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低垂的初唐宫廷,金兽炉中沉水香尚未散尽,翰林待诏们已奉命为这位尊贵的逝者研磨铺绢。高安大长公主的挽词诞生于龙朔三年(663年)的深秋,彼时唐高宗与武后并称"二圣",而这位太宗第七女的薨逝,恰似一片秋叶飘落在帝国最辉煌的锦缎上。
公主的一生见证着贞观遗风的余韵。史载其"幼而聪慧,长而柔明",下嫁颍州刺史王勖时,太宗特赐青圭玉璧以彰其德。诗中"青圭备礼容"之句,正是对这段显赫婚姻的文学注脚。而"孟孙家代宠"的典故,暗喻其子王暾后来尚真定公主,延续着皇室与功臣世家的血脉纽带。
在武后逐渐收拢权力的特殊时期,这首挽词展现出微妙的双重叙事。"彤管承师训"明写公主遵从女师教诲的贤德,实则暗含对太宗时代礼乐教化的追慕;"闲规赋肃雍"表面歌颂公主恪守妇道,深层却可视为对渐趋严酷的宫廷氛围的婉转回应。当霜风吹过昭陵松柏,诗人以"落照尽"的意象,既写黄昏送葬的实景,又暗喻一个时代的缓缓落幕。
那些未能诉诸史笔的哀荣,最终凝结成五言八句的珠玑。公主灵柩入葬时,随葬的鎏金香囊里或许就藏着这样一页诗笺——用最典雅的骈俪文字,为大唐公主的黄金时代写下最后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