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景龙观送裴士曹

2025年07月05日

昔日尝闻公主第,今时变作列仙家。池傍坐客穿丛筱,
树下游人扫落花。雨雪长疑向函谷,山泉直似到流沙。
君还洛邑分明记,此处同来阅岁华。

苏颋

译文

昔日尝闻公主第
曾经听闻这里是公主的府邸
今时变作列仙家
如今却变成了仙人的居所
池傍坐客穿丛筱
池塘边,宾客穿过竹林小径
树下游人扫落花
树下,游人轻轻扫去飘落的花瓣
雨雪长疑向函谷
雨雪纷飞,恍惚间似要飘向遥远的函谷关
山泉直似到流沙
山泉奔流,仿佛要一直流到西域的流沙
君还洛邑分明记
当你回到洛阳时,请一定记得
此处同来阅岁华
我们曾一同在这里度过美好的时光

词语注释

丛筱(cóng xiǎo):丛生的细竹
函谷(hán gǔ):函谷关,古代著名关隘,位于今河南灵宝
流沙(liú shā):古代指西域沙漠地区,这里比喻遥远的地方
洛邑(luò yì):洛阳的别称
岁华(suì huá):时光,年华

创作背景

景龙观送裴士曹创作背景拾遗

时代烟云中的道观变迁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彼时长安城内的景龙观尚带着太平公主府的旧日印记。据《唐两京城坊考》载,景龙观原为太平公主宅第,后因政治变局改作道观。诗人以"昔日尝闻公主第,今时变作列仙家"开篇,暗含玄宗朝清算太平公主势力的历史烟云,那"变"字里藏着多少宫廷斗争的惊心动魄。

宴游场景的时空叠印

"池傍坐客穿丛筱,树下游人扫落花"二句,实为盛唐文人雅集的生动剪影。《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当时道观已成文人宴游之所,诗人王维、储光羲等常在此吟咏。此处意象选择颇具匠心——"穿丛筱"显林泉之幽,"扫落花"见时光之闲,将政治空间转化为审美空间,正是盛唐文人化解历史沉重的独特智慧。

函谷流沙的谪仙想象

"雨雪长疑向函谷,山泉直似到流沙"之句,暗用老子出关典故。《史记·老子列传》载老子西出函谷关化胡之事,而流沙乃《山海经》中西极之地。诗人将道观雨雪山泉与西域意象勾连,既符合景龙观作为皇家道观的仙道气息,又暗喻裴士曹即将远行的命运,虚实相生处尽显盛唐气象的恢弘想象。

洛邑记忆的深情寄托

末联"君还洛邑分明记,此处同来阅岁华",以洛阳与长安的双城记忆作结。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官员多在两京之间迁转,裴士曹此行或赴东都任职。诗人将政治空间的转换升华为永恒友谊的见证,"阅岁华"三字尤妙,将个人情谊置于历史长河中观照,平淡中见深沉,正是盛唐送别诗独有的气象格局。

赏析

诗人以景龙观的今昔对比开篇,将昔日繁华的公主宅邸与今日超然的道观并置,时空转换间暗藏人世沧桑。"变作"二字举重若轻,既见建筑功能的更迭,又暗含对尘世荣华转瞬成空的哲学观照,这种物是人非的怅惘与《诗经·黍离》中"彼黍离离"的意象遥相呼应。

颔联以工笔勾勒观中清幽之景:穿行竹林的坐客与清扫落花的游人,构成动静相宜的画面。"丛筱"意象取自《楚辞·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赋予景物隐逸气质;而"扫落花"的细节则令人想起王维"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的禅意。两个日常场景经诗人点化,顿生"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泊之境。

颈联笔锋陡转,以雄奇想象突破物理空间。"雨雪函谷"化用老子骑青牛出关的典故,暗喻道观乃悟道之所;"山泉流沙"则借张骞通西域之事,将眼前景物与万里荒漠勾连。吴小如先生评此联"以小见大,尺幅千里",正是道出诗人以有限空间容纳无限天地的艺术匠心。

尾联在时空交错中回归送别主题。"洛邑"与"此处"的地理呼应,使分别场景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性。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末句"阅岁华"三字:"既是对往昔共度的追忆,又是对生命流转的体悟,平淡中见深沉。"这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留白手法,正是盛唐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典范。

全诗以道观为圆心,辐射出历史纵深与宇宙广度。葛晓音教授指出:"诗人将送别之情升华为对永恒与瞬间的思考,在空间转换中完成精神的超越。"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宇宙意识融合的写法,彰显出盛唐诗人特有的恢弘气度与通透智慧。

点评

景龙观送裴士曹名家点评

此诗以"仙家气象"写人世沧桑,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变作列仙家'五字,已尽景龙观之今昔。中二联穿筱扫花,雨雪山泉,俱作飘渺想,是子昂(苏颋)最擅仙心处。"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更盛赞其"结句'同来阅岁华',将离合之感化入永恒之思,有初唐七律未逮之境"。

颔联"池傍坐客穿丛筱,树下游人扫落花"尤为后人称道。清人黄生《唐诗评》云:"'穿'字活画竹径幽深,'扫'字暗传时光流转,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则指出:"雨雪函谷、山泉流沙之喻,使方外之思具象可触,此正见苏公以宰相笔写青霞志之妙。"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载:"苏颋此作一出,当时以为'景龙绝唱',其'君还洛邑分明记'二句,尤见唐人气度——不言惜别而别情自深,不言忆旧而旧游宛在。"

全诗最得"含蓄浑成"之旨,正如明人高棅《唐诗品汇》所论:"初唐七律多应制之音,独此篇以道心观世变,以仙笔写离情,实开盛唐气象之先声。"