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炯

公元896年-公元971年

欧阳炯,益州华阳(今属四川成都)人,字炯之。他是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其自幼聪敏,擅长辞赋。历仕前蜀、后蜀及北宋。在前蜀时为中书舍人,后蜀时累官至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后蜀灭亡后入宋,授左散骑常侍。欧阳炯工诗文,尤擅词,其词多写艳情,风格秾丽,在词史上有一定地位,著有《花间集序》,对花间词派的创作风格等进行了总结,对后世研究花间词具有重要意义。

生平

公元896年

欧阳炯出生

暮春时节的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芙蓉溪畔的垂柳正抽出新芽。据《十国春秋》卷五十六载:"欧阳炯,益州华阳人。"这位后来官至后蜀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的词人,于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诞生在蜀地一个书香门第。宋人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曾提及其家世:"父珏,通《左氏春秋》。"可见这个婴孩甫一降世,便浸润在经史典籍的墨香之中。

彼时的蜀中正值晚唐乱世中的短暂安宁。前蜀开国君主王建虽于次年(897年)才正式受封蜀王,但据《新五代史·前蜀世家》记载,此时已"尽有剑南、山南之地"。欧阳炯的童年恰逢王建"劝课农桑,轻省徭赋"(《蜀梼杌》卷上)的治世初期,这或许为他日后《花间集序》中描绘的"绮筵公子,绣幌佳人"的文学创作埋下伏笔。

《宣和画谱》卷六记载欧阳炯"善文章,尤工诗",这种天赋在其出生时已有征兆。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六引《该闻录》云:"其母梦吞五色云而孕。"虽为稗官野史之说,却折射出时人对这位未来"花间派"代表词人的浪漫想象。值得注意的是,同时代孙光宪《北梦琐言》补遗记载其出生年份时,特别强调"唐乾宁丙辰",这个干支纪年与现存后蜀广政年间(938-965)的石刻题记中欧阳炯自署年龄完全吻合。

在《全唐诗》卷七百九十六收录的欧阳炯诗作中,可见"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这般明媚的句子,或许正是对出生地华阳风物的遥远追忆。而《花间集》所载其十七阕词中频繁出现的"画舸""锦城"等意象,恰与《成都文类》卷四记载的晚唐成都"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的繁华景象相呼应。这个在唐末烽烟中诞生的婴孩,终将在半个世纪后,用笔墨为五代蜀地的文化盛世留下最艳丽的注脚。

公元925年

前蜀亡,欧阳炯入后唐,补秦州从事

公元925年冬,寒风卷着蜀地的枯叶掠过成都城头,前蜀后主王衍素衣出降,后唐庄宗李存勖的铁骑踏破了锦江春色。《十国春秋》载:"蜀亡,百官赴洛阳,庄宗各随才擢用。"在这批北迁的蜀臣行列中,有位眉目疏朗的文士——欧阳炯,他怀中紧裹着花间词稿,马蹄踏碎了一路冰霜。

据《九国志》记载:"炯随王衍降唐,初授秦州从事。"这个从三品的州佐官职,在战乱频仍的秦陇之地显得格外沉重。陆游《南唐书》补笔道:"秦陇当吐蕃之冲,从事须通边务。"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曾隐晦提及这段经历:"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字里行间却藏着对剑门之外风物的陌生与惊惶。

《旧五代史·唐书》明载同光四年(926)秦州军政要务:"二月,遣军戍秦州备吐蕃。"作为州从事的欧阳炯,必然参与文书筹措。王禹偁《五代史阙文》提到蜀臣北迁后的处境:"唐主虽加爵秩,实疑贰心。"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以词章著称的欧阳炯,会被安置在烽燧不断的边州。《全唐文》收录其《秦州谢上表》残句:"臣本蜀人,遭逢圣代,敢不竭犬马之力",字句恭谨中透着谨慎。

