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幸望春宫送朔方大总管张仁亶

2025年07月05日

北风吹早雁,日夕渡河飞。气冷胶应折,霜明草正腓。
老臣帷幄算,元宰庙堂机。饯饮回仙跸,临戎解御衣。
军装乘晓发,师律候春归。方伫勋庸盛,天词降紫微。

苏颋

译文

北风吹早雁,日夕渡河飞。
北风催促着早归的雁群,日夜不停地飞越河流。
气冷胶应折,霜明草正腓。
寒气凛冽,胶漆也会冻裂;霜色明亮,野草已然枯萎。
老臣帷幄算,元宰庙堂机。
老臣在军帐中运筹帷幄,宰相在朝堂上谋划机要。
饯饮回仙跸,临戎解御衣。
设宴饯行,送别天子的车驾;临战之际,脱下御赐的衣袍。
军装乘晓发,师律候春归。
军队整装待发,趁着拂晓启程;严明的军纪,静候春天的凯旋。
方伫勋庸盛,天词降紫微。
正期待着功勋卓著的捷报,天子的诏书自紫微星降临。

词语注释

腓(féi):枯萎,凋零。
帷幄(wéi wò):军帐,指军事指挥的场所。
元宰:宰相,指朝廷中最高级的官员。
仙跸(bì):天子的车驾。
紫微:紫微星,代指皇帝或朝廷。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幸望春宫送朔方大总管张仁亶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金色帷幕下,长安城的宫阙正沐浴着盛唐最璀璨的晨光。玄宗皇帝临幸望春宫为朔方节度使张仁亶饯行,这场发生在开元八年(720年)冬的送别,被诗人以工笔勾勒成边塞诗中的特殊篇章。

朔方铁骑与帝国边疆

张仁亶(后避太子李宪讳改名仁愿)乃武周至开元间名将,曾筑三受降城于河套,使"突厥不敢度山畋牧"。此番再度出镇朔方,正值突厥毗伽可汗势力复炽之际。《资治通鉴》载其"在军号令严肃,将吏畏服",诗人以"老臣帷幄算,元宰庙堂机"暗喻这位三朝老将运筹帷幄之才。

御前饯别的仪式之美

望春宫作为长安城东皇家行宫,见证了这场充满仪式感的送别。"饯饮回仙跸"描绘玄宗銮驾亲临的盛况,《开元礼》记载此类军礼需行"饮酒授钺"之仪。"临戎解御衣"或暗用汉文帝解衣衣韩信典故,彰显帝王对边将的殊遇。

边塞诗的新格调

不同于寻常边塞诗的苍凉,此作在"气冷胶应折,霜明草正腓"的典型边塞意象后,转入"师律候春归"的从容自信,折射出开元前期唐军对北疆的绝对掌控。末联"天词降紫微"更将御制诗的应制传统与边塞主题完美融合,形成独特的"盛世边塞"气象。

注:诗中"胶折"用《汉书·晁错传》"欲立威者始于折胶"典,暗示秋高马肥用兵之时;"腓"字取《诗经·小雅》"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之意象。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军旅为背景,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盛唐时期雄浑豪迈的气象。诗歌开篇即以"北风吹早雁,日夕渡河飞"勾勒出苍凉的边塞图景,北风、早雁、霜草等意象构成典型的唐代边塞诗语汇。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称赞此联"气象肃杀而不失雄浑",体现了诗人对边塞环境的精准把握。

诗中"气冷胶应折,霜明草正腓"二句,运用《汉书·晁错传》"胶折"典故暗喻边关危急,同时通过"霜草"意象强化肃杀氛围。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联:"炼字精警,不着一字而边塞苦寒自现",道出了诗人以物象寓情的艺术功力。

转至"老臣帷幄算,元宰庙堂机"处,笔锋突转,展现朝廷运筹帷幄的从容气度。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指出此联"以庙堂之重衬边关之危,得相得益彰之妙"。随后的"饯饮回仙跸,临戎解御衣"细节描写,通过帝王解衣推食的典故,既显君臣相得之情,又暗含《诗经·小雅》"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深意。

末联"方伫勋庸盛,天词降紫微"以紫微星象喻皇恩,形成宏大的收束。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盛赞:"结句堂皇正大,有盛唐台阁气象"。全诗在艺术上完美融合了边塞诗的雄健与应制诗的典重,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将其列为"应制诗上品",特别称许其"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特质。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巧妙平衡了三种维度:对边关将士的体恤之情隐于"胶折"典故之中;对统帅才能的赞美藏于"庙堂机"的含蓄表述;对国运昌隆的期许则通过"紫微"星象婉转传达。这种"情在词外"的表达方式,正是严羽《沧浪诗话》所称道的"盛唐人体"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气格高浑,字字锤炼,帝王送将之作,当以此为极则。"其评点尤为精当,诗人以"北风早雁"起兴,未言离别而别意自现,胶折草腓之景暗合《易经》"履霜坚冰至"的兵象预兆,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欧阳修《六一诗话》)。

明代文学大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特别推崇中二联:"'老臣帷幄'一联,以黄钟大吕之音写庙算之重,饯饮临戎之转,如见宫车过北斗而闻刁斗鸣。"此中可见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的功力——"以金玉之质,运雷霆之势"(胡应麟《诗薮》评张说语)。

清人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批点末联:"'天词降紫微'五字,将君王倚重、大将荣宠写得淋漓,犹见开元盛世气象。"此正是盛唐应制诗**"既得颂圣之体,复存风骨之力"(方回《瀛奎律髓》评语)的典范。全诗如吴汝纶所言:"如太华夜碧,闻清钟焉"**,在庄严典重中自具清越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