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颋

公元670年-公元727年

苏颋,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朝宰相、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苏颋自幼聪明,记忆力强,博览群书,尤善作文章。他二十岁中进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在唐玄宗时期,苏颋与宋璟共掌朝政,后出为益州长史。苏颋的文章与燕国公张说齐名,时称‘燕许大手笔’,著有《苏廷硕集》等。

生平

公元670年

苏颋出生

咸亨元年(670年)的冬月,京兆武功的苏氏祖宅内,一声婴啼划破了终南山下的寂静。这个被后世称为"燕许大手笔"的婴儿降生时,其父苏瑰正任尚书右丞,据《新唐书·苏颋传》记载:"瑰方直有大臣节,时称其贤",而《旧唐书》更详载其家世:"武功苏氏,世仕江左",可见这个诞生在关陇贵族世家的婴孩,血脉里流淌着南朝文采与北朝风骨的双重基因。

《大唐新语》卷八载:"苏颋少聪悟,一览千言。"这非凡的天资在其襁褓时期已现端倪。李昉《太平广记》引《定命录》云:"苏颋初生,有紫气满室,术者曰:‘此儿当位极人臣。’"虽为稗官野史,却折射出时人对这位未来文坛宗匠的期许。彼时大唐正经历高宗统治下的盛世,长安城里的进士科考日渐兴盛,《唐会要》卷七十六记载:"永隆二年始试杂文",这偶然的时空交汇,仿佛为这个新生儿预设了以文章致通显的人生轨迹。

在《全唐文》收录的苏颋《陈情表》中,他自述"臣本书生,门非代禄",实则其家族自曾祖苏威起便为隋唐显宦。据《元和姓纂》考证,武功苏氏乃东汉苏章之后,这个冬日出生的婴儿,注定要在家族谱牒上续写新的华章。当乳母抱着他在终南积雪的窗前踱步时,长安大明宫中的上官仪刚以"绮错婉媚"的体式震动文坛,谁又能预见,四十年后这个啼哭的婴儿将以"崇雅黜浮"的文风,与燕国公张说共开盛唐气象?

公元690年

二十岁,中进士,授乌程尉

垂拱四年(690年)的春风拂过长安曲江畔的新科进士榜,苏颋的名字赫然在列。《新唐书·苏颋传》载其"弱冠举进士",恰如《唐才子传》所记"年二十,登进士第",这位少年郎以"神龙骧首,俊鹘摩霄"之姿(《全唐文》卷二百五十六),在武周革命前夕的金榜上刻下了自己的印记。

放榜之日,朱雀大街两侧槐花如雪。据《唐摭言》记载,新科进士需赴尚书省吏部参加关试,苏颋身着青袍,于都堂前拜受乌程县尉之职。唐代县尉秩从九品下,《通典·职官典》云"掌分判诸司事",实则需"亲理庶务,躬检案牍"(《白居易集·策林》)。乌程属江南道湖州,乃"鱼米之乡,舟车之会"(《元和郡县图志》),对初入仕途者实为美除。

苏颋赴任时正值江南梅雨时节。陆羽《吴兴图经》载乌程"县治苕溪之阳",这位青年县尉想必常在"霅溪馆"处理公务(见颜真卿《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其判案文书今虽不存,然观《文苑英华》所收唐代判文,可想见其"藻思清华,词锋秀逸"(《旧唐书》本传)的断案风采。某日处理渔税纠纷时,或曾吟出"水烟波淡荡,山雾雨空蒙"这般后来见诸《全唐诗》的佳句。

是年八月洛阳发生"革命",武则天改唐为周。按《资治通鉴》记载,地方官员需重授新朝告身。乌程县衙的槐树下,苏颋应是在秋蝉声中接过了盖有周朝玉玺的任命文书。其父苏瓌时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新唐书》称其"方直有大臣节",这对父子在改朝换代之际的仕宦选择,恰似杜佑《通典》所言"士之出处,不可不慎"的生动注脚。