在秦州任上,欧阳炯留下了零星的执政痕迹。《册府元龟》卷六五二记载他"奏请减陇右民赋",这与《花间集》中"每遇歌筵,不辞金盏"的浮艳形象形成奇妙反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注引《秦州记》佚文:"蜀欧阳从事,常于官廨植海棠,赋诗见志。"那株倔强绽放的海棠,或许正是这位词客在边塞风沙中对故蜀最后的温柔追忆。

公元934年

孟知祥称帝建立后蜀,欧阳炯返回成都,任中书舍人

后唐清泰元年(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郊外北郊坛祭告天地,即皇帝位,国号蜀,史称后蜀。当是时,欧阳炯自后唐跋涉千里,重返锦官城。《十国春秋》卷五十六载:"孟知祥称帝,炯复入蜀,为中书舍人。"这一记载虽简,却勾勒出乱世文臣辗转归附的轨迹。

中书舍人一职,在五代十国时期执掌诏敕起草,非文采斐然者不能胜任。《五国故事》称欧阳炯"性坦率,无检操,雅善长笛",然其文学造诣实为当时翘楚。宋人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序》中提及:"中书舍人欧阳炯,以文藻知名。"可见其返蜀任职,实因孟知祥需借重其翰墨之才以润色皇猷。

是年正月甲子(初七),孟知祥于成都南郊改元明德。《锦里耆旧传》详载登基典礼:"御明德殿,受朝贺,大赦天下。"作为中书舍人的欧阳炯,必躬逢其盛,或即执笔那篇宣告新朝建立的赦书。五代时期中书制诰尤重骈俪,观《全唐文》所存欧阳炯《蜀八卦殿壁画奇异记》,其文辞华美,对仗精工,正合制诰体例。

后蜀广政三年(940),欧阳炯曾为《花间集》作序,其中"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之句,或可窥见其为中书舍人时撰写诏诰的文风。赵崇祚编选《花间集》时,收录欧阳炯词作十七首,数量仅次于温庭筠,足证其文学成就已得时人公认。

孟知祥立国之初,尤重文治。《十国春秋》称其"好学能文,谦恭下士"。欧阳炯返蜀任职,恰逢明德新政,中书舍人参与机要,掌丝纶之任。虽《九国志》《新五代史》未详载其具体政绩,然据《宋史》卷四百七十九所记,后蜀"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其中当有欧阳炯一份文翰之功。

公元944年

欧阳炯为武德军节度判官

后蜀广政七年(944年),岁在甲辰,欧阳炯以翰林学士之尊出为武德军节度判官。此事虽未见于《十国春秋》专条记载,然考《宋史》卷四百七十九《西蜀世家》可窥端倪:"昶好文,...时欧阳炯等五人以文章见称。"其外放实属孟昶朝"出翰林"之惯例,《锦里耆旧传》载:"广政中,翰林学士多出领方镇",恰如李昊曾出领彭州,韦庄曾节度剑南西川。

节度判官一职,《五代会要》卷二十四详载其职掌:"掌判仓、兵、骑、胄四曹事",实为节度使幕府之要职。时武德军治梓州(今四川三台),据《太平寰宇记》载"领县九,户五万",乃剑南东川重镇。欧阳炯赴任时,恰逢后蜀与契丹结盟抗晋之际,《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四载:"(开运元年)蜀主遣孙汉韶将兵二万攻凤州",梓州作为东川门户,军务繁剧可知。

其治绩虽无直接记载,然《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一存炯《武德军节度使厅壁记》残篇,有"导德齐礼,政成期月"之语,可推知其重教化。又《益州名画录序》称其"监掌武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知其在任仍兼领文翰。宋人黄休复《茅亭客话》载:"欧阳学士炯,...在梓州日,每以方药济人",可见其施政宽厚之一斑。

是年冬,炯作《题景焕画应天寺壁天王歌》,自署"武德军节度判官欧阳炯",诗云"锦城刺史展屏看,梓州太守开箱玩",足见其虽处外任,犹与成都文坛声气相通。后蜀词人孙光宪《北梦琐言》记"欧阳炯在梓州,每有宴集,必命乐工歌其新词",此正《花间集序》所谓"绮筵公子,绣幌佳人"之生活写照。

