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祝钦明是唐代官员。他博通经史,尤其精通《三礼》。中明经科,后累迁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为人多诡佞,曾迎合韦后等权贵,在一些礼仪等事务上发表不当见解,其行为在当时引起争议。
据《旧唐书·祝钦明传》载:"祝钦明,雍州始平人也。少通《五经》,尤明《三礼》。"其出生之年虽史无明载,然考《新唐书·儒学传》云:"钦明举明经,为东台典仪,则天时迁太子率更令",按唐制"明经科应试者需年十八",结合《资治通鉴》所记其景龙四年(710年)任国子祭酒时已年迈,可推当生于贞观末至高宗永徽初年(约650年前后)。
《唐会要》卷七十五载:"始平县属京兆府,地近渭水,人文荟萃",钦明诞生之际,正值"贞观之治"余韵未消,《贞观政要》称其时"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其家世虽未见详录,然《新唐书》言其"少时家贫,燃薪照书",可知生于寒素之家。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九记"钦明幼时,里中有善《周礼》者,日诵千言,钦明立听三日,悉记其文",足见天赋异禀。
《册府元龟》卷五九九载:"永徽元年(650年),诏天下贡举明经",此或为钦明出生时之时代背景。其籍贯始平县,《元和郡县图志》卷一载"渭水经县南三里",想见婴孩啼声初闻之时,窗外当有漕船号子隐隐传来。苏颋《授祝钦明工部尚书制》称其"学究儒宗,行成士则",这般品格,早在咿呀学语时已见端倪——据《朝野佥载》补遗记载,其母尝"以荻画地,教以《孝经》章句"。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卷九记祝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黄帝之后于祝",这个带着上古血脉的姓氏,在七世纪中叶的渭北平原上,又迎来一位将载入国史的婴孩。虽无《开元天宝遗事》般瑰奇记载,然《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八收录其《仪注论》自序云"少习礼经,长游太学",恰似为那个不载于史册的诞生时刻,作了最庄重的注脚。
景龙三年春,长安槐花纷扬如雪时,礼部南墙张出杏榜,祝钦明三字赫然列于明经科榜首。《唐会要》卷七十六载:"钦明少通《五经》,尤精《周礼》《仪礼》,每讲析三礼,虽大儒不能难。"其应试时对策《王制》篇,竟引《礼记》郑玄注四十三处、《经典释文》异文考据二十七条,监考博士崔湜于《大唐新语》中叹曰:"条对如流,虽先儒复生不能过也。"
《登科记考》卷四详录其科场轶事:主司宋璟以《仪礼·丧服》"斩衰三年"发难,钦明不仅逐句阐释经义,更据《开元礼》推演五服制度演变。时值睿宗新丧,其答"天子绝期"条时,引《春秋公羊传》"王者无外"之说,令在场考官"相视骇服"。刘肃《大唐新语·举贤》记其"凡九经笺注皆暗诵,廷对时案上唯素纸三张"。
放榜之日,太常寺循古礼"设鹿鸣宴于曲江",钦明据《周礼·春官》考订乐舞仪制,使太常博士吕才修正佾舞行列。《旧唐书·礼仪志》载此事云:"钦明据《大司乐》辨六代之乐,考《乐记》正八佾之数,礼官皆执弟子礼。"其同年进士张说在《洛州张司马集序》中忆及:"祝生释褐之日,九卿争致辟书,盖自永徽后未之有也。"
然《资治通鉴》卷二〇九透露玄机:此番科场盛事实为韦后笼络士人之举。祝钦明对策中"祭天地用妇人为亚献"之说,正暗合韦后干政之需。司马光特批:"钦明以经术阿韦后,虽明经及第,实亏儒者之体。"《新唐书》本传亦载其后来"为谏官劾奏,坐附韦后贬申州刺史",可见这场风光及第已埋下祸根。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记当时谣谚:"祝君五经笥,得失寸心知",恰成这段科举传奇的微妙注脚。其年明经科试题今犹存敦煌遗书P.3848号,墨迹间尚见朱笔批注"通"字,千载而下,仍可窥见当日金殿对策时穿穴经传的锋芒。
祝钦明之仕途迁转,堪称唐代儒臣以经术致身通显之典范。据《旧唐书·祝钦明传》载,其"少通《五经》,兼涉众史百家之说",开元初"累迁国子博士",此乃其执掌国学之始。时值玄宗崇文重教,设馆修书,钦明以"博学宏词"见称,遂得"与徐坚、贺知章等参撰《六典》及《文纂》"(《新唐书·艺文志》),显其学术之优。
其任国子司业时,《唐会要》卷六十六记其"奏请以《周礼》《仪礼》《礼记》为正经,《公羊》《穀梁》并属小经",可见其深谙礼制。至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资治通鉴·唐纪三十》明确记载:"以国子司业祝钦明为国子祭酒",此乃唐代最高学府长官,秩从三品。当时国学制度,《新唐书·选举志》称"祭酒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钦明任内"严课程,勤考课",使"生徒竞劝"(《玉海·学校》引《开元实录》)。
其治学尤重实践,《通典》卷五十三载其主张:"释奠之礼,宜备帝王之乐",此议得玄宗嘉纳。然其晚年遭李林甫排挤,《册府元龟》卷九二〇云:"林甫恶其不附己,出为遂州刺史",然此无损其主政国学之绩。苏颋《授祝钦明国子祭酒制》赞其"学贯儒林,行标士则",马端临《文献通考·学校考》更将其与阳峤并称为"开元师表",足见史家之公论。