在乌程任上,苏颋留下了"为政清静,人吏安之"(《册府元龟·令长部》)的政声。明代董斯张《吴兴备志》仍记其"尉乌程有惠政",虽具体事迹湮没于史册,但参照唐代县尉"征收赋税、监督市肆"的职责(《唐六典》卷三十),可知这位后来执掌中枢的"燕许大手笔",最初亦是从市井阡陌间体察民瘼。

公元710年

唐睿宗即位,苏颋迁中书舍人,加知制诰

景云元年夏,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荫正浓时,苏颋于政事堂受紫宸殿召见。据《旧唐书·苏颋传》载:"睿宗践祚,迁中书舍人,寻加知制诰",此时距临淄王李隆基率万骑诛韦后不过旬月,中书省青砖地上犹带着新磨的墨香。

那日辰时三刻,苏颋着深绯公服佩银鱼袋入宫,途经门下省廊庑时,见侍中魏知古正与给事中议"斜封官"废立事——此乃睿宗朝首务,《资治通鉴》卷二一〇记云:"罢斜封官凡数千人"。及至紫宸殿丹墀前,但闻檐马叮当,与殿中省宫女捣练之声相和,中书令张说已执象笏立于龙墀之侧,见苏颋至,以目示意案上黄麻纸,此乃知制诰者代王言必备之物。

《唐会要》卷五四详载制诰之制:"凡王言之制有七,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苏颋所掌,尤重"发敕"与"敕旨"。某日草《授宋王成器太子太师制》,其"让天下而高蹈,固储副而能谦"句,李峤见之叹曰:"苏舍人文章,真五兵之府也",事见《明皇杂录》。时人谓之"燕许大手笔",实肇基于此。

政事堂北壁悬《贞观政要》屏风,苏颋每草诏必先整冠揖之。某夜值宿,睿宗急召制《命太子监国诏》,烛花爆裂中,但见其运笔如飞,《文苑英华》卷四四二录此诏"军国常务,听太子处分"八字,笔力遒劲如千钧弩发。次日,太子李隆基亲至中书省,以紫毫笔一对赐之,《松窗杂录》称此为"词臣殊荣"。

是年冬月,吐蕃遣使请和。苏颋于含元殿东序草《赐吐蕃赞普书》,援引《春秋》"柔远能迩"之义,《全唐文》卷二五〇存其残篇"金城公主既在蕃中,汉与吐蕃合为一家"等语。吐蕃使者归,睿宗谓侍臣:"苏颋掌纶诰,犹陈陶持律吕",此语载于《大唐新语》卷八。

公元713年

唐玄宗欲以张说为相,苏颋反对,后张说罢相,苏颋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与宋璟共掌朝政

开元元年(713年)七月,玄宗初登大宝,欲以张说为相。时紫微令姚崇方得君心,然侍御史赵彦昭、中书侍郎崔湜等皆附太平公主,朝局诡谲。《资治通鉴》载:"上欲以张说为相,姚崇忌其才,止之。"而《新唐书·苏颋传》则揭示更深:"时姚崇为紫微令,颋为侍郎,帝欲相说,颋曰'说险躁,非宰相器',遂止。"

苏颋之谏,如清泉涤荡庙堂。其父苏瑰曾为武后朝宰相,颋承家风,以"明练典故"著称。《唐会要》卷五一记其"每有制诰,必命颋草拟",玄宗尝赞曰:"苏颋文诏,可悬诸国门。"此番直谏张说"险躁",实基于对其早年依附二张(张易之、张昌宗)的警惕。《旧唐书·张说传》载其"素与姚崇不协",而颋与姚崇共掌机要,遂成掎角之势。

八月癸巳,太平公主谋逆事败,崔湜等伏诛。《资治通鉴》云:"张说坐党附太平公主,罢为尚书左丞。"此时苏颋却迎来仕途转折。《新唐书》记:"颋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与宋璟同当国。"《唐大诏令集》卷四四载玄宗诏书称:"银青光禄大夫、紫微侍郎、知制诰苏颋……可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其制词尤重其"贞规允肃,峻节无渝"。

