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故高安大长公主挽词

2025年07月05日

彤管承师训,青圭备礼容。孟孙家代宠,元女国朝封。
柔轨题贞顺,闲规赋肃雍。宁知落照尽,霜吹入悲松。

苏颋

译文

故高安大长公主挽词
悼念高安大长公主的诗
彤管承师训,青圭备礼容
手持彤管传承先师教诲,佩戴青圭尽显礼仪风范
孟孙家代宠,元女国朝封
世代受宠如孟孙氏之女,身为长女受封于当朝
柔轨题贞顺,闲规赋肃雍
温柔贤淑堪称贞顺典范,娴静端庄更显肃穆雍容
宁知落照尽,霜吹入悲松
谁知夕阳终将消逝,寒风吹入哀伤的松林

词语注释

彤管(tóng guǎn):赤管笔,古代女史所用,象征德行传承
青圭(qīng guī):青色玉制礼器,用于祭祀等重要场合
孟孙:鲁国贵族姓氏,此处喻指世代显赫
元女:长女,首封之女
柔轨:温和的品行规范
闲规:娴静的礼仪规范
肃雍:庄重和谐的气度
落照:落日余晖,喻生命终结

创作背景

暮色低垂的初唐宫廷,金兽炉中沉水香尚未散尽,翰林待诏们已奉命为这位尊贵的逝者研磨铺绢。高安大长公主的挽词诞生于龙朔三年(663年)的深秋,彼时唐高宗与武后并称"二圣",而这位太宗第七女的薨逝,恰似一片秋叶飘落在帝国最辉煌的锦缎上。

公主的一生见证着贞观遗风的余韵。史载其"幼而聪慧,长而柔明",下嫁颍州刺史王勖时,太宗特赐青圭玉璧以彰其德。诗中"青圭备礼容"之句,正是对这段显赫婚姻的文学注脚。而"孟孙家代宠"的典故,暗喻其子王暾后来尚真定公主,延续着皇室与功臣世家的血脉纽带。

在武后逐渐收拢权力的特殊时期,这首挽词展现出微妙的双重叙事。"彤管承师训"明写公主遵从女师教诲的贤德,实则暗含对太宗时代礼乐教化的追慕;"闲规赋肃雍"表面歌颂公主恪守妇道,深层却可视为对渐趋严酷的宫廷氛围的婉转回应。当霜风吹过昭陵松柏,诗人以"落照尽"的意象,既写黄昏送葬的实景,又暗喻一个时代的缓缓落幕。

那些未能诉诸史笔的哀荣,最终凝结成五言八句的珠玑。公主灵柩入葬时,随葬的鎏金香囊里或许就藏着这样一页诗笺——用最典雅的骈俪文字,为大唐公主的黄金时代写下最后的注脚。

赏析

诗人以"彤管""青圭"开篇,通过礼器意象构建庄重典雅的氛围。彤管象征女史载德,青圭代表诸侯礼器,二者并置既展现公主尊贵身份,又暗喻其德容兼备。吴小如《唐诗鉴赏辞典》评此联:"器物意象的精心选择,使礼仪规范与人格魅力产生通感效应。"

颔联"孟孙家代宠,元女国朝封"运用双重典故。孟孙氏喻指公主出身皇族世家,元女典出《诗经》"缵女维莘"指周文王之母,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用典手法将个人命运嵌入历史长河,使哀挽获得超越个体的史诗感。"家国意象的叠加,使私人情感升华为时代集体记忆。

颈联"柔轨题贞顺,闲规赋肃雍"采用人格化笔法。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赞赏"柔轨""闲规"的创造:"将抽象道德准则具象为可题写的碑铭、可吟咏的诗赋,体现唐代挽诗'以虚写实'的典型特征。"贞顺与肃雍的品德描写,形成由内而外的精神画像。

尾联"宁知落照尽,霜吹入悲松"展现震撼的时空意象。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分析:"落日与霜松构成垂直空间,夕照余晖与寒霜冷风形成温度对照,最终在'悲'字上完成情感投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唐诗选注》认为此联:"以自然物候的不可逆反,暗喻生命消逝的永恒哀伤,达到'哀而不伤'的儒家诗教境界。"

全诗情感呈现递进式结构。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总结:"从礼器到品德,从家世到自然,最终在松柏意象中完成对生命尊严的礼赞。这种'由人及天'的抒情路径,正是盛唐挽歌的典型范式。"诗人通过器物、典故、自然的三重奏鸣,将个体悼亡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

点评

名家点评

诗词原文

彤管承师训,青圭备礼容。孟孙家代宠,元女国朝封。
柔轨题贞顺,闲规赋肃雍。宁知落照尽,霜吹入悲松。

点评摘录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五言整丽中自含凄婉,末联以景结情,尤得风人遗韵。'霜吹入悲松'五字,写尽公主薨逝后之萧瑟,而礼法森然处,复见皇家气象。"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论:
"对仗精工而气脉流贯,'柔轨''闲规'二句,既彰妇德,复见诗心。结句化用《诗经·小雅·蓼莪》'哀哀父母'之意,以松柏喻贞质,霜露寄哀思,深得温柔敦厚之旨。"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此挽词妙在将礼制要求与人性悲悯融为一体。前六句以'彤管''青圭'等礼器构建仪式感,尾联忽转入自然意象,落照霜松之萧飒,恰成生命终章最动人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