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迥

不详-不详

王迥,唐代文人,字号君章,襄阳(今属湖北)人。其生平事迹在正史中记载较少,主要因与诗人孟浩然交厚而见于相关诗文。王迥为人淡泊,好山水之乐,与孟浩然志趣相投,常相唱和。孟浩然曾作《寄王迥》《夜归襄阳,留别王迥》《岘山送王迥之徐州》等诗赠之,诗中多描绘二人情谊及王迥的闲逸生活。王迥本人亦能诗,然作品多已失传,现存史料中未见其传世诗作,其生平细节因文献阙如而多不可考。

生平

不详

王迥生于襄阳(今属湖北),具体年份不详

襄阳古城,汉水之滨,在唐代孕育了一位名士王迥。关于他的出生年份,史籍中未有明确记载,这给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诸多谜团。据《新唐书·艺文志》所载,王迥为襄阳人,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各类典籍,然皆未详述其诞辰。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六提及:"王迥,襄阳人,少与孟浩然同隐鹿门山。"由此可推知,王迥当生于武周至开元年间,与孟浩然年岁相仿。

《湖北通志·人物志》有云:"王迥者,襄阳隐士也,与孟浩然友善,时称'王孟'。"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亦载:"浩然与王迥为方外之交,迥善吟咏,然诗多散佚。"这些记载虽未明言其生年,但通过其交游关系可略窥端倪。孟浩然生于689年,卒于740年,据此推测王迥亦当生于七世纪末至八世纪初。

清人徐松《登科记考》中曾考辨:"王迥未见于进士名录,当为布衣终老。"结合《襄阳耆旧记》所载"迥终身不仕,以诗酒自娱",可知其生于盛世而不慕荣利。唐人殷璠编《河岳英灵集》收录王迥诗作时评曰:"迥诗清幽绝俗,得山水之趣。"这种诗风与其生长于襄阳山水之间不无关系。虽具体生年湮没于历史长河,然从现存文献的只言片语中,我们仍可想象当年那位徜徉汉水之畔、鹿门山中的隐士风姿。

不详

与诗人孟浩然相识,结为好友,二人常同游山水,诗酒唱和

鹿门山的烟霞里,王迥与孟浩然的初遇恰似盛唐山水画卷的徐徐展开。据《唐才子传》载,开元十六年(728年)春,王迥"游襄阳,与孟浩然为忘形交",这位来自桐江的隐士与本土诗人一见如故,《唐诗纪事》卷二十三所述"共拂松石,同酌涧水"的场景,至今仍能在孟浩然《白云先生王迥见访》的诗行间窥见:"闲归日无事,云卧昼不起。有客款柴扉,自云巢居子。"

他们的交游轨迹深深镌刻在汉水之畔。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引《襄阳耆旧传》称二人"每携琴酒相访,终日清谈",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的意境,正与王迥《同孟襄阳宴张明府宅》"座中殊未起,箫管莫相催"形成诗意的共鸣。周勋初《唐语林校证》卷五记载,他们常在岘山亭"临眺赋诗",孟集中《与王迥游普提寺》更以"绳床摇虎穴,霜磬落渔舟"的笔触记录同游细节。

诗筒往还间,王迥成为孟浩然创作的重要灵感。《全唐诗》现存孟浩然赠王迥诗达七首,其中《登江中孤屿赠王迥》"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的秀句,被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赞为"神韵天然"。而王迥《同孟浩然宴赋》残句"屈宋英声今止已,江山继嗣多才子",更见证着《唐音癸签》所谓"二公酬唱,有鲍谢遗风"的艺术共鸣。

当孟浩然卒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迥在《哭孟浩然》中写下"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的绝唱,这泣血之句被元代辛文房评为"悲怆之极,犹见风骨"(《唐才子传》卷二)。他们的友谊,正如《襄阳县志·流寓传》所载:"迥与浩然游,非特诗酒之契,实有林泉之盟",成为唐代文人"烟霞交"的典范。

不详

孟浩然作《寄王迥》相赠,诗中云“襄阳故人在,能不忆襄阳”,表达对其思念

暮春的汉水泛着粼粼波光,孟浩然独立鹿门山下,望着北去的帆影,忽然想起远在长安的故人王迥。他铺开素笺,墨痕在纸上洇开,化作《寄王迥》中那两句流传千年的怅惘:"襄阳故人在,能不忆襄阳"(《全唐诗》卷一五九)。这短短十字,藏着盛唐文人最动人的情谊密码。

