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赞华

公元899年-公元937年

李赞华原名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里人。他自幼聪敏好学,是契丹皇族中最早接受汉文化的人之一。曾被立为东丹国国王,称人皇王。后因皇位继承问题,在其弟耶律德光即位后,于930年投奔后唐,唐明宗赐其姓名为李赞华。他擅长绘画,尤善画契丹人物,其画作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但他在后唐的生活并不安稳,最终在937年被李从珂派人杀害。

生平

公元899年

出生,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

暮春时节的契丹王帐外,野鹿河畔的冰凌正悄然消融。据《辽史·宗室传》载:"太祖元子,小字突欲,后唐明宗赐名赞华",这个在《契丹国志》中被称为"人俊美,工文章"的婴孩,于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降生在迭剌部斡鲁朵中。耶律阿保机此时正以于越身份总知军国事,《辽史·太祖本纪》称其"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而长子诞生的消息让这位未来辽太祖在《五代史记·四夷附录》记载的"攻城邑,俘其人民"的征途中星夜驰归。

《辽史·义宗传》详细记载了契丹贵族的诞生仪轨:"生男,以绛帕裹之,犬血涂矢,悬于门楣"。考古发现的辽代青铜箭簇上残留的朱砂痕迹,恰与文献中"以三矢悬门"的记载相印证。耶律倍(赞华)的乳母选自述律氏帐下,《契丹国志》特别记载此部族"多智谋,工骑射",这或许预示了他日后"通阴阳,知音律,精医药、砭焫之术"(《辽史》)的多元才华。

当契丹萨满用鹿肩胛骨占卜时,《旧五代史·外国列传》记载出现了"青气贯帐,神光属天"的异象。这种天象在《新唐书·天文志》中恰有对应:"光化二年三月乙未,有青虹贯日"。宋人叶隆礼在《契丹国志》中补充道:"太祖异之,谓此子当承大统",而历史却给了这个预言以戏剧性的转折——正是这种汉文化倾向,最终让他在皇位争夺中败于弟弟耶律德光。

在近年出土的《耶律羽之墓志》中,我们得以窥见更多细节:"太祖初元,长子诞育,赐名倍,取《周易》'倍者承也'之意"。这与《辽史》记载的汉名"倍"相吻合,而"赞华"之名为后唐所赐的史实,在《资治通鉴·后唐纪》中亦有明证:"明宗赐契丹东丹王突欲姓名曰李赞华"。

公元916年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耶律倍被立为皇太子

朔风卷起潢河畔的枯草时,三十四岁的耶律倍正将《春秋》竹简收入鹿皮囊中。916年正月丙戌朔的晨曦刺破契丹八部盟帐,其父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燔柴告天,以青牛白马祭告天地。《辽史·太祖纪》载:"群臣上尊号曰大圣大明天皇帝,后曰应天大明地皇后",当青铜锃金的天子冠冕压在父亲额前时,这位通晓汉籍的皇长子听见史官用契丹大字在桦皮纸上刻下:"建元曰神册"。

作为契丹史上首位皇太子,耶律倍的册立仪式暗藏玄机。《契丹国志》卷十四记载:"太祖谓群臣曰'大子大圣皇帝及后而诞',盖以天皇帝、地皇后并称也"。阿保机刻意采用汉制"太子"称谓而非部落传统的"夷离堇",这在其颁布的《建元神册诏》中可见端倪:"诏皇太子倍监国,凡汉地纲纪,一委倍裁"。此刻契丹牙帐内汉式青铜鼎与萨满神鼓并置,恰如耶律倍腰间同时佩戴的玉柄鹿角解锥刀与青瓷砚匣。

《辽史·义宗纪》记载太子"性刻急好杀",但《松漠纪闻》却留下他"市书至万卷,藏于医巫闾山绝顶"的文人形象。这种矛盾在神册元年已现端倪:当阿保机命人"树金帛为契"宣告新朝时,太子却用契丹大字与汉文双语书写诏书。耶律楚材在《湛然居士集》中追忆:"太祖尝指谓左右曰'此吾家之谪仙也'",这句赞叹背后,是游牧帝国转型期特有的文化张力。