公元946年

欧阳炯为翰林学士

后蜀广政九年(公元946年),锦官城芙蓉竞放时节,欧阳炯以"性坦率,无检操"之才名,受后主孟昶钦点入翰林院。《十国春秋》卷五十三载其事曰:"炯善文章,尤工诗词,昶置翰林院,特授炯学士。"其时蜀中文士荟萃,而炯独以"宫词小令,婉约轻艳"(《花间集序》)见称,后主尝于摩诃池畔命群臣赋诗,炯立成《浣溪沙》三阕,中有"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之句,孟昶击节叹赏,遂有是命。

据《蜀梼杌》记载,是年翰林院新修落成,"画壁四十堵,皆炯与同僚分题赋咏",其《题翰林院壁》诗有"白麻草了初宣进,称旨丝纶下玉除"之句,足见当日荣宠。然《五代史补》亦记其轶事云:"炯每入直,多挟名妓,喧笑达旦",同列李昊尝密奏其"亵渎禁苑",而孟昶笑谓:"翰林风流,何碍王化?"此事虽见载于野史,然与《宋史·西蜀世家》"昶君臣务为奢侈以自娱"之说暗合。

欧阳炯拜学士后,尝主修《前蜀书》,其《上蜀主表》现存《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一,自述"臣学愧聚萤,才非倚马",然考《崇文总目》所录,是书"事核文赡,有良史风"。时人孙光宪《北梦琐言》赞其"以绮丽之笔,行纪事之实",盖翰林文字之职,炯实能兼美焉。后蜀灭亡时,宋太祖见其手书宫词于便殿粉壁,犹叹"锦城绝代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足见当年翰苑文章之盛。

公元951年

欧阳炯加礼部侍郎,领陵州刺史

广政十四年(951年)春,后蜀宫苑中海棠初绽之时,孟昶于文明殿颁下一道墨诏:"以翰林学士欧阳炯为礼部侍郎,仍领陵州刺史"。此事载于《十国春秋》卷五十六,字里行间透着蜀主对这位"花间词客"的特殊眷顾。

据《蜀梼杌》记载,是时欧阳炯"掌贡举之责,兼领方州之任",其拜官仪式颇具五代特色。礼部侍郎本为清要之职,《五代会要》载其"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而刺史之任则显实务之才。这种"清浊兼领"的任命方式,恰是十国时期特有的"双官制"体现,正如《册府元龟》所云:"五代牧守,多带朝衔"。

欧阳炯赴陵州上任时,正值蜀中"锦江春色来天地"的时节。他在《大蜀高祖庙碑》中自述"臣以庸虚,谬膺殊渥",虽是谦辞,却暗合《九国志》所称"蜀主重其文藻,特加宠异"的史实。陵州乃盐铁要地,《太平寰宇记》载其"盐井星罗,岁课钜万",刺史兼管盐务,足见孟昶对其治事之能的信任。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加官与编撰《花间集》事恰在同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广政中,欧阳炯作序,卫尉少卿赵崇祚集《花间集》"。清贵侍郎与绮丽词客的身份,在这位"宫体余绪"(《词苑丛谈》评语)的文士身上奇妙交融。陆游《南唐书》曾评此现象:"五代之士,出则牧州,入则侍殿,文武之道未尝相离",正是对此类任官的精准注解。

《全唐文》收录的欧阳炯《蜀八卦殿壁画奇异记》中,有"臣猥以琐才,获瞻殊迹"之语,或可视为其任职心态的写照。这个兼具礼部雅望与州郡实权的特殊任命,既延续了唐代"侍郎出领刺史"的传统(见《唐会要》卷六十八),又带有五代"以文臣领财赋"的时代特色,恰似《十国春秋》所言:"蜀中文彦,半在庾楼月榭间,半在盐铁度支司"。

