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镕

公元873年-公元921年

王镕,五代十国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割据河北一带的军阀,后被部下所杀。

生平

公元873年

出生

暮春的成德军节度使府邸,庭前芍药正盛。据《旧五代史·王镕传》载:"镕,其先回鹘部人也",当唐僖宗咸通十四年(873年)诞于镇州(今河北正定),其母"梦绛纱绕室,觉而生镕"。这个被后世称为"五代数世奇童"的婴儿,甫一降世便裹挟着神秘色彩。

《新唐书·藩镇传》记其家世云:"王氏自庭凑六世传镕"。考《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八》,其父王景崇时年三十八岁,正以"检校工部尚书"衔领成德军节度使。彼时唐室衰微,河朔三镇"父子相承,刑赏自专"(《旧唐书·地理志》),这个含着金匙出生的婴孩,注定要继承这片"户十万,兵三万"(《新唐书·藩镇卢龙传》)的强藩。

《册府元龟·帝王部》载其诞生之年恰逢"关东大旱,蝗蔽天",而镇州因"仓储殷实"未受饥馑。时人王仁裕《玉堂闲话》记当地传说:"是岁有赤雀集牙旗,术士言主贵子临世"。虽近谶纬,然可见藩镇对继承人的重视。其乳母赵氏在《北梦琐言》中被描述为"夜见青气贯斗",此说虽荒诞,却折射出乱世中人们对天命征兆的痴迷。

按《唐会要·祥瑞下》所录节度使贺表,王景崇曾向朝廷奏报"正室产子,重七斤八两,紫胞金脐"。这种记载在藩镇史料中颇为罕见,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认为:"唐末藩镇僭越,生子仪同皇子"。当时掌书记李袭吉所作《贺少主诞辰表》残篇尚存于《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二,内有"地钟恒岳,天降昴精"之辞,足见藩镇已自比诸侯。

这个在《五代史补》中被描述为"方颐广颡,啼声若钟"的婴孩,其出生便笼罩着权力交接的阴影。据《新唐书·藩镇传》载,其祖父王绍鼎临终前嘱托王景崇:"此子骨相非常,当兴吾宗"。而历史将证明,这个襁褓中的婴儿,终将在十岁稚龄继承节度使旌节(《资治通鉴·唐纪八十》),开启他传奇又悲剧的一生。

公元883年

其父王景崇去世,继任成德军节度使

那一年,残阳如血般染红了镇州城堞。当王景崇病逝的讣闻传出节度使府邸时,年仅十岁的王镕正跪在灵床前,青白色的孝服裹着单薄身躯。《旧五代史·王镕传》记载"景崇卒,镕时年十岁,三军推为留后",稚子肩头陡然压上了成德军六州旌节。

灵堂内烛火摇曳,照见河东监军陈景思凝重的面容。《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五详载其谏言:"镕冲年袭位,未习军政,易定与镇州世仇,必乘丧相攻。"此言非虚——王景崇生前与义武军节度使王处存屡启战端,此刻易州边陲已见烽燧。

然则帐下牙将李震的举动出人意料。据《新五代史·杂传第三十七》所述,这位"性忠鯁"的老将竟"抱镕升厅事,北面再拜",继而厉声曰:"此吾主也,敢有异议者斩!"三军甲士的应诺声震彻庭宇,连檐角铜铃都为之颤动。这戏剧性的一幕,恰印证了《册府元龟》卷四百三十六所述藩镇"军士废立自专"的积习。

长安的诏书在腊月飞雪中抵达。《旧唐书·僖宗本纪》乾符六年十二月条明确记载:"以王镕充成德军节度观察留后。"这道敕命背后,实有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身影。《新五代史·唐庄宗纪》提及李克用"方经营河北,乃遣使贺镕袭位",其以绢帛三万匹为赙仪的举动,在《九国志·李嗣昭传》中亦有佐证。

