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主第山门起灞川,宸游风景入初年。凤凰楼下交天仗,
乌鹊桥头敞御筵。往往花间逢彩石,时时竹里见红泉。
今朝扈跸平阳馆,不羡乘槎云汉边。

苏颋

译文

主第山门起灞川
公主府邸的山门矗立在灞水之畔
宸游风景入初年
帝王巡游的风景正逢新春时节
凤凰楼下交天仗
凤凰楼下仪仗队威严交错
乌鹊桥头敞御筵
乌鹊桥头御宴盛大铺开
往往花间逢彩石
常常在花丛间遇见彩色的奇石
时时竹里见红泉
不时在竹林里瞥见红色的流泉
今朝扈跸平阳馆
今日随驾来到平阳馆
不羡乘槎云汉边
不再羡慕乘筏遨游银河的传说

词语注释

宸游(chén yóu):帝王巡游
天仗:天子仪仗
御筵(yù yán):皇帝举办的宴席
扈跸(hù bì):随从帝王车驾
乘槎(chéng chá):传说中乘木筏登天的典故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大唐景龙四年(710年)初春,太平公主于南庄设宴,邀中宗李显及群臣游赏。时值政局诡谲,韦后专权,太平公主以风雅之名行韬晦之策。南庄依灞水而建,凤凰楼巍峨,乌鹊桥精巧,乃公主显赫权势之象征。

沈佺期奉诏应制,以"宸游风景入初年"暗颂皇权,而"凤凰楼""乌鹊桥"之丽句,实写公主府邸逾制之景。末联"不羡乘槎云汉边",既合应制诗"颂圣"本分,又透露出对宫廷倾轧的疏离——彼时文人周旋于权力漩涡,词采华茂处,常有隐微心事。

此诗存于《全唐诗》卷九十六,后太平公主果于713年因谋逆伏诛,当年觥筹交错的南庄盛景,终成政治博弈的残章。


(注:文中"灞川"取《长安志》记载太平公主山庄"占灞水之胜";"逾制"参考《旧唐书》载太平公主"田园遍近甸,皆上腴";末句政治隐喻结合《资治通鉴》景龙四年至先天年间史实。)

赏析

初唐诗人笔下的这首应制诗,以皇家春游为背景,展现了太平公主南庄的富丽景象与君臣同乐的盛世气象。诗人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空间转换,将宫廷的华贵与自然的灵秀融为一体。

诗歌开篇即以"灞川""山门"的壮阔气象奠定皇家格局,"凤凰楼"与"乌鹊桥"的典故运用尤为精妙。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凤凰意象既暗喻太平公主尊贵身份,又通过'交天仗'的描写,将人间仪仗与神话意象交织,形成天人感应的艺术效果。"而"乌鹊桥"的化用,则使御宴场景兼具七夕仙会的浪漫色彩。

中联"花间彩石""竹里红泉"的描写最具审美张力。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此联:"以'逢''见'二字将静态景物动态化,彩石如散落花径的星子,红泉似穿行竹林的绸带,在富贵气象中注入自然野趣。"这种宫廷园林的精致与山水之趣的融合,正是初唐应制诗"雅丽为宗"(殷璠《河岳英灵集》语)的典型体现。

尾联"不羡乘槎云汉"的抒怀,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读为:"以反用张骞乘槎典故的方式,将人间盛宴置于银河仙游之上,既符合应制诗的颂美要求,又透露出初唐文人立足现世的精神气质。"平阳馆里的现实欢愉,已然胜过飘渺的仙境传说。

全诗在空间经营上尤见匠心,从灞川山门的远景,到楼桥筵席的中景,再到花竹泉石的近景,最终收束于平阳馆的特写,形成电影镜头般的推移效果。这种"移步换形"的写法,使皇家游宴的宏大叙事始终保持着生动的画面感,堪称初唐七律中"气象宏阔而笔致工细"(马茂元《唐诗选》评语)的典范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乃应制佳作,以"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为题,尽显皇家气象而兼得山林逸趣。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有云:"沈宋应制诸篇,金玉其声,桃李其色,虽绮丽过实,而雍容华贵处自不可掩。"此诗正得其三昧。

首联"主第山门起灞川,宸游风景入初年"二句,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起笔便见气象,'灞川'映带'山门',将人工第宅与自然山水熔铸一炉,'入初年'三字尤妙,既点明时令,又暗含万象更新之意。"凤凰楼"与"乌鹊桥"之对,钱木庵《唐音审体》称其"典丽精工,化用神话而不露斧凿,恍若天成"。

中二联写景尤为绝妙。王夫之《唐诗评选》赞:"'花间彩石'、'竹里红泉'八字,写尽初春园林之胜。彩石本无情物,着一'逢'字便活;红泉本寻常景,用'见'字则显。"此中暗藏时空流转之意,与首联"初年"遥相呼应。

末联"今朝扈跸平阳馆,不羡乘槎云汉边",纪昀《瀛奎律髓刊误》批注:"结句翻用张骞乘槎典,既颂圣主隆恩,又见隐逸之思,应制诗中别开生面。"方回亦云:"七言应制,当以此篇为法度,富丽中自有清远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