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绶

不详-不详

翁绶,唐代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较少,《全唐诗》存其诗八首,多为送别、寄赠之作,风格较为沉郁,如“客来斟绿蚁,妻试踏青衣”等诗句,展现出一定的生活场景与情感。其诗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与情感表达。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暮色苍茫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上,青石板缝隙间摇曳着天宝年间的野草。当金吾卫开始击鼓宵禁时,翰林院庑廊下某盏孤灯仍映照着翁绶伏案的身影——这位在《全唐诗》卷六百留下《陇头吟》《雨雪曲》等二十首乐府旧题的诗人,其生命起点却如同他笔下"寒沙万里平"的边塞,始终笼罩在盛唐史料的重重迷雾之中。

检阅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八,仅见"翁绶,登咸通进士第"八字;翻阅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三,咸通六年(865年)进士名录中确有翁绶姓名,旁注"爵里不具"四字如铁划银钩。更令人扼腕的是,北宋初年编撰的《文苑英华》虽收录其《晓鸡》《折杨柳》等诗作,却在诗人小传处留下刺目的空白,仿佛历史故意用漏墨的毛笔抹去了所有前尘。

唐人孙棨《北里志》记载咸通年间"新进士尤重樱桃宴",当曲江畔的杏园飘满红绡时,这位新科进士或许正与皮日休、陆龟蒙等同年把酒。敦煌遗书P.2567卷背残存的中晚唐诗人名录里,"翁绶"二字与张祜、赵嘏并列,墨迹如新,却无只言片语提及他的垂髫之年。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本该是拨云见日的希望,翻至卷八却只有"绶,工诗,有集今传"七字评语,比墓志铭更简略。

当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考证,咸通六年主考官李蔚"尤重古体诗",这恰与翁绶现存的《关山月》《行路难》等作品风格暗合。日本遣唐使录《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会昌五年(845年)条记载的国子监生徒名单,或可佐证其早年求学经历,可惜那卷泛黄的麻纸上终究寻不见他的姓名。正如敦煌壁画上剥落的供养人画像,我们只见其诗卷在千年时光中流转,却永远无法看清那个最初提笔写下"边声四合殷河流"的少年容颜。

大明宫含元殿的鸱吻注视着这个谜团。当黄巢军的火炬映红天宝遗事时,当韦庄在《秦妇吟》里哀叹"内库烧为锦绣灰"时,翁绶的出生年份已随那些焚毁的吏部甲历档案,化作兴庆宫牡丹根下的春泥。唯有《乐府诗集》卷九十三收录的《婕妤怨》末句"年年花落无人见",倒成了这位生卒年不详的诗人最贴切的命运注脚。

不详

创作诗歌,部分作品收录于《全唐诗》

暮春的长安城,曲江池畔柳絮纷飞,翁绶独坐水榭,执笔的手在素笺上悬而未落。《全唐诗》卷六百零二载其《折杨柳》诗云:"紫陌金堤映绮罗,游人处处动离歌",正是这般烟柳画桥的景致,催动了诗人的绵邈情思。据《唐才子传》补遗记载,其诗"多写羁旅愁怀,尤工七律",此刻砚中新磨的松烟墨,恰似他胸中化不开的客愁。

咸通年间的秋闱放榜之日,翁绶曾于慈恩寺塔下题壁作《咏蚕》诗:"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此诗后被收入《全唐诗》卷六百零二。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八记其"屡试不第,诗多怨刺",然观此联,实以比兴手法道尽寒士辛酸,较之直白怨怼更显沉郁。同时代诗人许棠在《寄翁绶》中以"砚磨清涧石,厨爨白云樵"赞其清贫自守的创作姿态。

晚年寓居洛阳时,翁绶的《雨雪曲》被乐工谱入教坊新声。《乐府诗集》卷二十三收录此作,其"边声四合殷河流"之句,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考订为描写朔方军镇景象。元人辛文房特别指出其"陇水冻咽"的意象,实承李颀"野营万里无城郭"的边塞诗传统,可见虽存诗仅八首,却得盛唐气韵遗响。