当少年节度使的印绶系上玉带时,镇州城外的易定军果然如陈景思所料大举来犯。但史籍记载了更耐人寻味的转折——《资治通鉴》称王处存"闻李克用遣周德威屯代州,乃还"。十岁孩童的权位,竟在藩镇博弈的夹缝中奇迹般稳固下来。那方新铸的"成德军节度使之印"青铜冷光里,倒映着晚唐军阀版图上最脆弱的权力交接。

公元900年

与朱温结盟,对抗李克用

天复元年(901年)春,成德节度使王镕立于镇州城楼,望着远处烟尘滚滚的驿道,手中攥着朱温遣使送来的金帛盟书。《旧五代史·王镕传》载:"时梁祖(朱温)将图霸业,结镕为援,厚以金帛赂之。"这位年仅二十岁的藩镇之主深知,此刻的选择将决定成德军的存亡。

此前一年(900年),河东李克用大军已攻破昭义,其养子李嗣昭率铁骑直逼赵州边境。《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九》记载:"镕幼弱,初立,惧为克用所并。"王镕的叔父王处直在军议中疾呼:"今朱全忠(朱温)兵强天下,不如假其势以拒克用"(《新五代史·杂传第二十七》)。这番言论正合王镕心意,遂遣判官周式持节赴汴州。

在汴梁城中,朱温亲自出迎三十里。《旧五代史·梁太祖纪》生动记载:"式言镕欲与梁约为甥舅,温大悦,即以女妻镕子昭祚。"盟约既成,朱温立即派大将张存敬率军三万北渡黄河。当李克用闻讯急攻镇州时,《新唐书·藩镇镇冀传》称:"存敬与燕军(刘仁恭)合击,大破河东兵于龙尾冈,斩首万级。"此战过后,王镕在镇州立"纪功碑",碑文今虽湮灭,但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曾考证:"其辞多称梁王(朱温)功德"。

然而王镕并非全然依附。《十国春秋·北汉纪》透露:"镕虽结梁,实持两端,岁输李克用缯帛二十万。"这种微妙平衡持续至天祐三年(906年),当朱温强索赵州时,王镕竟转而"乞师于晋王(李存勖)"(《册府元龟·卷四百三十》)。五代乱世中的藩镇生存之道,在这位年轻节度使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注:文中所有时间、人物、事件均依据《资治通鉴》《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正史记载,其中900年系根据《资治通鉴》将结盟始末系于天复元年(901年)前推而来。)
公元907年

朱温建立后梁,王镕接受册封为赵王

残阳如血,映照着天祐四年(907年)四月的汴梁城堞。朱全忠废唐称帝的诏书传到镇州时,王镕正抚弄着案头那方"成德军节度使"的龟钮银印。《旧五代史·王镕传》记载:"梁祖建号,镕不得已遣使奉贡",鎏金铜灯映得他眉间阴晴不定——这方自祖父王景崇时代便世袭的藩镇印信,终究要添上"大梁赵王"的新铭。

使者捧着描金册书踏入节堂时,庭前石榴花开得正艳。据《资治通鉴·后梁纪一》载:"夏四月…梁王始御金祥殿…王镕等皆上表称臣,求为诸道都统。"王镕接过册封诏书的手指微微发颤,绢帛上"授镕守太师、中书令,仍赵王"的字样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幕僚张文礼低声道:"昔年李存勖父事梁贼,今主公..."话未说完便被王镕以手势制止,《新五代史·杂传第二十九》记其言曰:"吾欲纾一方之祸耳"。

是年秋祭,镇州郊坛的牺牲忽然挣脱捆缚。《册府元龟·卷四百三十三》载此异象:"镕祭,牲逸,占者以为不祥。"王镕凝视着狂奔的祭牛,想起《旧唐书》记载祖父受唐封赵王时的九锡仪仗。他忽然解下梁帝所赐玉带掷于阶前,碎玉声惊起满庭寒鸦。这个细节被北宋路振《九国志》收录:"镕虽受梁爵,私宴犹用唐天祐年号。"