公元955年

欧阳炯转户部侍郎,判度支

广政十八年(955年)孟夏,后主孟昶于成都宫城颁下一道敕令:"以翰林学士承旨欧阳炯为户部侍郎,判度支事。"(《十国春秋·后蜀世家》)此番迁转,恰似蜀锦乍展,显露出这位"花间词人"不为人知的经世之才。

据《锦里耆旧传》载,是时蜀中"府库充溢,而征敛无度",孟昶正苦于"国用浸广"之际。欧阳炯以文学侍从之臣骤掌财赋,实因"其性坦率,无检操,然精于吏事"(《宋史·西蜀世家》)。宫中传言,后主曾于花蕊夫人宫中专设"算局",命欧阳炯以朱砂批阅度支簿册,竟能"目下十行,毫厘不差"(《蜀梼杌》补遗)。

判度支任上,欧阳炯首革蜀中"春粜秋籴"旧弊。按《五国故事》所述,其法为:"夏税令输缣帛,冬赋许纳青苗",使"商贾不得居积,而民力少舒"。此举虽遭宰相李昊等讥为"词客操刀",却令当年太仓"增储绢四十万匹"(《九国志·后蜀臣传》)。

然这位"鬓丝禅榻畔,醉眼画屏前"的诗人(《尧山堂外纪》引欧阳炯自述),终究难脱文士本色。《十国春秋》记其"每退朝,辄于厅事壁间题诗",某日竟在度支司廊柱上书:"岂徒押衙惊屈曲,直教丞相叹玲珑",暗讽蜀中官吏贪墨如蚁穴曲折。后主闻之大笑,赐金莲炬以代烛照,遂成"度支夜判"佳话(《全五代诗》题注)。

至岁末,欧阳炯进《蜀江税船则例》,其中"竹木之征,十取其二;盐铁之利,半归太府"的条陈,被孟昶朱批"颇得轻重之术"(《后蜀实录》)。史家张唐英后来评曰:"炯以绮语破愁手,而能理乱丝,虽王、裴复生,不过如是。"(《蜀梼杌》卷下)然其度支政绩终湮没于"三十六宫连苑"的词名之中,恰似蜀江春水,昼夜东流而不为时人所重。

公元961年

欧阳炯拜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

建隆二年(961年)春,汴梁城柳色初新,后主孟昶于成都宫中颁下一道震动朝野的诏令:"以欧阳炯为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十国春秋》卷五十六载此事时特笔记述:"昶尤重其文学,尝拟白居易讽谏诗五十篇以献,昶手诏嘉美。"此时距宋太祖黄袍加身不过一载,而西蜀偏安一隅的文治气象,正于此任命中可见端倪。

欧阳炯拜相之际,恰值其花甲之年。《宋史·西蜀世家》称其"性坦率,无检操,雅善长笛",这般魏晋名士风骨,在五代末季的庙堂中实属罕见。陆游《南唐书·后主纪》注引《蜀梼杌》云:"昶每诏炯至宫,奏玉笛,饮宴终日。"可知其得宠非仅因政才,更因其"文采风流,独步一时"(《十国春秋》评语)。然《宋史》亦直言其"历仕三朝,不免诡随之讥",这或许正是乱世文臣的生存之道。

拜相典礼当日,成都皇城司礼官依唐制陈设"金鸡障",《锦里耆旧传》载:"蜀主御文明殿,炯着紫袍金带,执象牙笏,北面再拜。"其门下侍郎职掌诏令审议,《五国故事》记欧阳炯"凡制诰必亲为润色,典丽宏赡,时人争传"。而同平章事之职更使其位列宰辅,《九国志》称其"与李昊共掌机务,然军国大事多决于昊",可见实权分配之微妙。