与宋璟共政期间,苏颋展现名相风范。《贞观政要》录二人"务在择人,随材授任",时称"姚宋苏李"(姚崇、宋璟、苏颋、李乂)。《通典》卷十五载其改革选官:"凡官不历州县者不拟台省",此制实肇基于颋与璟共议。玄宗后来在《授苏颋右丞相制》中追忆:"昔在景龙之季,时属多艰;洎于开元之初,复参大政。"足见这段执政经历对开元盛世奠基之功。

公元716年

苏颋因受宇文融排挤,出为益州长史

开元四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御史中丞苏颋突遭宇文融弹劾。《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载:"融性精敏,应对辩给,以治财赋得幸于上",而苏颋"与宋璟同秉政,璟刚正,多所裁断,颋皆顺从其美"。宇文融为扩张权势,遂将矛头指向这位以文雅著称的宰相。

《旧唐书·苏颋传》记载此事尤为详尽:"会李祎失责,出为滑州刺史,颋坐与祎善,贬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原来宇文融借剑南节度使李祎战事失利之机,以"朋党"罪名牵连苏颋。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八更揭露内情:"宇文融既用事,与苏颋不协,讽所司劾奏,出为益州长史。"

离京那日,灞桥烟雨迷蒙。据《明皇杂录》描述,玄宗"密遣中使赐颋黄金百两",可见帝王心知肚明。苏颋行至剑门关时,在《陈情表》中写道:"臣本吴人,宦游西蜀,今又左迁,诚恐骸骨不归",字里行间尽显惆怅。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特别指出:"苏颋之贬,非其罪也,玄宗心知其枉而未能违宇文融之意。"

益州任上,这位"燕许大手笔"的文人却展现出非凡治才。《新唐书》称其"政尚简肃,蜀人安之"。他主持开凿蟆颐堰,至今成都平原仍有遗迹。唐人郑处诲《明皇杂录》补记一事:某日玄宗问"苏颋今日有何作?",左右呈上新作《蜀城望月》,帝王"默然久之",暗含悔意。

宇文融的倾轧反而成就了文学佳话。苏颋在成都与青年李白相遇,《唐才子传》载:"白未知名,颋见而奇之,曰:'是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这段伯乐识马的典故,恰似历史对这场政治倾轧的绝妙反讽。

公元727年

苏颋去世,终年五十八岁,追赠尚书右丞相,谥号文宪

开元十五年(727年),长安城秋叶纷飞之际,一代文宗苏颋薨于私第,春秋五十有八。朝廷震悼,诏赠尚书右丞相,谥曰"文宪",《旧唐书》卷八八载其"文章典丽,为天下所重",天子辍朝致哀,缙绅相吊于道。

苏颋之逝,实为盛唐文坛星陨。《新唐书·苏颋传》记其临终前"犹手疏陈时政得失",笔墨未干而溘然长逝。李隆基览奏恻然,谓侍臣曰:"苏颋词翰如飞鸾翔凤,今琼树摧折,朕失一臂矣。"此语见于《明皇杂录》,足见帝王痛惜。时东都留守张说闻讣,遥祭以文曰:"四时之气,首冠群英",此祭文收录于《全唐文》卷二二八,可证当时文坛宗师之推崇。

谥议之际,太常博士引《谥法》"敏而好学曰文""博闻多能曰宪"为据,《唐会要》卷七九详载其议:"公七岁属文,中书令李峤称'小儿文笔似苏味道';及长,与燕国公并称'燕许大手笔'。制诰三千,尽堪典范,当谥文宪。"此议得百官响应,遂定谥号。其子苏震奉敕编《苏许公文集》二十卷,张说序之云:"粹气积中,和光外澈",今存《文苑英华》卷七〇二,可窥其文采风流。

葬日,京兆府备卤簿鼓吹,《册府元龟》卷三一九载"赐东园秘器,给驿还乡",灵柩归葬武功故茔。后七十年,德宗朝编《贞元续开元录》,犹录其《谏銮驾亲征吐蕃疏》等十二篇,刘禹锡《唐故相国李公集纪》犹追忆"苏公文宪,星悬日揭",可见其文脉绵长。宋人编《唐文粹》,选其《封东岳朝觐颂》冠于卷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著录其集,谓"唐人四六,以颋为宗",诚非虚誉。

礼物斯具,乐章乃陈。谁其作主,皇考圣真。 对越在天,圣明佐神。窅然汾上,厚泽如春。

2025年07月05日

西京凤邸跃龙泉,佳气休光镇在天。轩后雾图今已得, 秦王水剑昔常传。恩鱼不似昆明钓,瑞鹤长如太液仙。 愿侍巡游同旧里,更闻...