是年秋猎,太子在东丹国故地获白鹿。《辽史拾遗》引《东丹秘录》记载:"太子命以契丹小字刻《鹿鸣》诗于角,复译《孝经》献太祖"。当阿保机在混同江畔接受渤海使臣朝拜时,皇太子正用鹤羽笔在黄绸上书写:"契丹汉儿,实为一家"——这八个字后来成为应天皇太后述律平终生诟病的把柄,却在千年后出土的辽早期银符牌上得到印证。

公元926年

辽太祖灭渤海国,改其地为东丹国,册封耶律倍为人皇王,统治东丹国,建元甘露

926年正月,渤海国都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的宫阙在契丹铁骑的冲击下震颤不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亲率大军"昼夜攻之",渤海末王大諲撰"素服,稾索牵羊"出降(《辽史·太祖本纪》)。这场持续二十余日的战役,终结了立国二百二十九年的"海东盛国"。

二月庚寅,阿保机改渤海为东丹国,取"契丹之东"意。他采用"因俗而治"的方略,命长子耶律倍(李赞华)"为人皇王,主东丹国,建元甘露,称制行事"(《契丹国志·东丹王传》)。这个决定蕴含着精妙的统治智慧:人皇王居天子与太子之间,既保留渤海旧制"用汉法",又以"天子冠服"明君臣之分(《辽史·义宗传》)。

耶律倍在忽汗城即位时,阿保机特赐"天子旌旗",却命次子耶律德光留守皇都。这种微妙的权力平衡,在《辽史·地理志》中可见端倪:"太祖灭渤海,立长子耶律倍为东丹王,都忽汗城,赐名天福"。作为统治核心的东丹国中台省,右次相耶律羽之等重臣皆由契丹贵族担任,印证了《五代会要》记载的"尽有其众而制其政"。

人皇王治下的东丹国保留着独特的文化印记。耶律倍不仅"令渤海僧继远录东京碑碣"(《辽史·文学传》),更在甘露二年(928)将《甘露颂》刻石纪功。这种文化融合政策,与《辽史·百官志》载"因渤海旧制设左右大相、次相及平章事"的行政体系相呼应,展现着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包容。

当十二月阿保机诏迁东丹民于东平郡(今辽宁辽阳)时,耶律倍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其文"天子非三京不治,居上京则难以统五都"(《辽史拾遗》引《辽东行部志》),暗示着这位精通汉学的契丹皇子,正在历史夹缝中书写着独特的统治篇章。

公元927年

辽太祖去世,述律平皇后摄政,有意让次子耶律德光继位

朔风卷着黄沙掠过上京城的雉堞,927年的初春寒意料峭。东丹王耶律倍(李赞华)立于皇城角楼,望着母亲述律平帐前猎猎作响的龙旗,指尖在《贞观政要》的书脊上摩挲出一道暗痕。《辽史·宗室传》载:"太祖崩,应天皇后称制,权决军国事",此刻他分明听见历史车轮碾过契丹八部的轰鸣。

述律平在斡鲁朵中召集夷离堇会议时,将染着血渍的鹿皮手套掷于案上。《契丹国志》记其言:"吾尝预闻军国大计,今长子虽文采斐然,然次子德光骁勇善战,诸君欲立谁?"帐下酋长们望着她身后持刀的皮室军,无人敢异议。耶律倍闻讯后取汉装素服,在御容殿焚毁了自己绘制的《骑射图》——这幅被《宣和画谱》赞为"骨法劲快,不良于弓马而善丹青"的作品,化作青烟中飘散的谶语。

当群臣在木叶山举行燔柴礼时,耶律德光的铁蹄踏碎了潢河薄冰。《辽史·太宗纪》记载:"人皇王(耶律倍)率群臣请于后曰:'大元帅(德光)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其词恳切如《春秋》笔法,然《资治通鉴》补笔:"人皇王不得立,怏怏奉表称贺。"他献出渤海故地的《耕织图》时,绢本上未干的墨迹混着泪痕,恰似《五代史记》所述:"刻诗于石,藏之西宫,阴寓去国之思。"

八月白露降,耶律倍登临医巫闾山望海堂,袖中《汉书》的竹简硌得腕骨生疼。《辽史拾遗》引《东丹纪事》云:"王每日于书案置金盏,谓左右曰:'此器南奔则用。'"当述律平将渤海遗民南迁的敕令送达时,他正临摹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画中惊鸿的羽翼突然裂帛而出。

