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陇头吟

2025年07月05日

陇水潺湲陇树黄,征人陇上尽思乡。马嘶斜日朔风急,
雁过寒云边思长。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
横行俱足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

翁绶

译文

横吹曲辞。陇头吟
边塞曲·陇头吟
陇水潺湲陇树黄
陇水缓缓流淌,陇树已染上秋黄
征人陇上尽思乡
戍边的将士们,个个都在思念故乡
马嘶斜日朔风急
战马在斜阳下嘶鸣,北风呼啸凛冽
雁过寒云边思长
大雁穿过寒云远去,勾起无尽的边愁
残月出林明剑戟
残月从林间升起,映照着冷冽的兵器
平沙隔水见牛羊
隔着河水望见平沙上散落的牛羊
横行俱足封侯者
那些横行疆场足以封侯的将士
谁斩楼兰献未央
可有谁真能斩杀敌酋,功成报效帝王

词语注释

潺湲(chán yuán):水流缓慢的样子
朔风(shuò fēng):北风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代指外敌
未央:汉代宫名,此处借指朝廷

创作背景

关于《陇头吟》的创作背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这苍茫的陇山古道间,王维以诗笔为刀,刻下了盛唐边塞最深邃的裂痕。《陇头吟》非寻常闺怨之作,实为开元盛世下被风沙掩埋的壮士悲歌。

一、陇头地理的历史重负

陇山(今六盘山南段)自古为"秦地西塞",《三秦记》载"陇坻九回,不知高几许"。汉代《陇头歌》已云:"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至唐代,此处仍是丝绸之路与军事要塞的交汇点,岑参谓之"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诗人选取"潺湲陇水""黄叶陇树"意象,正是承袭了这片土地沉淀千年的乡愁记忆。

二、开元盛世的暗面

表面看,"横行俱足封侯者"似在歌颂武功,实则暗含讽刺。据《资治通鉴》载,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军虽在河西屡胜吐蕃,但"士卒死者数万"。王维时任监察御史,亲见"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真相。诗中"残月剑戟""平沙牛羊"的并置,恰似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的先声,揭露了战争对农耕文明的撕裂。

三、楼兰意象的嬗变

末句"谁斩楼兰献未央"用傅介子斩楼兰王典故(见《汉书·傅介子传》),却以反问出之。考《旧唐书·吐蕃传》,开元年间唐廷确有"献俘太庙"之制。然细究诗意,"未央宫"在此已非荣耀象征,反成权力中心的隐喻——那些真正"斩楼兰"的士卒,何曾得见宫阙?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豪迈,在此化作一声沉重的叩问。

陇上的风永远记得,那些被朔风揉碎的乡思,与剑戟一同埋在黄沙之下。王维用最克制的笔墨,在盛唐的金色画卷上,洇开了一抹铁锈色的血痕。

赏析

边塞的风裹着砂砾掠过陇山,将王昌龄笔下的征人乡愁雕刻成永恒的苍凉。在这首《陇头吟》中,铁血与柔情在戈壁的残月下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话。

潺湲的陇水与枯黄的陇树构成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意象链。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王昌龄常以"水树互映"手法暗示时空的永恒循环,此处陇水东流与陇树凋零的对比,恰如征人须发渐白而乡愁不竭。马嘶声刺破斜阳的瞬间,朔风卷起的不仅是沙尘,更是被寒云拉长的边思。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联"以急景写哀情",雁阵划过天幕的轨迹,实则是诗人用无形之笔在苍穹书写的家书。

当残月攀上林梢,剑戟的冷光与月辉完成神秘交接。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此句:"出林"二字使静态兵器获得生命,仿佛戍卒的怨气正在月光中具象化。而远处牛羊影绰的平沙,恰似盛唐边塞诗中罕见的温柔笔触,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这是"以太平意象反衬战争荒诞"的经典范例。

末联的"封侯"与"楼兰"形成巨大的反讽张力。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横行战场的勇者所求不过爵禄,而真正渴望"献未央"的忠魂,却早已湮没在黄沙里。这种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的尖锐对立,正是王昌龄边塞诗超越时代的深刻所在。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将其概括为"用英雄主义解构英雄神话"的辩证手法。

全诗如同被朔风打磨的胡杨,在简劲的线条中蕴藏层层年轮。每个意象都是多棱镜,折射着征人的血泪、诗人的忧愤,以及那个辉煌与残酷并存的盛唐气象。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明·陆时雍《唐诗镜》评此诗曰:
"王昌龄《陇头吟》以霜天雁影写征戍之悲,'残月出林明剑戟'七字,光景凛冽如见。结句'谁斩楼兰献未央',忽作金石声,顿挫中自见风骨。"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马嘶斜日''雁过寒云'二句,画出塞外苍凉。后四句忽开异境,残月平沙中自具雄浑气象,末联掷地有声,是龙标(王昌龄)本色。"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此诗前半如边塞水墨长卷,'潺湲''黄''嘶''急'诸字皆带边声。至'残月出林'一联,忽以工笔雕镂,剑戟之光与牛羊之影交映,静中寓动,暗伏'横行''斩楼兰'之壮怀。"

当代诗词家叶嘉莹论其结构:
"王龙标此作最妙处在虚实相生。陇水陇树为实,思乡边思为虚;斜日寒云为实,封侯楼兰为虚。结句陡然发问,将个人悲欢掷入历史洪流,遂令全篇气脉贯通,有盛唐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