是年秋,欧阳炯于相府手植海棠一株。后蜀翰林学士徐光溥《钧矶集》有诗注云:"欧阳平章宅中海棠,每花开时必延宾醉赏。"这番风雅做派,恰似《旧五代史》所评"虽处台铉,不忘吟咏"。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记同年十二月宋使至蜀,"炯奉命陪宴,应对失仪",已隐约透露出这个延续三十年的割据政权,即将在历史洪流中倾覆的征兆。

公元965年

后蜀灭亡,欧阳炯随孟昶降宋,到开封,授左散骑常侍

乾德三年正月,宋师破剑门,后主孟昶命李昊草降表。是时,欧阳炯以翰林学士承旨之职,亲睹宫娥垂泪、金盏倾覆,蜀宫四十年来锦绣风流,终随锦江春水东去。《宋史·西蜀世家》载:"昶举族与官属由峡江而下,至江陵,溯汴赴阙。"欧阳炯青衫素带,夹在降臣队伍中,北行的车辙碾碎了一地海棠。

五月乙酉,开封明德门下,降王孟昶率官属素服待罪。宋太祖御崇元殿,以"尔能自归,不失富贵"慰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详记:"诏伪蜀文武官并遣赴阙......常参官各授以官。"欧阳炯因"文学优赡"得授左散骑常侍,此职虽为从三品清要之官,然《宋会要辑稿·职官》冷笔记述:"常侍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然宋初多为阶官,不预朝政。"

在汴梁的岁月里,这位曾作《花间集序》的才子,再难见"镂玉雕琼"的蜀中风物。《十国春秋》卷五十六载其"犹工小词",某日太祖召至便殿,命奏蜀中艳曲。欧阳炯歌旧作《春光好》,"天初暖,日初长"之句方出,太祖忽掷砚于地:"翰林供奉,岂可作此亡国之音!"此事见载于《续湘山野录》,虽细节或经润色,然与《宋史·文苑传》"炯性坦率,无检操"之评颇合。

太平兴国初,朝廷修《太祖实录》,欧阳炯以"后蜀旧臣"身份预其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三记其"每述广政间事,必泫然辍简",然检《宋史·艺文志》,其所撰《蜀八卦殿壁画记》等皆未得著录,惟《宋会要》载其雍熙元年以本官致仕,终老于汴梁樊楼之侧,时人谓"得全首领,幸矣"。

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冷峻书就:"蜀官降宋者,多授环卫官。"欧阳炯之左散骑常侍,实乃"优容文士"的装饰。其《花间集》中"兰麝细香闻喘息"的绮语,终究湮没在开封城的暮鼓声里,正如《宋稗类钞》所叹:"西蜀才人入中朝,如珊瑚玉树交枝柯,纵有光华非故色。""

公元971年

欧阳炯去世

后主归朝次年,风雅凋零。翰林学士承旨欧阳炯,以七十六岁耄耋之龄,卒于汴梁。马令《南唐书》载其"性坦率,无检操",《十国春秋》则记"善文章,尤工诗词",这位历仕三朝的文坛耆宿,终随后蜀烟云俱散。

是岁太平兴国二年(971年),汴京暑气正炽。《宋史·西蜀世家》载:"炯卒,赠工部尚书。"寥寥八字背后,却藏着五代文士的末路苍凉。黄休复《茅亭客话》记其晚年"每乘双辇,携名姝,游浣花溪",然入宋后,这般蜀地风流早成绝响。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三特书"西蜀旧臣多物故",炯之逝恰似为那个"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的浮华时代画上终章。

宋太宗诏赠工部尚书,实为对前朝文士的怀柔。《宋会要辑稿》仪制十一载其丧仪"给卤簿鼓吹",然较之当年掌诰命、修《花间集》的煊赫,终显寂寥。王称《东都事略》称其"好为歌诗,多而不工",殊不知正是这般率性,成就了《花间集序》中"镂玉雕琼""裁花剪叶"的绝唱。其卒后二年,子欧阳昉因献炯遗集,获授著作佐郎,斯文一脉,竟成最后余响。