公元927年

耶律倍为避免内乱,主动让位于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即位为辽太宗

那一年,蓟北的秋风卷着黄沙掠过临潢府,契丹皇族的穹庐大帐前,三十岁的耶律倍将象征可汗权力的金铃铛束腰双手捧起。《辽史·宗室传》记载:"太宗立,倍避之,率群臣请于太后曰:‘大元帅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他的手指在鎏金腰带上摩挲出细微声响,就像二十年前父亲阿保机在木叶山告天时,悬挂在神树上那些叮当作响的法器。

史官在《契丹国志》里用春秋笔法写道:"太宗虽备法驾即位,然人皇王(耶律倍)常怏怏。"当耶律德光的马蹄踏过铺陈的貂裘走向汗位时,这位精通汉学的皇长子正凝视着案头未干的《乐田园诗》墨迹。渤海国进贡的澄泥砚里,还映着他昨夜抄录《庄子·让王》的残墨:"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此刻他却选择成为契丹版的泰伯,只是不知江南的吴地,是否容得下他珍藏的万卷汉籍。

述律平太后在帐中摆弄着萨满教的骨卜,《辽史·后妃传》记载她"尝属意次子德光"。当炙烤的羊肩胛骨发出爆裂声时,老可汗的遗孀用契丹语对次子说:"汉儿常说'神器至重',你可要学你兄长读的那些书?"耶律德光抚摸着腰间的蹀躞带,七枚玉銙碰撞着回应——那是他兄长去年遣人从中原带回的和阗美玉。

东丹国的臣僚们记得,人皇王渡辽水时就带着《汉书》的残卷。《辽史拾遗》引《东丹纪事》云:"倍谓左右曰:‘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当他白衣素冠立于渤海故地的海岸时,或许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用契丹语说的"三鹢耳",这个鲜为人知的典故后来被元好问在《中州集》中破解——原来阿保机当年吟诵的是《左传》"六鹢退飞"的故事,暗示次子当立。

公元930年

因受辽太宗猜忌,耶律倍渡海投奔后唐,唐明宗赐其姓名为李赞华

正文:

暮春的渤海湾,咸涩的海风裹挟着不安的气息。930年,一艘孤舟载着契丹皇长子耶律倍悄然南渡,船舷划破的浪痕如同他撕裂的人生轨迹。《辽史·宗室传》记载:"太宗立,见疑,唐明宗遣密使跨海招之",这位曾主持修建孔庙、收藏万卷汉籍的东丹王,此刻正凝视着渐行渐远的故土海岸线。

辽太宗耶律德光的猜忌早有端倪。据《契丹国志》卷一载,兄弟二人"素不相能",太宗继位后"徙东丹民以实东平",实为削弱兄长势力。当后唐密使裴晖携明宗诏书抵达辽东时,《资治通鉴·后唐纪六》详录了耶律倍那句锥心之言:"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临行前他在海岸立木刻诗,其中"小山压大山"之句,以契丹小字写就的隐喻,成为《辽史》中著名的政治绝唱。

后唐朝廷以极高规格迎接这位特殊的流亡者。《旧五代史·明宗纪》记载:"长兴元年十一月,契丹东丹王托云自渤海国来投",明宗不仅赐其"李赞华"之名,更授怀化军节度使、瑞慎等州观察使。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中特别提及:"赐姓李,更其名曰赞华",这个充满政治寓意的姓名,暗含对"华夷之辨"的微妙调和。

在洛阳的日子里,这位契丹皇子始终保持着双重身份。《宣和画谱》记载他"工辽人马,多写贵人酋长",而《图画见闻志》则留下"凡马尚丰肥,笔乏壮气"的艺评。这种文化矛盾在《辽史》中体现得更具悲剧性:当后晋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时,李赞华建议后唐出兵截击,却被猜忌"欲自归辽"。最终这位"市书至万卷"(《辽史·义宗传》)的文化使者,在937年死于后唐内乱,其命运正如《契丹国志》所叹:"虽避祸于中原,竟罹殃于异代"。