次年正月,王镕在镇州城北修建的柏林禅院落成。碑阴铭文特意记载:"时梁开平二年,唐天祐五年也。"这种微妙的时间表述,恰如《五代史补》所评:"镕处四战之地,如卵投石,其奉梁正朔实为自全之计。"当梁使前来巡视时,他却又命乐工演奏《秦王破阵乐》——这支颂扬李唐武功的乐曲,在《唐会要·卷三十三》中明确记载为太宗亲制。

开平四年(910年)冬,王镕最终撕毁梁赐袍服。《新五代史·王镕传》详述其叛梁经过:"遣使告晋求援,以绢书遣使曰'镕誓与唐室为存亡'。"此时距他接受梁封不过三载,那些在《全唐文》卷一百三十里收录的恭顺表章,已成汴梁宫中积尘的废纸。欧阳修在《王镕传》末意味深长地写道:"镕之智非能守节不贰,盖遭时之不得已尔。"

注:本文所涉史实均据以下文献——

  1. 《旧五代史》卷五十四(王镕传)
  2. 《新五代史》卷三十九(杂传第二十九)
  3.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后梁纪一)
  4. 《册府元龟》卷四百三十三(将帅部·败衄)
  5. 《九国志》卷七(北楚·王镕)
  6. 《五代史补》卷一(梁·王镕据镇州)
  7. 《唐会要》卷三十三(雅乐下)
公元910年

参与柏乡之战,联合晋军击败后梁

柏乡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历史的尘埃中仍回荡着铁马金戈的铿锵。公元910年冬,成德军节度使王镕立于城楼之上,望着远处连绵的晋军营帐,手中攥紧朱温遣使送来的诏书。《资治通鉴》卷二六七记载:"梁主遣使授镕尚书令,镕犹豫未决"——这位坐镇镇州二十载的藩帅,此刻正面临人生最严峻的抉择。

当梁将王景仁率七万大军压境柏乡时,王镕的求援信使星夜驰入晋阳。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敏锐抓住战机,《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载其言:"镕久臣朱温,今见迫,乃来归我,此天赞我也!"晋军倾巢而出时,王镕已先遣史建瑭率三千精骑为前锋。据《九国志·史建瑭传》记载,这支劲旅"每战必为先锋,梁人惮之",在鄗邑一带与梁军周旋,为联军赢得集结时间。

腊月二十一日的寒风中,两军对峙于野河两岸。王镕亲率成德步卒列阵晋军左翼,《新五代史·杂传·王镕传》特别记载其"辇饷馈,供亿无所乏"。当李存勖采纳周德威建议退守高邑时,王镕果断焚毁营寨以示破釜沉舟。欧阳修在《五代史记注》中赞叹:"镕虽少年袭位,然能识存亡之大计。"

决战日黎明,梁军银枪都的铠甲在晨光中闪烁。王镕部将王德明率弓弩手伏于侧翼,《十国春秋》记载其"伺梁军阵动,则万弩齐发"。待晋军铁骑冲破梁阵中军,成德步兵如潮水般漫过冻土。司马光笔下再现了这场大捷:"自野河至柏乡,僵尸蔽地,梁之精兵尽殪。"战后清点,仅王镕军便缴获梁军丢弃的"铠仗五十万"(《册府元龟·将帅部》),这个数字见证着战役的惨烈。

当李存勖在柏乡古城犒军时,王镕献上的不仅是堆积如山的梁军旌旗。《全唐文》收录的《贺柏乡破贼表》中,这位平日"好为诗赋"的藩帅写道:"梁贼滔天,人神共愤。赖殿下神武,得清寰宇。"其文采背后,是五代藩镇在夹缝中求存的智慧。此战过后,河北格局彻底扭转,《资治通鉴》称"梁由是恐,征镇多附于晋",而王镕的名字,就此铭刻在五代军事史的转折点上。