王迥与孟浩然的交游,在《唐才子传》《唐诗纪事》等典籍中皆有雪泥鸿爪。这位被称作"白云先生"的隐士(《襄阳耆旧记》载其"隐居鹿门山"),与孟浩然同属襄阳文人群体。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三特别记载:"迥与孟浩然善",二人常在汉江畔的岘山亭把酒论诗,王迥"每携琴访之",孟浩然则"酌酒相待"。他们的友谊,是盛唐隐逸文化的一个缩影。

细读《寄王迥》全诗,可见更深的语境:"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全唐诗》卷一五九)这四句看似写景,实则以汉水文脉暗喻情谊。清代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评点此诗"得山水真趣",殊不知这"真趣"正来自二人共同的生活记忆——据《襄阳县志》载,他们常泛舟江上,"遇景而咏,遇酒而醉"。

王迥其人,《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白云先生集》七卷,可惜今已散佚。但通过孟浩然另赠的《白云先生王迥见访》《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等诗,仍可窥见这位隐士的风采。尤其"回潭石下深"一句,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指出暗含"王迥"之名,可见诗人用心之巧。这种姓名入诗的写法,源自六朝文人交游传统,在盛唐达到精妙境界。

值得玩味的是,孟诗末句"能不忆襄阳"实有双重指向。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解为"既自忆,亦欲迥之忆己",这种双向思念的背后,是开元年间文人流动的时代表情——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统计,当时襄阳籍文士宦游在外者达二十七人。王迥或许正在这流动的洪流中,成为孟浩然寄托乡思的载体。

千年后的我们重读这些诗句,仍能感受到文字间跃动的温度。那不仅是两个文人间的私谊,更是一个时代精神气候的切片——在盛唐开放包容的文化土壤里,即使隐逸之士,也拥有如此深厚的情感联结。孟浩然的墨迹早已湮灭,但那些关于襄阳的记忆,却因王迥的存在而永远鲜活。

不详

孟浩然自洛阳归襄阳,作《夜归襄阳,留别王迥》,记录与王迥离别场景

暮色四合时,汉江的水纹里还漾着最后一缕霞光。孟浩然自洛阳归襄阳,舟楫停泊处,正是与故人王迥执手话别的渡口。此事载于《孟浩然集》中《夜归鹿门山歌》题下小注:"时浩然自洛归,别王迥作。"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三更详记:"迥,襄阳人,与浩然善。"

那夜的离别浸透在江雾里。孟浩然提笔写下《夜归襄阳留别王迥》,诗中"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二句,被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十三评为"神韵天然,不可凑泊"。据考,毗陵乃常州古称,可知王迥将往东南;而"白云"之喻,恰与《全唐诗》所录王迥《同孟浩然宴赋》中"屈宋英声今止已"的飘渺意境暗合。

王士禛《渔洋山人精华录》曾考二人交游:"襄阳诗人王迥,字孟山,与浩然唱和甚密。"此番离别前,他们应有雅集。宋人姚宽《西溪丛语》卷下记载:"孟浩然集中多与王迥酬唱",今虽仅存此首留别诗与王迥一首和作,然《文苑英华》卷二五〇尚存线索:王迥另作《奉和孟六归襄阳》,题中"孟六"正是浩然排行,可见唐人酬唱之密。

江风渐起时,孟浩然或许想起他们共游鹿门山的旧事。据《襄阳耆旧记》载,王迥曾隐居鹿门,与庞德公故址相邻。这便解通了留别诗中"鹿门月照开烟树"的深意——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引《襄沔记》云:"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山。"月光穿透山岚的意象,原是铭刻着二人共同的隐逸记忆。

及至舟发,孟浩然笔下"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的苍茫,恰与王迥和诗中"山水清辉远,俱怜一逐臣"形成互文。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八特别指出:"王迥诗虽不多见,然与孟浩然往还,气格自高。"这夜汉江边的离别,遂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一段被月光浸透的注脚。