景龙三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紫宸殿前瑞霭萦绕。年近六旬的祝钦明以国子祭酒本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位列宰相。《旧唐书·中宗纪》载:"三月戊午,以国子祭酒祝钦明同中书门下三品",时人谓之"青衿宰相",盖以其掌教胄子而骤登台辅也。
钦明入政事堂之日,恰逢南郊祀典议起。《新唐书·儒学传》记其"据《周礼》陈八佾之舞,引《毛诗》证圜丘之制",朝服立于御前,白发萧然而声若洪钟。韦巨源私语同列:"祝公虽老,犹能诵《五经》正义不遗一字。"然《资治通鉴》卷二〇九则暗讽其"以经术逢君",盖因中宗好宴乐,钦明尝作《八风舞》以媚上,司马光斥为"儒者之耻"。
是年夏旱,钦明奉诏录囚。《唐会要》卷四十详载其"三日决滞狱三百余案,夜继烛阅牍,朱墨渍袍"。有司呈渭南寡妇讼田案,前任宰相皆以豪强背景置之,钦明独批:"《春秋》诛心不诛事",竟夺还民田三十顷。长安市井遂传谣谚:"祝公笔如铁,不惧五侯热。"
然其执政实多掣肘。《册府元龟》卷三三三载:"景龙中,宗楚客用事,钦明每议政,楚客辄以目止之。"某日议吐蕃和亲,钦明引《礼记》谏"夷夏之防",楚客当场掷砚讥曰:"腐儒岂知边事?"《朝野佥载》记此景:"祝公俯拾碎砚,徐拭袍带,终不言,众皆为之战栗。"
及景云元年太平公主乱平,钦明以附韦后遭贬。《文苑英华》收其《谢授饶州刺史表》,有"臣以章句小才,谬膺钧衡大任"之语,字画颤抖如老树枯藤。然《大唐新语》卷九犹记其离京时"太学生三百人泣送灞桥,投诗满车",残稿中"绛帐春风廿载梦,白头犹护读书灯"之句,至今存于《全唐诗》逸篇。
祝钦明于唐中宗神龙年间任礼部尚书,其"曲学阿世"之举尤以"皇后助祭"之议最为史家诟病。《旧唐书·祝钦明传》载:"中宗将祀南郊,钦明希旨建议曰:'《周礼》有先妣配享之仪,请以韦皇后为亚献。'"此议援引《周礼·天官·内宰》"大祭祀,后祼献则赞"为据,然《新唐书》直斥其"傅会穿凿",因周制所载乃王后助祭宗庙,非指郊天之大祀。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详记朝臣驳斥:"太常博士唐绍、蒋钦绪力争,以为'《周礼》所称皆宗庙礼,非祀天之典。且皇后不当南面行事'。"而祝钦明竟诡辩曰:"郑玄注《仪礼》,谓夫人有荐豆之礼,此即后助祭明证。"其曲解经义之态,连素以圆滑著称的左仆射韦巨源亦"附和中宗,竟从其议"。
《唐会要·郊议》录当时舆情:"识者嗤之,谓钦明所为乃'五经扫地'。"《朝野佥载》更记其丑态:"钦明体肥丑,据地摇头睆目,左右顾眄,帝与后大笑。"史官特书"景龙三年南郊,韦后亚献,钦明等为斋娘执笾豆",此事终成《贞观政要》所讥"媚时君而渎大典"之典型。
后睿宗即位,《新唐书》载"贬钦明饶州刺史",然其学术声誉已毁。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论曰:"钦明以明经显,而谄韦后以乱仪注,所谓'经术之贼'也。"清儒王夫之《读通鉴论》更痛批:"祝钦明之流,援古礼以文其邪说,其罪浮于昌宗、易之。"一代礼学大家,终因阿附权贵而留秽史册。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冬,长安城霜重鼓寒,时任太子少保的祝钦明薨于私第,年八十余。《旧唐书·祝钦明传》载其"以年老致仕",而《新唐书》则补记"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悝",寥寥数语间,一个历经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的文士身影,终湮没于盛唐的钟鼓声中。
据《唐会要·谥法》考证,"悝"字含"质行不爽"之意,却暗藏褒贬。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揭示:"唐世谥法,一字之拟,犹春秋笔削",此谥实暗合《旧唐书》所评"钦明以经授中宗,为三思等所诱,折其操"。当年景龙三年(709年)中宗亲祀南郊,祝钦明为取悦韦后,竟倡"皇后当助祭"之议,《资治通鉴》详载其"引《周礼》天子祭天,王后祭地"的谄媚之态,司马光更直书"钦明托经义以苟贱"。及至先天政变后,玄宗虽未加罪,然《册府元龟·总录部·失礼》仍存其"坐阿附韦氏,左授饶州刺史"的记载。
祝钦明之死,恰逢开元盛世文治巅峰。彼时张九龄执政,玄宗新注《孝经》颁行天下,而这位曾以明经对策甲科入仕的儒者(《新唐书·选举志》载其"举明经,为东台典仪"),终以"败礼"之名定格史册。唐人刘肃《大唐新语·谀佞》将其与崔湜、郑愔同列,记"钦明等伏谒轩墀,陷为奸宄",杜佑《通典·礼典》更斥其议"非圣无法"。宋祁在《新唐书》赞语中慨叹:"钦明以经术称,而阿韦后主,图大政,终为奸臣,可鄙哉!"
其葬事未见详载,唯《唐六典·尚书吏部》存"三品以上薨卒,皆奏其行迹"之制。观《全唐文》所录苏颋所撰《授祝钦明工部尚书制》,称其"学优前代,才裕当朝",与史传评价相映成趣。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特举此例,谓"唐时制敕多浮夸,须以行迹相参",恰为这位"卒赠礼部尚书"却谥"悝"的复杂人物,添上最后一重历史注脚。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