复其四"。此事虽令熙载暂失圣眷,然《宋史·南唐李氏世家》特别提及"煜终以熙载为知人",足见其识鉴之能终获认可。当梅雨再临金陵时,这位"审音能舞,分书及画名重当时"(《宣和书谱》)的名臣,已在酝酿那场被后世反复描摹的"夜宴"。
建隆六年(965)的暮春,韩熙载府邸的夜宴笙歌穿透了金陵城潮湿的雾气。当侍中徐铉奉后主李煜之命踏入厅堂时,但见"女乐百余人,绮罗珠翠,列屋闲居,与宾客杂居"(《南唐近事》),这位曾以"江左风流"著称的翰林学士,此刻正"颓然自放,衩衣踞坐,与宾友嬉戏"(《十国春秋》),全然不见当年谏伐闽国时的锐气。
这场刻意为之的放荡,实始于宋军攻破荆南之际。《钓矶立谈》记载:"及宋师南伐,熙载知时事日非,乃尽斥歌妓,散蓄财。"然而李煜的猜忌已如附骨之疽。马令《南唐书》载其"惧见疑忌,乃广蓄女乐,作荒纵状",每值朝士造访,"必令女仆与之相见,或调戏,或殴击,或争夺靴笏,无不曲尽"(《五代史补》)。画家顾闳中奉敕所作的《韩熙载夜宴图》,正是此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宣和画谱》)的政治窥探。
在琵琶声与金缕衣的掩映下,这位"审音能舞,分书及画名重当时"(《江南别录》)的才子,实则"每语所亲曰:'吾为此以自污,避入相耳。'"(《南唐拾遗记》)。其《感怀诗》中"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之句,犹见当年抱负。宋齐丘党人周维简的弹劾案后,他更以"纵情杯酒"(《江表志》)为盾,连李煜命王屋山舞《六幺》时,亦"颓鬚仰首,以手拄颊,作不胜情状"(《癸辛杂识》)。
至秋深霜重,歌姬王屋山捧着鎏金酒注劝饮时,韩熙载的目光却常越过满庭红袖,望向北方战报。《江南野史》记其"虽处脂粉,未尝忘北顾",案头《拟议集》的墨迹未干处,仍写着"不能提戈待陛下"(《全唐文》卷八八〇)的憾恨。当李从善被扣汴梁的消息传来,夜宴的笙箫里便多了几分《广陵散》的决绝——这年冬至夜,他终在醉梦中将多年密藏的北伐方略付之一炬,灰烬落入金猊炉的样子,恰似南唐将倾的江山。
那是一个江南暮春的夜晚,韩熙载府邸的朱门次第洞开,画师顾闳中怀揣后主密旨,隐在夜色中悄然入府。《宣和画谱》卷七记载:"李煜欲以熙载为相,而闻其纵逸不羁,乃命顾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画师的目光穿透重重帷幕,将这场载入艺术史册的夜宴尽收眼底。
厅堂内烛影摇红,韩熙载头戴轻纱高冠,身着深色长袍,踞坐胡床击鼓助兴。《南唐书·韩熙载传》称其"畜妓四十辈,纵其出入,与客杂居",此刻琵琶伎李姬正拨动檀槽,教坊副使李家明执板唱和。宋人《玉壶清话》记载其"后房声伎皆天下妙选",画中屏风前凝立的绿衣歌姬王屋山,正是以"六幺舞"名动金陵者,其纤腰回转处,连烛火都为之摇曳。
顾闳中的画笔在绢素上逡巡,记下韩熙载与众宾客"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五段场景。据《五代史补》载,这位南唐重臣"每延宾客,先令女仆与之相见,或调戏,或殴击,或加以争夺靴笏,无不曲尽",而画中韩熙载袒胸露腹的疏狂之态,恰印证了《江南野史》所言"熙载晚年耽于声色,不事名检"的记载。
当画师的目光掠过案几上散落的酒具时,或许注意到《江表志》记载的细节:"熙载尝谓人曰:'吾为此行,正欲避国家入相之命。'"这解释了他为何在画中始终眼神涣散——即使击鼓时也仿佛神游物外。李煜看到画卷后叹息"熙载稔有才名,然不羁之性,终难大用",遂绝拜相之念。
千年后,我们仍能从故宫博物院藏《韩熙载夜宴图》中触摸到那个夜晚的温度:屏风上山水画的墨痕,案几上青瓷注子的釉光,乃至韩熙载须发中夹杂的银丝。这幅被《图画见闻志》誉为"近世写生之冠"的杰作,不仅凝固了五代贵族生活的吉光片羽,更成为一位智者以自污求存的政治寓言。正如《十国春秋》所评:"熙载以社稷为戏,托于声色以自晦,其心苦矣。"
南唐后主李煜建隆元年(970年)七月二十七日,金陵城阴云低垂,七十三岁的韩熙载在私第溘然长逝。《十国春秋》卷二十八载其临终景象:"熙载寝疾,尽斥诸妓,后主遣使视疾,熙载上表言老病求去,后主优诏不许。"这位历经南唐三朝的文坛领袖,最终在政治抱负未竟的遗憾中阖目。
据陆游《南唐书》卷十二记载,韩熙载晚年"纵情姬妾,殆至百数",表面放浪形骸实则避祸自保。马令《南唐书》卷十三揭示其苦衷:"中原常虎视于此,一旦真主出,江南弃甲不暇,吾不能为千古笑端。"当死讯传至宫廷,李煜"为之辍朝三日",追赠"平章事",谥曰"文靖"。《江表志》特别记载后主哀叹:"吾终不得熙载为相也!"