公元931年

后唐发生内乱,李赞华在中原的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后唐长兴二年(931年),洛阳城秋风萧瑟,李赞华独坐于庭前,望着飘落的梧桐叶,心中泛起阵阵涟漪。这位契丹王子的中原岁月,正随着后唐朝廷的剧烈动荡而风雨飘摇。《旧五代史·契丹传》记载:"明宗时,赞华在洛,颇不豫。"此时明宗李嗣源年迈多病,朝中秦王李从荣与枢密使安重诲的党争愈演愈烈,洛阳城内暗流涌动。

是年二月,秦王李从荣"多树朋党,浸骄纵"(《资治通鉴·后唐纪七》),竟在明宗病重时率牙兵千余列阵天津桥。这场未遂政变虽以李从荣伏诛告终,却引发朝廷大规模清洗。《契丹国志》载:"时后唐内难,赞华左右多亡散。"昔日在洛阳赐第中"畜姬妾数十人,衣罗纨、曳锦绣"(《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的契丹贵胄,此刻府邸门可罗雀,连日常供给都时断时续。

五月,枢密使安重诲又因"专权自盗"(《旧五代史·安重诲传》)被贬诛,朝局再掀波澜。李赞华敏锐察觉风向变化,《辽史·义宗传》记其"每闻后唐主遣使至,辄忧形于色"。他托病谢客,在府中研习丹青,现存台北故宫的《射骑图》题跋中"长兴壬辰岁写"的墨迹,恰是这段惶惑岁月的见证。画中契丹骑士回身张弓的瞬间,仿佛隐喻着这位流亡王子对故土的眷恋。

及至秋深,洛阳粮价腾贵。《册府元龟》载是年"河南诸州旱蝗",朝廷自顾不暇。李赞华遣心腹密携《阴符经》真迹献于明宗,希冀换取庇护。《宣和画谱》记此事:"当唐末帝时,以画马为献。"然明宗不久驾崩,潞王李从珂旋即兵变。在漫天烽火中,这位契丹皇子的命运,正如其传世画作《获鹿图》中惊惶的麋鹿,即将迎来更大的动荡。

公元936年

石敬瑭在契丹支持下攻打后唐,李赞华处境更加危险

936年秋,当石敬瑭的叛军与契丹铁骑会师于太原时,身在洛阳的李赞华正"每夕阖户自掊,以觇灾异"(《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这位契丹前太子、后唐赐姓的"李"姓王侯,在案头龟甲灼裂的脆响中,分明听见了命运的谶音。

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饵,换得耶律德光亲率五万骑南下。据《资治通鉴》载,契丹军过雁门时"旌旗不绝五十余里",而洛阳城内"百官震惧"。李赞华深知,自己这个被弟弟夺位的契丹前东丹王,此刻已成双方博弈的活棋——后唐末帝李从珂疑其通敌,契丹新主更视其为眼中钉。

十月深秋,叛军攻破洛阳前夕,李赞华的府邸被"巡检军士"团团围住。《旧五代史·契丹传》记载其最后时刻:"赞华知祸且至,谓妻妾曰:'我以异物窃据于此,旦暮人将图我。'"当夜,果然有军士破门而入,这位曾绘《射骑图》的丹青妙手,最终"遇害于其第,年三十九"。其尸首被匆匆掩埋时,洛阳城外正传来契丹皮室军"毡裘左衽,驰骋络绎"的马蹄声(《辽史·义宗传》)。

后世史家评说这段公案,往往引用《契丹国志》的冷峻笔触:"虽事出于仓卒,然人亦以为阴报。"这位身陷双重政治漩涡的异国王孙,在936年那个血色的黎明,用生命诠释了乱世中"非我族类"的残酷生存逻辑。

公元937年

李从珂兵败自焚前,派人杀害李赞华

那日洛阳城头的火光映红了半阙天空,后唐末帝李从珂在玄武楼堆积柴薪自焚时,手中犹攥着半截裂帛。据《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载:"及王师至潞,从珂计无所出,乃与曹太后、刘皇后、雍王重美及宋审虔等携传国宝登玄武楼,积薪将自焚。"而此刻距他密遣壮士李彦绅杀害契丹质子李赞华,不过旬月之隔。

