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婕妤怨

2025年07月05日

谗谤潜来起百忧,朝承恩宠暮仇雠。火烧白玉非因玷,
霜翦红兰不待秋。花落昭阳谁共辇,月明长信独登楼。
繁华事逐东流水,团扇悲歌万古愁。

翁绶

译文

谗谤潜来起百忧
谗言诽谤暗中袭来,引发无数忧愁
朝承恩宠暮仇雠
早晨还承受恩宠,傍晚已成仇敌
火烧白玉非因玷
白玉被焚并非因它有瑕疵
霜翦红兰不待秋
寒霜摧残红兰,不等到秋天
花落昭阳谁共辇
昭阳殿花落,谁与你同乘辇车
月明长信独登楼
长信宫中月明,独自一人登楼
繁华事逐东流水
繁华往事随东流水逝去
团扇悲歌万古愁
团扇伴着悲歌,诉说万古哀愁

词语注释

婕妤怨(jié yú yuàn):婕妤的哀怨。婕妤是古代妃嫔的称号。
谗谤(chán bàng):谗言诽谤。
仇雠(chóu chóu):仇敌。
玷(diàn):瑕疵,污点。
霜翦(shuāng jiǎn):寒霜摧残。翦,同“剪”,摧残。
昭阳(zhāo yáng):昭阳殿,汉代宫殿名,赵飞燕居住的地方,代指得宠。
长信(cháng xìn):长信宫,汉代宫殿名,班婕妤失宠后居住的地方,代指失宠。
团扇(tuán shàn):圆形扇子,象征女子失宠。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婕妤怨创作背景

长信宫灯昏黄时,班婕妤的团扇在史册上投下清寂的剪影。这首《婕妤怨》以玉焚兰摧的意象,诉说着汉代才女从椒房专宠到秋扇见捐的千古悲情。

一、历史镜鉴中的团扇之叹
据《汉书·外戚传》载,班婕妤初入宫时"贤才通辩",曾以"妾观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劝谏成帝同辇,建始年间的君臣佳话,终不敌飞燕姐妹"谗谤潜来"。诗中"朝承恩宠暮仇雠"的骤变,正是永始元年(前16年)赵氏入宫后,班氏遭谗退居长信宫的史实写照。

二、比兴体系中的才女心曲
"火烧白玉"化用《淮南子》"钟山之玉炊以炉炭"典故,暗喻贞洁遭污;"霜翦红兰"则取《楚辞》"春兰兮秋菊"反用,喻才德未及施展便遭摧折。昭阳殿的落花与长信宫的孤月,构成未央宫东西两端的命运镜像,班固《西都赋》"后宫之号,十有四位"的繁华,终化作"团扇悲歌"的寂寥。

三、乐府传统的当代重构
此诗承袭相和歌辞"缘事而发"传统,将《怨歌行》的团扇意象与《长门赋》的宫怨主题熔铸。许彦周《彦周诗话》评点:"婕妤之怨,不在争宠失意,而在君子之道消。"诗中"繁华事逐东流水"的顿悟,实为对永始、元延年间外戚专权之祸的深沉隐喻。

赏析

《相和歌辞·婕妤怨》以凝练的意象群构建起深宫怨女的悲剧图景,堪称宫怨诗的典范之作。诗中"火烧白玉""霜翦红兰"的意象组合尤为精妙,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盛赞此联:"以不可损毁之物遭无端摧折,比婕妤之冤屈,较'花败叶枯'之喻更见惊心动魄"。白玉本无瑕而遭火焚,红兰未及秋便遇霜摧,这种非常理的毁灭,恰似班婕妤从"朝承恩宠"到"暮成仇雠"的突变命运。

"花落昭阳"与"月明长信"的空间对照暗含深意。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点破:"昭阳殿借赵飞燕典,长信宫用班婕妤事,一‘共辇’一‘独登’,宠辱之殊如在目前"。繁华的昭阳殿前落花纷扬,冷寂的长信宫里孤影徘徊,这种蒙太奇式的场景切换,将得宠者的喧嚣与失宠者的凄清压缩在同一个时空画面中。

末联"团扇悲歌"的意象尤为耐人寻味。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析:"班婕妤《团扇诗》的文学基因在此完成隔代遗传,团扇既是具体物象,又是命运象征,将个人悲剧升华为所有被抛弃者的集体记忆"。东流水的繁华与万古愁的团扇形成巨大张力,使诗歌突破宫怨题材的局限,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全诗情感演进如交响乐章。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揭示其情感结构:"前四句如急管繁弦,写命运突变之剧烈;五六句转作如泣如诉的慢板;末联则似定音鼓的沉重余响,将愁绪震荡至历史深处"。这种由激烈到深沉的情感曲线,完美诠释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古典美学境界。

点评

名家评《婕妤怨》

【诗家妙语】

王夫之《唐诗评选》赞曰:
"『火烧白玉非因玷,霜翦红兰不待秋』二句,以粹美之质罹无常之毁,比兴之体至此而神。班婕妤之冤屈,不待直言而肝胆俱裂。"

【词笔探微】

沈德潜《说诗晬语》叹云:
"通篇不着『怨』字而怨意渗骨。『花落昭阳』『月明长信』之对,犹见汉宫秋月照孤影,六朝骈俪之工化为唐律沉郁之气。"

【意象析赏】

叶嘉莹《古典诗词讲录》析:
"白玉红兰之喻,将人格理想化入自然意象。火焚霜摧非关物瑕,直指命运暴虐之无常,此乃屈子香草美人遗响。"

【历史回响】

钱钟书《谈艺录》点破:
"『团扇悲歌』绾合班姬《怨歌行》与李白《长门怨》,使个人际遇升华为千年宫怨母题,如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旧典翻出新声。"

【情感共鸣】

施蛰存《唐诗百话》感言:
"末句『万古愁』三字忽然宕开,使婕妤之怨突破金铺玉墀,与江淹《恨赋》、李白《将进酒》共涌成天地同悲的苍茫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