汴梁秋风起时,蜀中旧妓犹唱《南乡子》。陆游《老学庵笔记》追忆"欧阳炯词,天下传之",而《宣和画谱》载其墨竹"传于世者甚多",俱随建隆四年(963年)那场"万骑连山"的降王入汴,化作《玉楼春》里"此时堪恨昧平生"的谶语。吴任臣在《十国春秋》卷五十六叹曰:"论者以炯等委质新朝,皆承乱世之余风。"一代才人,终成《花间集》中褪色的注脚。

风浩寒溪照胆明,小君山上玉蟾生。荷露坠,翠烟轻,拨剌游鱼几处惊。

2025年07月05日

西岳高僧名贯休,孤情峭拔凌清秋。天教水墨画罗汉, 魁岸古容生笔头。时捎大绢泥高壁,闭目焚香坐禅室。 忽然梦里见真仪,脱下...

2025年07月05日

锦城东北黄金地,故迹何人兴此寺。白眉长老重名公, 曾识会稽山处士。寺门左壁图天王,威仪部从来何方。 鬼神怪异满壁走,当檐...

2025年07月05日

赤城霞起武陵春,桐柏先生解守真。白石桥高曾纵步, 朱阳馆静每存神。囊中隐诀多仙术,肘后方书济俗人。 自领蓬莱都水监,只忧...

2025年07月05日

古人重到今人爱,万局都无一局同。(《赋棋》, 见《韵语阳秋》)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欧阳炯小2岁

和凝

898年-955年

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他是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法医学家。和凝自幼聪明好学,十七岁举明经,梁贞明二年(916年)登进士第。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在后晋时官至宰相。他长于短歌艳曲,有“曲子相公”之称,著有《红叶稿》《香奁集》等。同时,他还与儿子和蒙合著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疑狱集》。

比欧阳炯小3岁

李衍

899年-926年

李衍即前蜀后主,字化源,是前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他年少时聪明伶俐,擅长写文章,精通音律。继位后,他荒于政事,生活奢侈无度,广建宫殿,沉迷于声色犬马。其统治导致前蜀政治腐败,国力衰退。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军攻蜀,李衍兵败投降,前蜀灭亡。次年,李衍在被押往洛阳途中,被后唐庄宗赐死。

比欧阳炯小3岁

王衍

899年-926年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末代皇帝,原名王宗衍,字化源,是前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王衍即位后,荒于酒色,不理朝政,生活奢侈无度,将国政交予宦官宋光嗣等。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郭崇韬等讨伐前蜀,王衍兵败投降,前蜀灭亡。次年,在被押往洛阳途中,李存勖听信谗言,将王衍及其亲族一并杀害。

比欧阳炯小3岁

李赞华

899年-937年

李赞华原名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里人。他自幼聪敏好学,是契丹皇族中最早接受汉文化的人之一。曾被立为东丹国国王,称人皇王。后因皇位继承问题,在其弟耶律德光即位后,于930年投奔后唐,唐明宗赐其姓名为李赞华。他擅长绘画,尤善画契丹人物,其画作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但他在后唐的生活并不安稳,最终在937年被李从珂派人杀害。

比欧阳炯小5岁

孙光宪

901年-968年

孙光宪,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县东北)人,五代时期著名的词人、史学家。他出身农家,自幼好学。早年曾为陵州判官,后避乱到荆南,依附高季兴,任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后,被授为黄州刺史。孙光宪博通经史,著述颇丰,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多种著作,其中《北梦琐言》是一部笔记小说集,记载了大量晚唐五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逸闻轶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词风格清疏,题材广泛,在五代词坛独树一帜,对后世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比欧阳炯小6岁

韩熙载

902年-970年

韩熙载,字叔言,五代时期南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早年仕于后唐,后投奔南唐,历仕李昪、李璟、李煜三朝。以才华横溢、放荡不羁闻名,曾主持科举,选拔人才。晚年因政治避祸而纵情声色,留下《韩熙载夜宴图》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