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五年秋,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河西,途经胶州时写下这首五律。胶川古称胶水,乃《水经注》所载"乱流径胶阳县故城东"之水道,唐时属密州高密县境。诗人取道胶水南岸向密州行进,正值安史之乱前的盛唐时期,朝廷对山东道的管辖尚属稳固。
诗中"傍胶南趣密"既点明地理方位,更暗合《元和郡县志》所载密州"因境有密水为名"的渊源。彼时胶东平原秋色正浓,桑柘掩映的村落与遍野禾稼,构成《齐民要术》描述的典型山东农耕景象。然御史出巡的职责与渐起的秋风,令这位以"诗佛"著称的诗人,在"秋原被花实"的丰饶中,仍透出"游子寒"的孤清。
此作恰处王维创作中期,山水描写已见"诗中有画"之雏形,而"落晖隐桑柘"的意象,或受陶渊明《归园田居》影响。胶州湾畔的这场秋日行旅,遂成为盛唐山水诗与宦游诗微妙交融的独特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