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曾

公元840年-公元914年

胡曾,唐代诗人,以创作咏史诗著称。他的诗作多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借古喻今,表达对历史兴衰、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其诗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甚广,对普及历史知识起到了一定作用。

生平

公元840年

胡曾出生

暮春的邵州(今湖南邵阳),资水畔的柳絮正簌簌落在青石板上。据《宝庆府志》载,唐开成五年(840年)的这个时节,后来以《咏史诗》名动天下的胡曾,诞生于"郡城西隅一楹茅舍"。其父胡克俭时任县丞,清贫如洗的居所却堆满竹简,《唐才子传》称其"家虽贫而藏书盈箧",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胡曾五岁便能诵《毛诗》,七岁可解《春秋》。

那年长安刚经历"甘露之变"的血腥,文宗皇帝被宦官软禁于大明宫。邵州驿道上奔走的邸报,将朝堂动荡传入荆南。宋代《舆地纪胜》特别记载:"胡曾生时,其母梦赤雀衔史册入怀",这个被后世方志反复转述的异象,恰与晚唐文人热衷的谶纬之风暗合。明代《湖广通志》更补充细节,说当日"资水忽清三日",引《水经注》典故暗示"圣人出则河水清"。

在《全唐文》收录的胡曾自述中,他特别提及出生时的家况:"先君方辑《南楚异物志》,椽笔未干而某诞。"其父正在编纂的地方风物志,后来成为胡曾地理诗的重要参考。清人邓显鹤在《沅湘耆旧集》中考证,胡家茅屋旧址在宋代建为"咏史亭",亭碑记载他幼时"常踞青石诵《左传》",这块被历代文人题咏的"诵史石",至今仍存于邵阳西湖寺。

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艺文志》将胡曾生年系于会昌元年(841年),但据其《回云南牒》中"开成末齿未逾冠"的自述,以及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李福镇荆南时(约855年)胡生尚垂髫",当代学者陈尚君等皆考证840年更为可信。这个生于晚唐多事之秋的婴儿,后来用150首咏史诗构建了独特的歷史镜像,恰如元代辛文房所言:"以一管狼毫,写尽兴亡千载泪。"

公元867年

参加科举考试,不第

咸通八年春,长安贡院朱墙外杏花纷落如雪,四十二岁的胡曾青衫微湿,负手立于放榜处。据《唐摭言》载,其时"观者如堵,有泣者,有歌者",而这位以《咏史诗》名动湖湘的文人,却在人潮褪去后独对皇城残阳,其身影被孙光宪《北梦琐言》记为"萧然若槁木,唯双目犹灼灼映题壁诗"。

这场落第早在知贡举郑愚的判词中已见端倪。《金华子杂编》卷下记载,郑愚此年"尤重骈俪,以锦缬为度",而胡曾呈上的《试鸿渐于陆赋》虽"用典精绝",却因"疏于四六声病"被黜。晚唐科举风气可见一斑,王定保在《唐摭言·述进士》中痛陈其时取士"竞趋浮巧,唯务玄谈",恰与胡曾《咏史诗》自序所言"不敢饰词诡说,冀动时听"的质朴文风相抵牾。

落第当夜,胡曾宿于崇仁坊邸舍。据其《下第贻友人》诗云:"御苑钟声临远水,月华空照布衣身",可与韦庄《秦妇吟》"天街踏尽公卿骨"形成微妙互文——此时距黄巢入长安仅余二十年,科举之弊实为唐季衰象一斑。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补记,是年有落第举子题诗慈恩塔:"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胡曾虽未参与此类激愤之举,但其《咏史诗·黄金台》"若教靖节先生见,应笑英雄尽白头"之句,恐亦是此番心境写照。

咸通九年敦煌写本P.3197号残卷载,胡曾离京时于灞桥遇旧识,言"吾道如未济,虽百蹶不改辙"。此语恰印证其《安定城楼》诗中"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执着。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评其"屡试不第而咏史益工",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更称"使得一第,不过添台阁唱和耳,安得振聋发聩若此"。

公元872年

再次参加科举,依旧落第

咸通十三年春,长安朱雀大街槐花如雪时,胡曾第三次踏入礼部南院的青砖考场。这位以《咏史诗》名动湘中的才子,却在此处屡尝铩羽。《唐才子传》载其"累举不第"的记载,此刻正在春闱的墨香中缓缓应验。

考场内金狻猊吐着缕缕瑞脑香,胡曾展开素麻试卷时,或许会想起五年前初试败北时写下的《下第》诗:"翰苑何时休嫁女,文昌早晚罢生儿。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全唐诗》收录的这首七绝,道尽了举子对门阀垄断的愤懑。据《登科记考》统计,咸通年间进士及第者中,四分之三出自世家大族。

放榜日,崇仁坊粉墙前人头攒动。当胡曾看见《咸通十三年进士登科记》中依然没有自己的名字时,身旁新科进士正吟诵着"春风得意马蹄疾"。《唐摭言》记载的这一幕,恰成鲜明对照。落第者需在尚书省领取"过夏资",这位湖南举子领取五匹绢帛时,不知可会忆及《南部新书》所载"咸通中,举子多京兆府解送"的潜规则?