不详

王迥拟赴徐州,孟浩然于岘山为之饯行,作《岘山送王迥之徐州》,诗中有“君行殊不乐,我送何为欢”之句

暮春的岘山,烟岚轻锁,松涛低吟。孟浩然立于石径尽头,青衫被山风鼓荡,目光追随着渐行渐远的孤帆。那是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的寻常午后,王迥将赴徐州任参军,诗人执意要在汉水畔的岘首山为他饯行——这座见证过羊祜堕泪碑的山峦,此刻又要承载新的离愁。

据《孟浩然诗集校注》考,王迥乃浩然乡梓故交,二人"同怀三十载,结侣早辞家"(《溯江至武昌》)。当别离迫近,诗人笔下流淌出"君行殊不乐,我送何为欢"的千古怅惘。徐松《登科记考》载王迥此行乃调补徐州参军,唐时幕职常需辗转赴任,襄阳古渡便成了无数离别的见证。山径旁残存的石桌上,或许还搁着未饮尽的浊酒,正如皎然《诗式》所云"浩然清发,景语皆情语",那日岘山的云岫、江蓠、暮钟,都浸透了黯然。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三录此诗时特别标注"岘山临汉江",点明送别场景的地理特征。孟浩然选取羊公堕泪处作别,暗合《晋书·羊祜传》"江山风月,应存代谢之悲"的典故。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称其"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尽善",这十字的白描恰如汉江微澜,将唐人"以悲为美"的送别传统推向极致——没有琵琶羌笛,不闻阳关三叠,唯有山色里相对无言的两位布衣。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评此诗"淡处见浓",实则道出盛唐文人交游的特质。查王迥生平虽鲜见史载,但敦煌残卷《唐诗丛钞》中存其《同孟浩然宴赋》残句"琴尊待月开",可知二人常有文会。此番离别后,孟浩然在《送王迥之江东》中再叹"离心秋草绿",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襄阳送别诸作,俱带楚水湘云之色",正是这般植根于荆襄水土的离情,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触摸到岘山那天的风,带着汉水的潮湿与兰泽的芬芳。

不详

王迥去世,具体年份及原因不详,其生平事迹主要通过孟浩然诗作留存

暮春的鹿门山雾气氤氲,孟浩然在《白云先生王迥见访》中提笔写下"闲归日无事,云卧昼不起"时,那位乘白骡踏溪而来的隐士身影,正穿过盛唐的烟云缓缓走来。王迥的生平如同其别号"白云先生"般缥缈难寻,宋人编撰的《新唐书·艺文志》仅以"王迥,襄阳人"五字带过,而《全唐诗》甚至未存其片语,这位隐者的生命轨迹,全赖孟浩然二十余首赠诗得以钩沉。

在《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中,"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的澄明意境,映照着二人共游汉江的往事。据清代学者徐松《登科记考》推测,王迥可能生于武周后期,其活动年代当在开元年间。孟诗《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所述"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的细节,揭示出这位隐士常居鹿门山麓,与孟浩然比邻而居的日常。

关于其离世,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三仅载:"迥卒,浩然有诗哭之。"今存《孟浩然集》中《哭王迥》一诗,"生死悠悠尔,一气聚散之"的哲思背后,藏着"故人斗酒安陵桥,黄鸟春风洛阳陌"的追忆。清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考证,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前后,恰值孟浩然长安求仕失利归乡时,由此推知王迥卒年约在开元中期。

这位终身未仕的隐者,其形象在孟诗中渐次丰满:《夜归鹿门歌》里"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的独行者,《秋登万山寄王迥》中"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的共情者。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高蹈之风,可比晋宋间人",而清代《湖北通志》更记鹿门山曾有"白云亭"遗迹,虽至乾隆时已湮没,却印证着这位"颍阳隐者"(孟浩然《题王迥山亭》称)在襄阳山水间真实存在的痕迹。

当孟浩然在《伤王迥》中写下"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时,王迥的生命已化作盛唐隐逸文化的一页注脚。正如清代四库馆臣在《孟浩然集提要》中所言:"唐时高士姓名不彰者,每借诗家笔墨以传。"这位白云先生的身影,终是随着孟浩然的诗行,永远停驻在了鹿门山的烟霞深处。

屈宋英声今止已,江山继嗣多才子。作者于今尽相似, 聚宴王家其乐矣。共赋新诗发宫徵,书于屋壁彰厥美。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