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关山月

2025年07月05日

裴回汉月满边州,照尽天涯到陇头。影转银河寰海静,
光分玉塞古今愁。笳吹远戍孤烽灭,雁下平沙万里秋。
况是故园摇落夜,那堪少妇独登楼。

翁绶

译文

横吹曲辞。关山月
边塞乐府诗·关山月
裴回汉月满边州
徘徊的汉月洒满边关州郡
照尽天涯到陇头
清辉遍及天涯直至陇山尽头
影转银河寰海静
月影移过银河,四海一片寂静
光分玉塞古今愁
月光分隔玉门关,牵动古今愁绪
笳吹远戍孤烽灭
胡笳声里,远方戍所孤烽渐熄
雁下平沙万里秋
鸿雁飞落平沙,万里皆是秋意
况是故园摇落夜
更何况故乡正值草木凋零之夜
那堪少妇独登楼
怎忍心看那少妇独自登楼远望

词语注释

裴回(péi huí):徘徊,形容月光缓缓移动
陇头(lǒng tóu):陇山一带,指西北边塞地区
玉塞(yù sài):玉门关的美称,泛指边关
笳(jiā):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
戍(shù):军队驻守的边防营地
烽(fēng):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信号

创作背景

横吹曲辞·关山月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关山月》本为汉乐府横吹曲名,唐代诗人常以此题写边塞离情。此诗当创作于中晚唐时期,彼时陇右道已陷吐蕃,诗人借汉月意象遥望失地,将个人愁思与家国悲慨熔铸于玉门关外的苍茫月色中。

地理意象

诗中"陇头""玉塞"皆指陇山以西的军事要塞,汉代以来便是中原与西域的分界。"孤烽灭"暗喻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对西域控制力的衰退,而"银河寰海静"的壮阔景象下,实藏着丝路断绝的隐痛。

情感结构

诗人采用时空交叠手法:

  • 空间维度:月光从边州到陇头,再至玉门关外,形成三千里边疆的视觉长廊
  • 时间维度:古今之愁渗入月影,汉代卫青的烽燧与当下熄灭的戍火形成历史互文

闺怨新解

末联"少妇登楼"看似传统闺怨题材,实则暗含深刻社会现实。唐代"防秋"制度使征人常年戍边,天宝年间"陇右户口凋弊"的记载,正可解释为何月色要"照尽天涯"——那是无数家庭破碎的见证。

唐人笔下的关山月,从来不只是自然意象,而是凝结着帝国记忆的情感晶体。当玉塞光分时,照见的是整个盛唐的黄昏。

赏析

月光在边州徘徊,如银的清辉洒满陇头,也照向天涯尽头。这开篇的"裴回汉月"意象,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以月之徘徊喻征人踟蹰,汉月二字更添历史苍茫"。那月光流转,仿佛让银河与瀚海都归于寂静,而玉门关的微光却分出了古今绵延的愁绪——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句"以空间之广漠对照时间之悠长,戍边之悲顿时有了穿越时空的重量"。

忽闻远方胡笳声咽,孤烽明灭,平沙落雁划破万里秋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特别激赏此联:"'孤烽灭'与'万里秋'形成微观与宏观的奇妙呼应,笳声雁影中,征战的荒凉与自然的壮阔浑然一体"。那渐熄的烽火,恰似诗人眼中黯淡的希望;而南飞的鸿雁,更衬出人间别离之苦。

最动人处当属尾联的时空叠印。当故园草木摇落,少妇独倚高楼,边关的月光也正浸着她的泪眼。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摇落夜'化用宋玉悲秋典故,却与'独登楼'形成双重孤绝,征夫思妇的相思在月光中完成超时空对接"。这轮关山月,终究成了穿越千年的情感载体,照着盛唐的沙场,也照着所有乱世中无眠的离人。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赞叹此诗:"'影转银河寰海静,光分玉塞古今愁'二句,气象雄浑而意绪苍凉,直将边关冷月写尽千秋戍客之悲。玉塞光分处,正古今愁绝时。"

  2.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于《唐诗别裁》评点:"裴回汉月四字已摄全篇之魂。少妇登楼之结,与'不知秋思落谁家'异曲同工,然更添铁马秋风之慨。五、六句笳吹雁下,真所谓'笔底有万里'。"

  3.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解析:"此诗以月为经,以愁为纬。'照尽天涯'见月色之无私,'古今愁'则道尽征人思妇永恒之痛。末联忽转入闺中视角,如电影蒙太奇,使边塞诗顿生绮丽幽怨之色。"

诗境赏析:

那裴回在汉家边州的满月啊,将清辉平等地铺向陇头天涯。银河随月影流转时,寰宇的海浪也屏息凝静;玉门关的月光却将古今愁绪细细剖分。胡笳声里,远方戍所孤烽渐暗;雁阵掠过平沙,划破万里秋霜。最是故园黄叶纷坠的夜,怎忍见罗衣少妇独倚高楼,将月光揉碎在望穿的眸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