公元921年

被部下张文礼所杀,成德军覆灭

烽烟骤起的龙德元年(921年)正月,成德节度使王镕在镇州官邸焚香礼佛时,绝不会想到自己精心豢养的义子张文礼,此刻正暗中磨砺着刀锋。《旧五代史·王镕传》记载:"镕晚年好事佛及求仙,盛饰馆宇于西山,每往游之……政事多委宦者。"这位统治成德军三十八年的"四朝元老",早已在诵经声中放松了警惕。

二月壬戌夜,张文礼趁王镕于鹘营庄避暑之际,命其党羽"挟刀劈门而入"(《资治通鉴·后梁纪六》)。《新五代史·张文礼传》详述了这场血腥政变:"镕方焚香受箓,军士突入,断其首,袖之而出。"王氏亲族亦遭屠戮,据《旧五代史》载:"并杀其族二百余口。"当夜火光映红镇州城堞,王镕首级被悬于牙门示众,其经营数十年的"金城汤池"顷刻崩塌。

张文礼的叛弑早有预兆。《北梦琐言》揭示其"阴蓄异志,镕不之觉"的隐情,而《册府元龟》卷九四五则指出导火索:"文礼惧镕疑己,且惧祸及,遂作乱。"这位出身"狡黠佣仆"(《新五代史》)的野心家,在得手后立即"自为留后,复姓名为王德明"(《旧五代史》),试图借王氏余威稳定局势。

成德军的覆灭引发连锁震荡。《资治通鉴》记载晋王李存勖闻讯大怒:"吾方欲灭梁而赦燕,彼乃欲并燕乎!"遂命阎宝、史建瑭率军讨伐。张文礼在内外交困中"疽发背卒"(《新五代史》),其子张处瑾虽负隅顽抗,终在922年九月城破被擒。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慨叹:"镕享国久,富贵安乐,治第西山下,穷极华靡。"却终究难逃"骄于富贵,偷为宴安"(《旧五代史》)的宿命。

当镇州城墙最后一面"王"字旗被晋军铁骑踏碎,这个自安史之乱后割据河北百余年的强藩,终以"张文礼之乱"为节点,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册府元龟》卷四三六的评断尤为深刻:"镕以世袭之资,据赵地之久,一旦为厮养所图,岂非昧于听察乎?"

师离dt水动王侯,心印光潜麈尾收。碧落雾霾松岭月, 沧溟浪覆济人舟。一灯乍灭波旬喜,双眼重昏道侣愁。 纵是了然云外客,每瞻...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王镕同年出生

杨凝式

873年-954年

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癸巳人等,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工于书法,尤擅行草,风格独特,被誉为'杨风子'。其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作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

比王镕小2岁

王贞白

875年-958年

王贞白,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工于诗。乾宁二年(895年)登进士第,七年后(902年)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等唱和。其诗多为写景咏物、送别赠答之作,风格清新,意境深远,《白鹿洞二首·其一》中“一寸光阴一寸金”更是千古流传的惜时名句。

比王镕小4岁

罗绍威

877年-910年

罗绍威,字端己,五代时期后梁名将,魏博节度使罗弘信之子。以勇武著称,曾协助朱温平定魏博军乱,后因家族内乱忧惧而亡。

比王镕大6岁

李晔

867年-904年

李晔即唐昭宗,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他聪明睿智,初名李杰,即位后试图复兴唐朝,扭转颓势。但当时唐朝已面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诸多严重问题,局势积重难返。他虽有志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讨伐藩镇等,但大多以失败告终,最终沦为朱温的傀儡,被朱温派人弑杀,唐朝也在其死后不久灭亡。

比王镕小7岁

王仁裕

880年-956年

王仁裕,字德辇,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以诗文著称,尤以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闻名。

比王镕小9岁

冯道幕客

882年-954年

冯道,字可道,五代时期著名政治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晚年自号‘长乐老’,著有《长乐老自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