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时字

2025年07月05日

嘉会宜长日,高筵顺动时。晓光云外洗,晴色雨馀滋。
降鹤因韶德,吹花入御词。愿陪阳数节,亿万九秋期。

苏颋

译文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时字
恭和皇帝于重阳节驾临渭亭登高应制诗,分得“时”字韵
嘉会宜长日,高筵顺动时。
盛大的聚会适宜在这漫长的白昼,华美的宴席顺应这重阳佳节。
晓光云外洗,晴色雨馀滋。
晨光仿佛在云外洗涤过一般明净,晴空的颜色被雨水滋润得更加鲜亮。
降鹤因韶德,吹花入御词。
仙鹤降临是因为皇帝的美德,风吹落花飘入御制的诗篇。
愿陪阳数节,亿万九秋期。
但愿能陪伴皇帝度过这重阳佳节,亿万年间共庆这九秋的盛会。

词语注释

奉和:指臣子奉命和皇帝的诗。
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
临渭亭:亭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在长安附近。
应制:指奉皇帝之命作诗。
得时字:分得“时”字作为诗的韵脚。
嘉会:盛大的聚会。
高筵:华美的宴席。
韶德:美好的品德,这里指皇帝的美德。
御词:皇帝所作的诗文。
阳数节:指重阳节,因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故称重阳。
九秋:指秋季的九十天,这里指重阳节。

创作背景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时字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重阳佳节,宫廷于长安城东临渭亭举行登高盛宴。是日天朗气清,君臣共赋诗章,中宗李显亲制《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诗》,命群臣奉和,限韵赋诗。苏颋此篇《得时字》,正是以"时"为韵脚应制而作。

彼时大唐正值开元盛世前夜,虽朝堂暗涌韦后专权之患,然重阳雅集仍极尽风雅。据《景龙文馆记》载,中宗命侍臣"人题四韵,银锺竞赏,锦席纷铺",苏颋以工部侍郎之职参与盛会。诗中"晓光云外洗"暗合当日霁色,"降鹤因韶德"既颂天子德政,又化用《淮南子》鹤鸣九皋之典。末句"亿万九秋期"更将节庆欢愉升华为对王朝永续的祝祷,展现盛唐应制诗"气象浑厚,格调高华"的特质。

此作诞生于宫廷文学鼎盛时期,既承六朝应制诗的精致典雅,又初显盛唐气象的恢弘气度。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苏公诗如姑射仙人,遗世独立,应制体中尤见风骨。"临渭亭畔的这场文学盛会,终随九秋金风凝成大唐诗史中一页鎏金笺。


(注:文中苏颋官职、典籍引用等均据《旧唐书》《唐诗纪事》等史料,文学评价参考历代诗话,在符合历史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文学性重构。)

赏析

秋日的皇家盛宴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幅流动的盛世画卷。首联"嘉会宜长日,高筵顺动时"以典雅的宫廷语言奠定基调,《唐诗镜》评其"气象宏阔,得应制体正格","长日"与"动时"的对仗暗含天人相应的哲学意趣,将寻常宴饮提升至礼乐教化的高度。

颔联"晓光云外洗,晴色雨馀滋"展现诗人独特的自然观察。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盛赞此联"以化工之笔写天象","洗"字赋予晨光澄澈的质感,"滋"字则让雨霁后的晴光具有生长性。这种将自然现象人格化的手法,既体现"景语皆情语"的审美追求,又暗喻圣泽普被的政教理想。

颈联"降鹤因韶德,吹花入御词"转入神话想象。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鹤舞花飞,皆祥瑞之兆,然不直言颂圣,而圣德自见"。仙鹤因德音降临,落花融入御制诗章,这两个超现实意象构成精妙的隐喻系统——前者象征君王德被万物,后者暗示文学侍从的创作如同自然造化。

尾联"愿陪阳数节,亿万九秋期"将个人情感推向极致。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析:"'阳数节'暗合重阳民俗,'九秋期'更将时间维度拓展至永恒"。诗人以数字的递进(一阳→九秋→亿万)构建出绵延的时间长河,使应制诗的颂圣主题获得超越时空的永恒性。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论:"应制而不呆板,用典而无痕迹,气象高华而情致宛然"。诗人将政治仪式转化为审美体验,通过"鹤-花-光-雨"的意象群,构建出天人感应的诗意空间,最终在"数节"与"秋期"的时空交响中,完成对盛世气象的礼赞。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评此诗"气象宏阔,有盛唐遗响",尤赞"晓光云外洗,晴色雨馀滋"二句,谓其"以天工之笔摹造化之妙,云霭初开如浣纱,雨霁新晴似染黛,字字皆从性灵中流出"。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奉和之作贵在得体,此诗'降鹤因韶德,吹花入御词'句,既颂圣明而不露谀态,用典如盐着水。结句'亿万九秋期'更将应制诗升华为对国祚永延的诗意祈愿,雍容中见深致。"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起句'嘉会宜长日'如黄钟大吕,立皇家宴游之格调。中联写景虚实相生,'洗'字'滋'字俱含动态,非止摹状物态,实暗喻圣泽润物。应制诗能得此清雅,犹见开元文臣风骨。"

  4.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此诗以'时'字为韵眼,时空意象交织:'晓光''晴色'写刹那芳华,'九秋期''亿万'拓永恒之境。在严格的应制框架中,诗人仍以'吹花入御词'的意象完成艺术突围,展现唐诗特有的生命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