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折杨柳

2025年07月05日

紫陌金堤映绮罗,游人处处动离歌。阴移古戍迷荒草,
花带残阳落远波。台上少年吹白雪,楼中思妇敛青蛾。
殷勤攀折赠行客,此去关山雨雪多。

翁绶

译文

横吹曲辞。折杨柳
横吹曲辞·折杨柳
紫陌金堤映绮罗
繁华的大道与堤岸上,锦衣华服交相辉映
游人处处动离歌
游人在各处唱起离别的歌谣
阴移古戍迷荒草
阴影笼罩着古老的戍楼,荒草萋萋,令人迷惘
花带残阳落远波
花瓣随着夕阳的余晖飘落在远方的水波上
台上少年吹白雪
高台上的少年吹奏着《白雪》曲
楼中思妇敛青蛾
楼中的思妇紧锁着眉头
殷勤攀折赠行客
热情地折下柳枝赠送给远行的旅人
此去关山雨雪多
这一去关山遥远,风雨交加

词语注释

紫陌(zǐ mò):指京城繁华的道路。
绮罗(qǐ luó):华丽的丝织品,借指华丽的服饰。
古戍(gǔ shù):古老的边防驻军之地。
青蛾(qīng é):指女子的眉毛。
关山(guān shān):泛指关隘山川,指遥远艰险的旅途。

创作背景

折杨柳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外,灞桥烟柳正低垂着新绿的枝条。这座横跨灞水的古桥,自秦汉以来便是东出潼关的必经之路,亦是无数离人折柳相赠的伤心地。晚唐诗人郑谷途经此地,见紫陌金堤间罗衣翻飞的仕女、古戍荒草里斑驳的夕阳,不觉驻足凝眸——那桥头少年吹奏的《折杨柳》曲调,正与楼头少妇紧蹙的黛眉遥相呼应,于是提笔写就这首融合了乐府古意与时代哀音的七律。

历史经纬

  • 乐府遗韵:横吹曲辞《折杨柳》本为汉魏军乐,梁陈后渐演变为送别曲调。唐人沿袭古题,王维"客舍青青柳色新"、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皆属此脉。
  • 中晚唐语境: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虽维持着表面繁华,但藩镇割据与科举失意造就了普遍的时代焦虑。诗中"古戍迷荒草"的意象,暗合杜甫"国破山河在"的苍凉。
  • 灞桥风俗:《三辅黄图》载"灞桥送别,折柳寄情",至唐代已成定制。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可互为印证。

诗境重构

残阳将灞水染作碎金时,诗人看见的不仅是眼前离筵:台上少年玉笛飞声,吹的是鲍照"遥见飞尘入建章"的旧调;楼中思妇罗带轻挽,蹙的是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的新愁。那殷勤折下的柳枝,既承续着《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古老温柔,又预叙着即将弥漫在函谷关外的雨雪——这哪里是寻常赠别?分明是一个王朝在秋风将至时的集体颤栗。

赏析

《折杨柳》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盛唐特有的苍茫别离图景。紫陌金堤的富丽与古戍荒草的苍凉形成时空对仗,正如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点:"张绮罗于荒戍,置离歌于残阳,此子昂(乔知之)善以秾丽写悲凉也"。游人的离歌与思妇的敛眉构成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愁绪,而"白雪"笛曲的运用尤为精妙,《乐府解题》指出:"《折杨柳》本汉横吹曲,唐人多以笛奏之,'白雪'意象既实指曲调,复喻关山风雪"。

诗中"残阳远波"的意象被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盛赞为"十字画尽天涯目断之悲",夕阳的坠落感与流水的不可逆特性,共同强化了离别的永恒意味。而"雨雪多"的结语,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不直言艰险,而以'雨雪'象之,得风人温柔敦厚之旨"。这种以自然意象隐喻人生境遇的手法,正是盛唐边塞诗派的典型特征。

"台上少年"与"楼中思妇"的空间并置,被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为:"吹笛台与望夫楼构成垂直轴线,将男性的壮游与女性的苦守同时纳入天地之间的宏大叙事"。诗中"殷勤攀折"的柳枝,据《三辅黄图》记载,汉代灞桥折柳赠别已成定制,乔知之在此既承古意,又以"雨雪多"翻出新境,遂使寻常柳枝承载了更为厚重的生命况味。

点评

名家点评摘录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 "『紫陌金堤』一联,已尽唐人折柳送别之态。后四句忽作变徵之音,『台上白雪』与『楼中青蛾』相映,顿觉离魂欲断。温飞卿善以秾丽写凄凉,此诗是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阴移古戍』二句最是绝唱!荒草远波中着一『迷』字、『落』字,便觉满目萧瑟。结句『雨雪多』三字,不独言旅途艰辛,更暗喻人生况味,得风人含蓄之致。"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通篇不著『柳』字,而『攀折赠行』之意见于言外。『少年吹白雪』暗用阳春白雪典,喻别情之高洁;『思妇敛青蛾』则从《诗经·硕人》『螓首蛾眉』化出,见闺怨之深婉。温八叉真裁云缝月手也。"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 "此诗空间调度极妙:由陌上堤边至古戍远波,复由高台玉楼折回长亭,镜头伸缩间完成时空转换。『雨雪多』之结,既承前『阴移』『残阳』的阴沉色调,又以自然之凛冽强化人世别离之永恒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