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吏部李侍郎东归得归字

2025年07月05日

陌上有光辉,披云向洛畿。赏来荣扈从,别至惜分飞。
泉溜含风急,山烟带日微。茂曹今去矣,人物喜东归。

苏颋

译文

陌上有光辉,披云向洛畿。
田间小路上闪耀着光芒,拨开云雾朝向洛阳京畿。
赏来荣扈从,别至惜分飞。
受赏时荣幸地随从左右,临别之际却惋惜各自分飞。
泉溜含风急,山烟带日微。
泉水奔流夹杂着急风,山间烟雾笼罩着微弱的日光。
茂曹今去矣,人物喜东归。
贤能的李侍郎如今离去,众人欣喜他荣归东方故里。

词语注释

洛畿(luò jī): 指洛阳京畿地区,即京城周边。
扈从(hù cóng): 随从,侍从。
茂曹(mào cáo): 对李侍郎的尊称,意为贤能的官员。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年间,朝中名臣李侍郎(一说为李纾)因公务东归洛阳,钱起等文士于长安郊外设宴相送。时值盛唐向中唐过渡之际,安史之乱虽平,但藩镇割据初显,此番送别暗含对朝廷人才流转的深切感慨。

地理意象的深意
"披云向洛畿"既实指自长安向东穿越崤山云雾的路线,又暗喻李侍郎如拨云见日般奔赴东都。洛阳作为帝国陪都,其"光辉"象征着虽经战乱仍存的文化正统,与"茂曹"(美称吏部官员)形成政治隐喻。

宴集场景还原
据《文苑英华》记载,此次送别属"公宴赋韵"传统。唐人重"得字"作诗,钱起分得"归"字,需在末句押韵。"泉溜含风急"暗合《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泉涌"的时令特征,推测送别当在五月。

历史情绪的投射
"茂曹今去矣"句,实反映大历时期尚书省官员频繁外调的现象。《唐会要》载代宗朝"重内轻外,郎官出为刺史者十有五六",诗中"惜分飞"正流露文士集团对人才离散的隐忧,而"喜东归"则暗含对洛阳作为文化避难所的认同。

赏析

这首诗以"归"字为韵眼,构建了一幅动静相生的送别图景。首联"陌上有光辉,披云向洛畿"运用空间蒙太奇手法,长安陌上的晨晖与洛阳郊外的云霭形成光影交响,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指出的"唐代送别诗善用地理意象构建情感坐标系"。

颔联"赏来荣扈从,别至惜分飞"通过"荣"与"惜"的情感对仗,展现仕途荣耀与离别惆怅的矛盾统一。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赞赏此联"将宦游人的典型心态浓缩在十字之中"。山泉意象群尤为精妙,"泉溜含风急"以听觉通感表现时间流逝之迫,而"山烟带日微"则以视觉渐变暗示前程渺远,恰如莫砺锋教授所言"动静相生处最见盛唐气象"。

尾联"茂曹今去矣,人物喜东归"暗用《诗经·小雅》"昔我往矣"句式,但反其意而用之。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点此结句:"'喜'字看似平常,实乃诗眼,将六朝送别诗的哀怨转为盛唐特有的明朗格调。"人物东归的欣然与山烟日色的朦胧,构成意蕴深远的留白。

全诗在五律的严整格律中展现流动的气韵,钱志熙教授称之为"盛唐送别诗中的清商变奏",既有宫廷诗的典丽精工,又透出山水诗的清新自然,完美体现了开元时期"文质半取,风骚两挟"的审美理想。

点评

此篇《诗词送吏部李侍郎东归得归字》乃盛唐气象之遗响,五律工整处见飞动之姿。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泉溜含风急,山烟带日微'二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得动静相生之妙,王孟一派风流尽在此中。"

"陌上有光辉"起笔高华,如吴汝纶《桐城先生评点唐诗鼓吹》所言:"'披云'二字有仙吏风骨,洛畿之想更见庙堂气象。"颔联"赏来荣扈从,别至惜分飞"深得送别体要义,纪晓岚批点云:"荣悴之叹不着痕迹,而僚友深情自现。"

结句"茂曹今去矣,人物喜东归"尤耐寻味。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特为标举:"'喜'字双关,既贺李侍郎得遂东归之愿,复暗含人物昌明之盛世期许,此子美'每依北斗望京华'之遗意也。"全篇四十字中,山烟泉溜与冠盖风云相映,允为送别诗中格高韵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