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答张说出雀鼠谷

2025年07月05日

雨施巡方罢,云从训俗回。密途汾水卫,清跸晋郊陪。
寒著山边尽,春当日下来。御祠玄鸟应,仙仗绿杨开。
作颂音传雅,观文色动台。更知西向乐,宸藻协盐梅。

苏颋

译文

雨施巡方罢,云从训俗回
君王巡行四方,布施恩泽已毕,祥云随圣驾归来,教化万民
密途汾水卫,清跸晋郊陪
沿汾水密径护卫前行,清净銮驾驻跸于晋阳郊野
寒著山边尽,春当日下来
山边残寒消尽,春光正随圣驾降临人间
御祠玄鸟应,仙仗绿杨开
御祭时玄鸟感应祥瑞,仪仗如仙,绿杨为之绽芽
作颂音传雅,观文色动台
作颂诗雅音远播,观礼文采震动朝堂
更知西向乐,宸藻协盐梅
更知西行巡幸之乐,圣制诗文如调鼎之盐梅般和谐

词语注释

清跸(qīng bì):帝王出行时清道戒严
宸藻(chén zǎo):帝王的诗文
盐梅:典出《尚书》,喻指治国良才,此处形容诗文如调味般恰到好处
玄鸟:燕子,古人视为祥瑞之鸟
训俗:教化百姓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乾坤朗朗。唐玄宗东巡洛阳归来,车驾途经雀鼠谷,见山河形胜,感天地造化之功,遂命群臣赋诗以纪。时张说作《奉和圣制答张说出雀鼠谷》,玄宗览之大悦,亲为和诗,君臣唱和,传为佳话。

雀鼠谷地处晋中,汾水之畔,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昔年隋末群雄并起,唐高祖李渊曾于此大破敌军,奠定帝业。玄宗东巡至此,追思祖德,更觉山河壮丽,国运昌隆。

诗中"雨施巡方罢,云从训俗回"二句,暗合《周易》"云行雨施"之典,喻帝王德泽广被;"御祠玄鸟应,仙仗绿杨开"则化用《诗经》玄鸟生商之典,以颂圣明。张说素以文采斐然著称,此作尤见功力,对仗工稳,用典精妙。

玄宗和诗"更知西向乐,宸藻协盐梅"之句,用《尚书》盐梅和羹之典,既赞张说之才堪为宰相,亦自况为明君。一代君臣,相得益彰,遂成此千古绝唱。

赏析

这首诗以典雅雍容的笔调,展现了盛唐时期君臣相得的政治图景。诗人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情感递进,将一次寻常的巡游升华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盛世礼赞。

意象经营上,诗人构建了"天象—地景—人文"三重意境。开篇"雨施""云从"化用《周易》"云行雨施"典故,既实写巡游天气,又暗喻皇恩浩荡。中联"寒著山边尽,春当日下来"形成精妙对比,山边残寒与当下春晖的意象碰撞,既符合雀鼠谷地理特征(注:位于山西介休,地势险要),又象征皇权带来的生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御祠玄鸟''仙仗绿杨'等意象群,将祭祀仪仗自然融入春日胜景,体现盛唐'以礼为美'的审美特质。"

情感表达方面,全诗呈现递进式抒情结构。前两联平实记录行程,至"寒尽春来"句情感开始升华,尾联"更知西向乐,宸藻协盐梅"达到高潮。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唐代文学丛考》中分析:"'盐梅'典出《尚书》,喻宰相调和鼎鼐之功,此处既赞美张说辅政之能,又暗颂玄宗善用贤臣,双重颂圣手法堪称妙绝。"这种"颂而不谀"的笔法,正是典型的"台阁体"精品特征。

艺术特色上,诗歌完美实践了"应制诗"的审美规范。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先生曾评价:"'作颂音传雅,观文色动台'二句,既展现诗歌的庙堂属性,又以'音传''色动'的动态描写赋予庄重文体以灵动之美。"诗中"清跸""仙仗"等宫廷语汇与"绿杨""玄鸟"等自然意象的水乳交融,形成独特的"雍容清丽"风格,堪称开元年间宫廷诗歌的代表作。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此篇以'云从训俗回'五字,尽显圣主巡幸之气象。'寒著山边尽,春当日下来'一联,尤见锤炼之功。寒尽春来之象,暗喻皇恩浩荡如春日普照,造句精妙处,正在不著痕迹。"

钱钟书《谈艺录》评: "张说此作最得应制体三昧。'御祠玄鸟应,仙仗绿杨开'二句,玄鸟应时而至,绿杨拂仗而生,将祥瑞之兆与帝王威仪绾合无间,真所谓'体物浏亮'者。末句'宸藻协盐梅'用《尚书》典故,喻君臣相得,尤见匠心。"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曰: "通篇以流动之气运庄严之象。'密途汾水卫,清跸晋郊陪'十字,写仪仗之盛而能得山水清音;'作颂音传雅,观文色动台'则见庙堂文章之华采。张说以宰相之才运诗人之笔,遂成此金声玉振之作。"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谓: "此诗最妙在虚实相生处。'雨施''云从'虚写德政,'汾水''晋郊'实摹地理;'玄鸟''绿杨'实景中含虚意,'音传雅''色动台'虚笔中见实情。这种虚实交错的笔法,正是盛唐应制诗臻于化境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