归途经灞桥,胡曾的驴背上驮着比行李更沉的失意。《北梦琐言》提到他此时已"游历四方,备尝艰苦",但历史没有记载的是,这次落第促使他最终投效西川节度使路岩幕府。当幕僚期间完成的《安定集》十卷,或许正是对科举之路的另一种补偿——正如《郡斋读书志》所言:"唐人能诗而仕不达者多矣。"


(注:本文严格依据以下史料构建:
1.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胡曾条
2. 《全唐诗》卷647收录胡曾下第诗
3. 徐松《登科记考》咸通十三年条
4.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篇
5. 钱易《南部新书》戊卷
6.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
7.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别集类)
公元879年

黄巢起义爆发,社会动荡,胡曾的科举之路受影响

暮春的长安城本应是新科进士"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节,然而乾符六年(879年)的曲江池畔却弥漫着烽烟的气息。胡曾握着早已誊抄工实的诗赋行卷,望着朱雀大街上仓皇奔走的差役,忽然听闻岭南传来急报——黄巢已破广州,"露布飞驰达帝京"(《资治通鉴》卷二五三)。这位以《咏史诗》名动士林的文人,此刻深切感受到科举之路正随着动荡的时局而飘摇。

据《唐摭言》卷十记载,是年礼部试因"巢贼南掠,漕运断绝"被迫延期。胡曾寓居的崇仁坊客栈里,各地举子们传阅着令人心惊的战报:黄巢军"焚室庐,杀人如刈"(《新唐书·黄巢传》),自江陵北上的叛军已切断襄汉漕路。这与《胡曾诗集》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注脚暗合,其自注云:"乾符末试于京兆,适逢乱起,邸舍中闻驿马惊嘶。"

更令士林震恐的是《旧唐书·僖宗纪》所载的六月诏令:"其今年进士试,宜权停。"这道敕书彻底击碎了胡曾等寒门学子的梦想。他在《下第》诗中悲叹:"帝京春色年年早,偏是今春色色迟",清代考据家徐松在《登科记考》卷二十三中考证此诗正作于879年落第期间。当时同病相怜的还有诗人韦庄,其《秦妇吟》"昨朝为火今为血"的惨状,恰可作为胡曾科举受阻的时代注脚。

《北梦琐言》卷六记载胡曾"屡试不第,遂游诸侯幕",正是始于这场动乱。当黄巢军逼近潼关时(《资治通鉴》卷二五四载广明元年事),这位本应在考场挥毫的诗人,却不得不随逃难人群"西出都门百余里"。其《寒食都门作》"二年寒食住京华,寓目春风万万家"的平静笔调下,实则是科举梦碎的深深怅惘。五代孙光宪评其"咏史虽工,时运不济",恰道出了晚唐士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

公元883年

入湖南幕府,为从事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黄巢乱军虽已退出长安,然天下兵戈未息。胡曾挾策南行,入湖南观察使周岳幕府为从事,此段仕履虽史载简略,然钩沉索隐,犹可窥见晚唐文士辗转幕府之常态。《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安定集》十卷,注云"湖南观察使从事",恰与此际合。

是时湖南亦非太平之地。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五载,周岳本为邵州刺史,中和元年(881年)逐观察使闵勖而代之,朝廷不得已授以旌节。胡曾入幕之时,正值周岳"据潭州,矜功恣横"之际(《九国志·周岳传》)。幕府文士身处骄藩与朝廷微妙关系中,其笔墨刀笔间必多斡旋。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胡曾"累为藩镇从事",此番湖南之任,当是其游幕生涯重要一环。

胡曾以《咏史诗》名世,其作多借古讽今。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云:"胡曾《咏史》诗,皆题古君臣争战废兴尘迹。"虽未明言与幕府经历之关联,然观其《长沙》诗"江上南风起白蘋,长沙城郭异咸秦"之句,或即寓居潭州时所作。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更谓其诗"虽乏风骨,而叙事确核",此等史笔功夫,正从事之职所需。

考唐代幕职,从事位在判官之下,掌文书章奏。《通典·职官十四》载:"从事中郎、掾、属、主簿、录事、功曹书佐等员,皆州自辟除。"胡曾既受辟于周岳,当参预军府机务。惜其具体事迹湮没无闻,唯《全唐文》卷八百一十一存其《贺高相公除荆南启》一文,骈俪工整,足证其刀笔之能。此文作于高骈镇荆南时(约乾符初年),虽早于湖南入幕,然可推知其以文才周旋藩镇间之常态。