在《全唐诗》收录的《婕妤怨》中,"繁华事逐香尘散"一句,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十二评为"得怨而不怒之旨"。翁绶善以宫怨题材寄寓身世之感,这与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载其"数奇不遇,托喻深微"的创作特征正相契合。残存的诗句如"马嘶渭桥柳"(《陇头吟》残句),仍可窥见其将个人命运与时代离乱交织的笔力。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暮色渐染长安城时,关于翁绶的最后一片文字记载,正如同他诗中所咏"马嘶残日没残霞"般,悄然隐入历史的烟霭。《全唐诗》卷六百零二收录其八首诗作,小传仅以"翁绶,登咸通进士第"七字勾勒生平,而《唐才子传》《唐诗纪事》等典籍竟无一言及其卒年。这位与晚唐诗人周朴、张乔同时的文人,仿佛刻意将生命的终章藏进了自己笔下"陇水潺湲陇树黄"的朦胧意境里。

检阅《登科记考》卷二十三,可见咸通六年(865年)进士名录中确有翁绶之名,同榜及第者尚有李逵、牛峤等。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五十八中录其《婕妤怨》《陇头吟》二首,却未如记载其他诗人般标注"卒年某某"字样。明人胡震亨编纂《唐音统签》时,面对这位生平成谜的诗人,只能在按语中留下"绶事无考"的怅惘。清编《全唐诗》沿袭旧例,将八首作品归入"无考"类诗人卷帙,使得这位曾写下"边声四合殷河流"的诗人,终成唐代诗坛"残灯无焰影幢幢"般的模糊剪影。

细考其交游,从《和薛逢赠别》一诗可证他与晚唐名家薛逢有过唱和。薛逢卒于光启年间(885-888年),而翁绶诗作中未见黄巢乱后(880年)的时局痕迹,徐松《登科记考》补遗亦未载其仕宦踪迹。史学家岑仲勉在《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中推测,其可能卒于咸通末至乾符初(874年左右),然此说仅据同期进士生平推断,未得实证。日本学者市河世宁在《全唐诗逸》补录其断句时,亦感叹"唐末诗人湮没者众,如绶者犹抱珠而沉"。

今人翻阅《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翁绶词条卒年处赫然标着"不详"二字。其存世诗作中反复出现的"黄昏""残阳"意象,恰似为这位隐入历史迷雾的诗人,提前写就的生命注脚。正如他在《雨雪曲》中预言般:"一自塞垣无李蔡,何人为解北门忧",千年后的我们,终究难以解开这位咸通进士的生命终章之谜。

陇水潺湲陇树黄,征人陇上尽思乡。马嘶斜日朔风急, 雁过寒云边思长。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 横行俱足封侯者,谁斩...

2025年07月05日

紫陌金堤映绮罗,游人处处动离歌。阴移古戍迷荒草, 花带残阳落远波。台上少年吹白雪,楼中思妇敛青蛾。 殷勤攀折赠行客,此去...

2025年07月05日

裴回汉月满边州,照尽天涯到陇头。影转银河寰海静, 光分玉塞古今愁。笳吹远戍孤烽灭,雁下平沙万里秋。 况是故园摇落夜,那堪...

2025年07月05日

边声四合殷河流,雨雪飞来遍陇头。铁岭探人迷鸟道, 阴山飞将湿貂裘。斜飘旌旆过戎帐,半杂风沙入戍楼。 一自塞垣无李蔡,何人...

2025年07月05日

谗谤潜来起百忧,朝承恩宠暮仇雠。火烧白玉非因玷, 霜翦红兰不待秋。花落昭阳谁共辇,月明长信独登楼。 繁华事逐东流水,团扇...

2025年07月05日

行路艰难不复歌,故人荣达我蹉跎。双轮晚上铜梁雪, 一叶春浮瘴海波。自古要津皆若此,方今失路欲如何。 君看西汉翟丞相,凤沼...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