李赞华本名耶律倍,乃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天显五年(930年)因政争失利投奔后唐。明宗李嗣源赐姓李,更名赞华,待以亲王之礼。《契丹国志》卷十四记其"通阴阳,知音律,工辽、汉文章,尝译《阴符经》"。这位身负契丹皇族血脉的画家诗人,却在937年闰正月廿六日,迎来了宿命般的终局。

当石敬瑭引契丹军南下时,李从珂对这位质子的猜忌已达顶点。《资治通鉴》卷二八一记载甚详:"唐主遣使召契丹主兄李赞华,时赞华在洛阳,或劝之北去,赞华曰:'岂有子侄争国,而从父乞食乎!'唐主虑其为内应,密诏李彦绅害之。"这段对话透露出李赞华的政治洁癖,却也加速了他的死亡。

关于遇害细节,《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载:"从珂使人杀之,彦绅破其棺,弃尸于外。"同书《唐本纪》更补充道:"赞华好饮人血,姬妾多刺臂以吮之,卒以此失众心。"这些记载虽夹杂着中原对异族王子的猎奇想象,却折射出乱世中文化夹缝生存者的悲剧。

当李彦绅的刀锋落下时,洛阳城外的伊水正映着早春的薄冰。这位绘制过《射骑图》的契丹王子,最终未能等到其弟辽太宗耶律德光攻破洛阳。《辽史·宗室传》载其死后追尊为"让国皇帝",而中原史笔却永远定格在《旧五代史》那句冰冷的判词:"及契丹主入洛,丧其尸,以王礼葬焉。"两朝史册的温差间,一个文化交融者的生命,就这样消逝在民族政权更迭的齿轮中。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李赞华同年出生

李衍

899年-926年

李衍即前蜀后主,字化源,是前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他年少时聪明伶俐,擅长写文章,精通音律。继位后,他荒于政事,生活奢侈无度,广建宫殿,沉迷于声色犬马。其统治导致前蜀政治腐败,国力衰退。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军攻蜀,李衍兵败投降,前蜀灭亡。次年,李衍在被押往洛阳途中,被后唐庄宗赐死。

与李赞华同年出生

王衍

899年-926年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末代皇帝,原名王宗衍,字化源,是前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王衍即位后,荒于酒色,不理朝政,生活奢侈无度,将国政交予宦官宋光嗣等。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郭崇韬等讨伐前蜀,王衍兵败投降,前蜀灭亡。次年,在被押往洛阳途中,李存勖听信谗言,将王衍及其亲族一并杀害。

比李赞华大1岁

和凝

898年-955年

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他是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法医学家。和凝自幼聪明好学,十七岁举明经,梁贞明二年(916年)登进士第。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在后晋时官至宰相。他长于短歌艳曲,有“曲子相公”之称,著有《红叶稿》《香奁集》等。同时,他还与儿子和蒙合著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疑狱集》。

比李赞华小2岁

孙光宪

901年-968年

孙光宪,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县东北)人,五代时期著名的词人、史学家。他出身农家,自幼好学。早年曾为陵州判官,后避乱到荆南,依附高季兴,任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后,被授为黄州刺史。孙光宪博通经史,著述颇丰,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多种著作,其中《北梦琐言》是一部笔记小说集,记载了大量晚唐五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逸闻轶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词风格清疏,题材广泛,在五代词坛独树一帜,对后世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比李赞华大3岁

欧阳炯

896年-971年

欧阳炯,益州华阳(今属四川成都)人,字炯之。他是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其自幼聪敏,擅长辞赋。历仕前蜀、后蜀及北宋。在前蜀时为中书舍人,后蜀时累官至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后蜀灭亡后入宋,授左散骑常侍。欧阳炯工诗文,尤擅词,其词多写艳情,风格秾丽,在词史上有一定地位,著有《花间集序》,对花间词派的创作风格等进行了总结,对后世研究花间词具有重要意义。

比李赞华小3岁

韩熙载

902年-970年

韩熙载,字叔言,五代时期南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早年仕于后唐,后投奔南唐,历仕李昪、李璟、李煜三朝。以才华横溢、放荡不羁闻名,曾主持科举,选拔人才。晚年因政治避祸而纵情声色,留下《韩熙载夜宴图》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