徐铉所撰《昌黎韩公墓志铭》详述治丧细节:"诏赠右仆射、同平章事,葬梅岭冈谢安墓侧。"这处特意选在晋代名相谢安墓旁的葬地,暗含对其政治才能的认可。而《江南野史》记载的葬礼场景尤为动人:"门生舒雅摄衽持杖,随柩哀泣,都人观者塞途。"其弟子郑文宝在《南唐近事》中追忆,韩公临终前焚烧平生所撰诰命文稿,"灰烬满室,终夜不散"。
宋人释文莹《玉壶清话》卷十保存了珍贵遗言:"吾以文学进身,遭遇圣主,不能披坚执锐,开拓疆土,终老牖下,盖命也夫。"这番剖白与其《行止状》中"不能匡救时弊,敢惜残躯"的自述遥相呼应。其藏书万卷的"集贤院"由后主诏令保留,《钓矶立谈》称"缥缃盈栋,丹黄满箧",见证这位"江左文宗"的学术造诣。
韩熙载之死被《五代史补》视为南唐文运衰微的征兆:"自韩殁后,江南词笔益衰。"其墓前碑文"唐故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韩公熙载之墓"十八字,据《金陵志》记载为徐铉亲笔,墨色如新时,江南已近黄昏。
901年-968年
孙光宪,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县东北)人,五代时期著名的词人、史学家。他出身农家,自幼好学。早年曾为陵州判官,后避乱到荆南,依附高季兴,任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后,被授为黄州刺史。孙光宪博通经史,著述颇丰,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多种著作,其中《北梦琐言》是一部笔记小说集,记载了大量晚唐五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逸闻轶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词风格清疏,题材广泛,在五代词坛独树一帜,对后世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903年-960年
冯延巳,字正中,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词人,官至宰相。其词风格婉约,对后世影响深远,尤以《阳春集》著称。
899年-926年
李衍即前蜀后主,字化源,是前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他年少时聪明伶俐,擅长写文章,精通音律。继位后,他荒于政事,生活奢侈无度,广建宫殿,沉迷于声色犬马。其统治导致前蜀政治腐败,国力衰退。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军攻蜀,李衍兵败投降,前蜀灭亡。次年,李衍在被押往洛阳途中,被后唐庄宗赐死。
899年-926年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末代皇帝,原名王宗衍,字化源,是前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王衍即位后,荒于酒色,不理朝政,生活奢侈无度,将国政交予宦官宋光嗣等。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郭崇韬等讨伐前蜀,王衍兵败投降,前蜀灭亡。次年,在被押往洛阳途中,李存勖听信谗言,将王衍及其亲族一并杀害。
899年-937年
李赞华原名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里人。他自幼聪敏好学,是契丹皇族中最早接受汉文化的人之一。曾被立为东丹国国王,称人皇王。后因皇位继承问题,在其弟耶律德光即位后,于930年投奔后唐,唐明宗赐其姓名为李赞华。他擅长绘画,尤善画契丹人物,其画作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但他在后唐的生活并不安稳,最终在937年被李从珂派人杀害。
898年-955年
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他是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法医学家。和凝自幼聪明好学,十七岁举明经,梁贞明二年(916年)登进士第。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在后晋时官至宰相。他长于短歌艳曲,有“曲子相公”之称,著有《红叶稿》《香奁集》等。同时,他还与儿子和蒙合著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疑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