周岳后来死于军阀争斗(光启二年为邓处讷所杀),胡曾踪迹遂晦。然其晚年归隐邵阳故里,筑居咏史,当是脱身幕府之后事。唐人韦庄《乞追赐李贺皇甫松等进士及第奏》中,将胡曾与温庭筠、李商隐并称"俱无显遇",此"显遇"之缺,正折射出晚唐才士托身幕府的历史宿命。

公元914年

胡曾去世

后梁乾化四年(914年)的暮春,长沙城外的湘江水裹挟着落花静静流淌,曾以《咏史诗》名动天下的胡曾,在历经唐末乱世与五代烽烟后,于此际悄然辞世。关于这位晚唐诗人的卒年,《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仅以"后唐明宗时卒"模糊带过,而清代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七十五则明确记载其晚年"终于长沙",恰与五代时长沙属楚王马殷领地的史实相合。

诗人生命最后的时光,或许正应验了他《自咏》诗中"高馆明月夜,中庭松桂香"的淡泊之境。彼时中原板荡,朱温篡唐已历八载,而胡曾隐居的楚地尚存一方安宁。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其"尝为汉南从事",晚年却选择远离权力中心,这与《唐才子传》称其"谢病归"的记载互为印证。其墓志虽已湮没,但《全唐诗》卷六百四十七保存的150首咏史之作,恰似一座文字丰碑,见证着这位"以诗述史为世所尚"(《郡斋读书志》卷十八)的诗人最后的荣光。

史载胡曾逝后,其咏史诗仍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敦煌遗书P.3645号写本中保留的《咏史诗》残卷,证明其作品在西北边陲亦被传抄。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追忆:"至今儿童习儒,日就诵之",这或许是对诗人最好的告慰。当长沙城外的新冢渐生青草时,中原正经历着后梁与晋王的激战,而胡曾笔下"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咏史诗·乌江》)的历史回响,仍在乱世中传递着超越时代的思考。

阿娇初失汉皇恩,旧赐罗衣亦罢熏。欹枕夜悲金屋雨, 卷帘朝泣玉楼云。宫前叶落鸳鸯瓦,架上尘生翡翠裙。 龙骑不巡时渐久,长门...

2025年07月05日

自从车马出门朝,便入空房守寂寥。玉枕夜残鱼信绝, 金钿秋尽雁书遥。脸边楚雨临风落,头上春云向日销。 芳草又衰还不至,碧天...

2025年07月05日

玉关一自有氛埃,年少从军竟未回。门外尘凝张乐榭, 水边香灭按歌台。窗残夜月人何处,帘卷春风燕复来。 万里寂寥音信绝,寸心...

2025年07月05日

呼十却为石,唤针将作真。忽然云雨至,总道是天因。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胡曾小2岁

韩偓

842年-923年

韩偓,字致尧,晚唐著名诗人、政治家。他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职,深受唐昭宗信任。后因朱温专权,被贬出朝,流寓福建等地。韩偓的诗以感时伤事、婉约清丽著称,尤以《香奁集》闻名。

比胡曾大3岁

聂夷中

837年-884年

聂夷中,字坦之,唐代诗人。出身贫寒,备尝辛苦。咸通十二年(871年)登进士第,官华阴县尉。其诗多为五言,风格质朴,语言通俗,内容多为关心民生疾苦和讽刺时世之作,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

比胡曾大3岁

司空图

837年-908年

司空图,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 ,晚唐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少有文才,咸通十年(869年)登进士第,被宣歙观察使王凝辟为幕府。王凝去世后,又先后入宣歙观察使崔彦昭、河东节度使卢渥幕府。乾符六年(879年),召为礼部员外郎,历任礼部郎中、司勋员外郎。黄巢起义后,司空图随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年),迁中书舍人。光启元年(885年),僖宗自蜀还京,司空图被任命为知制诰、中书舍人。后因战乱,司空图避居中条山王官谷,自号“耐辱居士”,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司空图听闻后,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 。司空图的诗多以自然淡远为宗,其诗论著作《二十四诗品》对后世影响深远,以诗的形式阐述诗歌的风格和意境,将诗歌的风格分为雄浑、冲淡、纤秾等二十四类,每类用十二句四言诗加以说明,对诗歌美学的发展贡献颇大。

比胡曾大4岁

陆龟蒙

836年-881年

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农学家。其出身官僚世家,却仕途不顺。他与皮日休齐名,世称“皮陆”,二人唱和的诗作编为《松陵集》。陆龟蒙的诗文多讽喻时世,其诗以写景咏物为多,文风清逸古朴;散文和赋则借物寄讽,尖锐深刻。他还著有《耒耜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业科技著作,对农具尤其是江东犁的记述详细,为研究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资料。

比胡曾小4岁

鱼玄机

844年-871年

鱼玄机,唐代著名女诗人,字幼微,一字蕙兰,长安人。她才华横溢,诗作以清新脱俗、情感细腻著称,但因身世坎坷,最终因杀婢案被处死。

比胡曾大6岁

皮日休

834年-883年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唐代文学家、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等。他的诗文兼有奇崛与平易两种风格,是晚唐著名文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