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时字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重阳佳节,宫廷于长安城东临渭亭举行登高盛宴。是日天朗气清,君臣共赋诗章,中宗李显亲制《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诗》,命群臣奉和,限韵赋诗。苏颋此篇《得时字》,正是以"时"为韵脚应制而作。
彼时大唐正值开元盛世前夜,虽朝堂暗涌韦后专权之患,然重阳雅集仍极尽风雅。据《景龙文馆记》载,中宗命侍臣"人题四韵,银锺竞赏,锦席纷铺",苏颋以工部侍郎之职参与盛会。诗中"晓光云外洗"暗合当日霁色,"降鹤因韶德"既颂天子德政,又化用《淮南子》鹤鸣九皋之典。末句"亿万九秋期"更将节庆欢愉升华为对王朝永续的祝祷,展现盛唐应制诗"气象浑厚,格调高华"的特质。
此作诞生于宫廷文学鼎盛时期,既承六朝应制诗的精致典雅,又初显盛唐气象的恢弘气度。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苏公诗如姑射仙人,遗世独立,应制体中尤见风骨。"临渭亭畔的这场文学盛会,终随九秋金风凝成大唐诗史中一页鎏金笺。
(注:文中苏颋官职、典籍引用等均据《旧唐书》《唐诗纪事》等史料,文学评价参考历代诗话,在符合历史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文学性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