2025年07月05日

君不见天津桥下东流水,东望龙门北朝市。 杨柳青青宛地垂,桃红李白花参差。花参差,柳堪结, 此时忆君心断绝。

2025年07月05日

桃花灼灼有光辉,无数成蹊点更飞。 为见芳林含笑待,遂同温树不言归。

2025年07月05日

汉东不执象,河朔方斗龙。夏灭渐宁乱,唐兴终奋庸。 皇威正赫赫,兵气何匈匈。用武三川震,归淳六代醲. 成皋睹王业,天下致人...

2025年07月05日

在昔尧舜禹,遗尘成典谟。圣皇东巡狩,况乃经此都。 楼观纷迤逦,河山几萦纡。缅怀祖宗业,相继文武图。 尚德既无险,观风谅有...

2025年07月05日

隋运与天绝,生灵厌氛昏。圣期在宁乱,士马兴太原。 立极万邦推,登庸四海尊。庆膺神武帝,业付皇曾孙。 缅慕封唐道,追惟归沛...

2025年07月05日

树德岂孤迈,降神良并出。伟兹廊庙桢,调彼盐梅实。 正悦虞垂举,翻悲郑侨卒。同心不可忘,交臂何为失。 清路荷前幸,明时称右...

2025年07月05日

朝上高楼上,俯见洛阳陌。摇荡吹花风,落英纷已积。 美人不共此,芳好空所惜。揽镜尘网滋,当窗苔藓碧。 缅怀在云汉,良愿暌枕...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苏颋同年出生

吴兢

670年-749年

吴兢,唐朝史学家,以直笔修史著称。他自幼励志,博通经史,一生致力于史学著述。所撰《贞观政要》,详细记载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及实践,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借鉴,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其修史秉持公正客观,不畏权势,为史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与苏颋同年出生

韦抗

670年-728年

韦抗为唐朝官员,乃宰相韦嗣立之子。他年少时便以门荫入仕,性格刚直不阿,为官期间恪尽职守,在多个重要职位上任职,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其一生历经武周、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等时期,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比苏颋大1岁

姜皎

669年-722年

姜皎是唐朝大臣,秦州都督姜謩之孙。他年轻时以姿容俊美、擅长骑射而闻名。唐玄宗为临淄王时,姜皎与之交好。玄宗即位后,姜皎深受宠信,历任殿中少监、殿中监等职,封楚国公。后因泄露禁中语,被贬为钦州别驾,在赴任途中去世。

比苏颋小1岁

崔湜

671年-713年

崔湜,字澄澜,唐朝时期宰相,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他美姿容,才思敏捷,以文辞知名。崔湜一生仕途起伏,依附权贵,曾先后依附武三思、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等。他在政治上善于钻营,但也因政治斗争最终获罪被赐死。

比苏颋大1岁

窦希玠

669年-742年

窦希玠为唐朝外戚,太穆皇后族侄。他出身于窦氏家族,凭借家族背景及自身能力在唐朝为官。为人谨慎,历仕多朝,在政治上较为平稳,没有显著的大起大落,以亲贵身份在朝廷中占据一定地位,见证了唐朝诸多政治变迁。

比苏颋小2岁

崔液

672年-713年

崔液,字润甫,号不详,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身于博陵崔氏家族,自幼聪慧,才华横溢。崔液工于五言诗,其诗多为送别、抒怀之作,风格清婉,意境深远,在当时颇负盛名。他与兄长崔湜俱以文翰显,然其兄崔湜在政治上卷入复杂斗争,崔液也因此受到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